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雅軒 張德勝
【摘 要】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各大媒體進一步加速了其融合發展的進程,網絡直播報道以其現場感強,影響力廣,內容直觀,參與感顯著等特點深得人心。而網絡的高度開放性和包容性又使得網絡直播報道出現了魚龍混雜的局面。本文立足當下,分析網絡直播報道中存在的問題,結合網絡直播的特性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旨在為規范網絡直播報道提出合理化建議,使得網絡直播報道呈良性化發展態勢。
【關鍵詞】全媒體;網絡直播;對策
隨著網絡直播平臺的不斷發展,網絡直播這一基于互聯網技術的傳播媒介受到廣泛關注,其應用領域也在不斷擴展,眾多媒體更是將網絡直播運用于新聞報道當中。網絡直播增強了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又有效彌補了傳統電視新聞直播報道現場感較弱的缺陷,因此,網絡直播現場報道在全媒體時代成為新聞媒體搶奪的重地有其合理性與必然性。
首先,網絡直播實現了視頻影像的實時傳播,能將事件發生的全過程及其現場情況直觀快速地傳送給用戶,具有很強的時效性。此外,網絡直播不同于傳統的新聞報道,其共時性和不確定性,可將基本沒有損耗的現場情況完整呈現給觀看用戶,避免了文字編輯和后期視頻剪輯中人為主觀因素的過多介入。
其次,作為大眾傳播媒介的一部分,網絡傳播具有較強的貼近性,生活化片段和民生事件的報道往往是網絡直播報道的主要內容。事實上,網絡直播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傳統的大眾傳播,出現了更為私密的、輕松的人際傳播的特點。很多直播的內容較傳統的新聞而言雖缺乏深度思考和新聞價值,但卻極大地還原了生活的樣貌,有較強的貼近性。
除此之外,網絡直播中受眾與后臺小編的及時互動拉近了主播與受眾的距離。除了即時互動之外,網絡直播甚至可以依據受眾的興趣和個人偏好,以網友提問等方式改變或增添直播內容,使得直播更具針對性,更能尊重受眾的選擇。網友不但是直播的收看者,還是直播內容的參與者,受眾由被動地接收信息向主動地選擇信息轉變,這也是傳統媒體現場直播所不具備的。
(一)分眾化傳播的辨識度較低
在議程設置功能的作用下,傳統媒體用新聞報道內容引導大眾認知,傳播者占主動地位,受眾多處于信息接受者的位置。進入全媒體時代,受傳者地位發生改變,網絡直播報道應遵循以受眾為中心的基本理念,尊重受眾發掘新聞與反饋信息的能力。而傳統媒體在融合新媒體進行報道時,仍舊堅持以往的編輯、采訪、直播的報道方式,所能融入的互動方式仍以留言為主,鮮少根據用戶的不同需求進行報道。這種融合實則只是將傳統的報道模式直接搬移至網絡平臺上,媒體仍舊占據信息主導位置,并沒有從實質上改變受眾的被動地位,傳統的以傳者為中心的報道模式沒有改變。
此外,在如今的網絡直播報道中,報道方式與內容千篇一律,同樣缺少對不同用戶群體的分眾化意識,很難根據用戶的興趣點進行不同的報道,因此也很難培養長期穩定的用戶群。
(二)對自身情感的把握不到位
網絡媒體出現后,受眾獲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化,新聞記者與普通大眾一樣,既是信息傳播者也是信息接收者。新聞記者在全媒體時代的雙重身份就要求記者在采訪報道過程中既要具備自然人的情緒,喜怒哀樂隨情而動,同時也要守護報道職責,情感變動要始終圍繞采訪主題。
在網絡直播報道中,由于記者對自身身份界定模糊,或為滿足受眾個性化選擇的要求,博得受眾的認同,記者在直播報道新聞事件時經常出現主觀意識過強的現象,新聞直播受情緒影響,對事件的評論性觀點多于對新聞事實的采訪報道,無法真實還原事件原貌。全媒體記者在直播報道中對自身情感的把握不到位也成為網絡直播報道的一大不利因素。
(三)甄別新聞事實的能力不足
全媒體的另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媒體對互聯網、即時通訊工具和新聞客戶端等傳播手段的充分整合利用。信息發布的低門檻和網絡巨大的開放性造成信息量龐大且有效信息銳減的局面。表面上看,信息量的增加給網絡直播出鏡記者提供了大量的新聞線索和獲取新聞信息的途徑。但事實上,大量利用率低且冗雜無關的信息嚴重干擾著出鏡記者對新聞事實的判斷和甄別,為了節省時間,更有網絡直播出鏡記者直接復制、粘貼旁人未經考證的內容拼湊為直播報道,進而影響大眾對新聞事實的辨識。
(一)提高新聞準確性
新聞內容準確客觀是新聞傳播的基本要求,隨著移動互聯網迅速發展,新聞線索越來越多,新聞細節越來越豐富,新聞準確無誤的傳達則成為受眾獲取客觀真實新聞消息的前提保證。
網絡新聞直播報道利用較長的直播時間和較輕便的直播設備,有效地捕捉了新聞現場的新聞細節。網絡新聞直播報道的時長較傳統的電視新聞直播更為靈活,報道所能涵蓋的新聞細節更多,快速查尋新聞細節、抓住并抓準新聞細節對受眾了解新聞起至關重要的作用。
