◎文/黃宗躍
每個貧困村建立一個扶貧互助資金協會、組建一個專業合作社、新建一個龍頭企業、培育一家電商網點……脫貧攻堅中,西鄉在產業脫貧上下足功夫,因地制宜探索出一個個卓有成效的扶貧模式。
“要不是小額扶貧貸款,我的蠶桑發展不起來;要不是扶貧互助資金,后期管護就成了大問題!”2016年堰口鎮檀木村二組貧困戶李學清申領了5萬元小額扶貧貸款,并籌措了一些資金,與人合作流轉100余畝土地栽桑養蠶。2017年初,他又踴躍報名參加村扶貧互助資金協會,申領到3萬元資金,順利解決了桑樹修剪、增肥及病蟲害防治問題。
近年來,西鄉縣用足用活用好金融政策,對有勞動能力、有產業發展意愿和還款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小額扶貧信貸,支持貧困戶發展產業脫貧致富。同時,以創建金融扶貧示范縣為契機,著力培育沙河永興村、峽口江榜村2個縣級示范點,實現產品、服務、投入三個全覆蓋,讓貧困戶足不出戶享受優質金融服務。
截至目前,已累計為7495戶貧困戶發放小額扶貧貸款3.58億元,在97個貧困村建立扶貧互助資金協會,資金總量達7190.5萬元。
在桑園鎮前升菌業有限公司,貧困戶孫洪兵通過入股分紅邁上脫貧路。以前,他們一家四口靠種地維持生活,日子過得緊巴巴的。2014年初,他將自家的3.5畝土地入股到公司,每年可以拿到分紅2450元。“此外,我每天還有90元的務工收入。”
近年來,西鄉發揮民營企業技術、資源、人力等優勢,精心篩選精誠農貿、東升科技、金西科技、前升菌業等6家企業開展試點,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帶動更多貧困戶脫貧。
為實現“小農戶與大市場”無縫對接,2017年以來,西鄉縣在每個貧困村建設一個龍頭企業、組建一個專業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務工就業、租賃承包、入股分紅等方式,實現貧困戶與企業利益聯動。
目前,全縣108個企業結對幫扶123個村1148戶3570人,有643家專業合作社帶動2萬余貧困群眾實現增收。
白龍塘鎮碾子溝村四組村民肖興發2015年利用自家承包地發展7畝吊瓜,收入上萬元。2016年,他流轉別人的土地近4畝,擴大了種植規模。2017年,當地種植面積擴大,吊瓜籽產量劇增,加之銷售渠道單一,吊瓜籽市場價格跌至原來的一半。在這種情況下,碾子溝村電商平臺幫他迅速打開銷路,每天都有5至10萬元的銷售收入。
大河鎮將“第一書記”、村支書組織起來,充分利用鎮域現有電子商務銷售網絡,推動線上線下融合,形成“第一書記”產業銷售聯盟,并統一產品包裝,推出“來自米倉山革命老區的味道”——大河土蜂蜜、特色剁辣椒、千壩黑豬、烘焙核桃等系列產品。目前,全鎮已設立村級電商服務點8個。2017年8月,窩壩村在短短1個月內銷售土蜂蜜1340斤,產品遠銷深圳、上海等地,實現營銷收入12萬元,帶動67戶貧困戶增收。
截至目前,西鄉縣建立貧困村電商服務點117個,實現電商網點貧困村全覆蓋,農產品銷售額達4141萬余元。

貧困戶在白巖茶業有限責任公司的茶園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