當前一個普遍現象是網絡直播出鏡記者在直播時喜歡使用“在之前的接觸中,他告訴我”之類的詞語代替直接引語,由記者充當“代言人”抹去了采訪對象最原生態的表現,也就失去了現場感,記者應利用網絡報道的時間優勢多讓當事人自己發聲。同時,記者過多的發表評論也會影響信息的精準性,以及受眾對事件的準確認知,使新聞報道出現偏頗。
因此,網絡直播現場報道必須提高新聞報道的準確性。全媒體記者要堅守新聞底線,不斷夯實新聞報道的基本功,調用專業的知識與能力快速辨別新聞線索、核實事實細節、找準新聞價值,做到客觀準確地報道。要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分析辨別所捕捉、觀察到的新聞線索。絕不可一葉障目,因小失大,曲解新聞事件,影響新聞的準確性。
(二)把握新聞真實性原則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全媒體時代,各大網絡直播平臺把競爭的焦點集中在直播的點擊率上,因此,各平臺在節目內容上挖空心思出奇、出新,甚至以犧牲新聞的真實性來吸引受眾的眼球。
新聞選題策劃目的是迎合受眾喜好,但過度策劃會損害新聞的真實性。在全媒體時代,經過策劃的新聞對新媒體的公信力造成巨大的挑戰。此外,網絡直播報道不同于傳統的新聞報道,其視覺沖擊性更強,因此為捍衛直播平臺中的新聞真實,還應做到新聞攝影的真實。堅持新聞真實性原則最好的方法就是貼近現場、貼近實際、貼近生活。新聞攝影攝像主要依靠形象傳遞信息,報道內容,表達思想,如形象不真實,就會影響新聞的整體真實性,缺乏感染力和說服力。網絡新聞直播借助新媒體平臺報道新聞事件,新聞鏡頭較傳統媒體更全面、不隱晦,因此需要注意時間、空間和對象的三位一體,畫面務必與出鏡記者的口播內容相對應、相一致,這樣才能保證新聞報道的真實,增強信息的信服力。而現在多數網絡直播報道中,攝像隨機變化鏡頭,不顧主要信息,畫面內容混亂,信息量大而復雜,沒有明確指向性,加之未能處理好口播和外在環境的關系,使得新聞的真實性、完整性降低。
(三)杜絕直播情緒化,正確引導輿論
視頻直播與新聞事件的發生是共時性的,正是這種共時性和不確定性,給視頻直播的觀看帶來一種期待或意外的戲劇性,但與此同時,由于很難控制或者選擇現場中正在發生的事實,給新聞生產的把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網絡直播報道對突發事件的可預測性低,全媒體平臺沒有傳統媒體的嚴謹性,記者的報道也較為隨意,面對特殊情況,記者很難快速擺脫自己“目擊者”的身份而化身為客觀的報道者,理性思考被感性認知所取代,表現為過分情緒化。這會使直播平臺的受眾產生身臨其境的體驗感,雖然迎合了受眾的好奇心,但違背了新聞的客觀性,長此以往,記者的情緒化勢必會錯誤的引導大眾情緒。所以,網絡新聞直播的記者必須控制好情緒,合理利用網絡優勢,網絡新聞直播平臺也應加強把關,提高記者的職業素養,正確引導輿論,傳播網絡正能量,營造良好的網絡直播報道氛圍。
(四)貼近新聞第一現場,提高新聞敏感性
網絡直播報道的特有優勢使得其更加貼近第一現場,因此受眾通過畫面、采訪、口播獲取的主要內容會更加貼近新聞本源,這也對記者的新聞敏感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網絡直播出鏡記者在到達現場之后要快速選擇可以插播在直播中的畫面,同時要把握好出鏡報道的時機。在網絡直播中,出鏡記者很容易出現隨意選擇出鏡地點或選擇相對僻靜的位置出鏡的問題,這些都是極不嚴謹的,很容易錯過隨時發生的重要信息,丟失重要新聞線索。除非是遇到緊急情況,直播記者要找到有代表性的場景進行報道,并且隨著事件的發生發展不斷切換場景,尋找新的信息點,但也不應為了大量捕捉畫面,而進行流水賬式的報道。
結語
從2015年下半年至今,媒體紛紛加入網絡直播報道,表明了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但是網絡直播報道仍處于發展初期,面臨著很多的問題和挑戰。如何在全媒體環境下堅守新聞底線,利用網絡優勢推陳出新,自我完善,仍是網絡新聞直播平臺需要探討的重要議題。
參考文獻:
[1]周曉鵬.新浪網副總裁談移動直播如何帶來媒體彎道超車新機會[J].中國記者,2016(09) .
[2]林斐然.新聞視頻直播的四個問題[J].青年記者,2016(12).
[3]桂小筍.直播APP行業進入焦灼期 夢想直播寄望年中能扭虧[N].證券日報,2017-1-23.
[4]李夏至.《北京時間》:開啟視頻新聞直播時代[N].北京日報,2016-4-13.
[5]黃曉梅.設計APP打造跨界新聞欄目——基于《直播港澳臺》個案[J].視聽,2015(08):129.
[6]全昌連.移動視頻直播給《新京報》 新聞生產帶來的改變[J].中國記者,2016(08).
[7]何強,閆帥南.關于移動視頻直播新聞的幾點思考[J].中國記者,2016(08).
[8]呂克.移動直播在新聞報道中的應用[J].新聞與寫作,2017(01).
[9]尹鵬飛,吳志超.由“澎湃新聞”探析傳統媒體的轉型戰略[J].科技傳播,2015(02).
(作者:趙雅軒,武漢體育學院碩士研究生;張德勝,武漢體育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