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鳴
(西安外事學院商學院,西安 710077)
我國科研機構和高等學校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源,是重要的創新參與者,是帶動國民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許多重大科技突破都是產生于科研機構和高校,通過提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創新效率能夠帶動整個國家創新效率的發展。然而,對高校和科研機構科研活動的關注,往往更多地側重于科技創新的數量,而很少關注科研效率問題,科研效率主要是評價科學研究個人、集體和整個科學對社會的貢獻,科研效率的高低可以呈現出科研發展的整體水平,反映出科研經費是否能夠真正有效地投入到科研活動中,科研人員是否能高效地開發新產品等問題,是評價衡量科研工作的基礎。提高我國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創新效率,是保障我國實施自主創新戰略的重要環節,是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突破口,也是增強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關鍵所在。
1.評價指標的選擇。科研機構和高校創新的投入、產出指標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同的,往往是通過研發費用、儀器設備投入、人力投入、專利數量、論文數量、課題數目、出版科技著作數目等指標來評價。科研機構和高校更多的是為企業技術創新服務,構建以創新質量和貢獻為導向的評價機制是增強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關鍵。本文選取兩個投入指標,即R&D人員全時當量、R&D經費內部支出,三個產出指標,即發表科技論文、出版科技著作、專利申請授權數,以此來測算度量科研機構和高校的科研效率。
2.評價方法——數據包絡分析法DEA。數據包絡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簡稱 DEA),是使用線性建模方法來構建非參數分段面來計算相對于前沿面的效率,以此評價部門間的相對有效性。DEA是根據一組關于輸入、輸出的觀察值來估計有效生產前沿面的新方法。在有效性的評價方面,DEA方法在處理多輸入和多輸出問題上具有絕對的優勢,可以避免各要素計量單位不一致造成的影響,為評價度量科研創新競爭力的大小提供快速而量化的依據。
1.創新資源投入能力。創新資源投入能力是創新主體投入科技創新資源的數量以及質量,主要是指在科學研究中自主創新成果的形成和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能力。一般研發經費的支出和工作人員數量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匹配的,工作人員越多經費支出也應越多,而就另一個衡量創新資源投入能力的重要指標——R&D人員全時當量而言,科研機構和高校參加R&D項目全時人員總數卻十分接近(如下頁圖所示)。在科研經費投入大大落后的情況下,高校R&D人員全時當量在2009年前,均高于科研機構,特別是在2006年,高校科研項目人員比科研機構R&D項目人員多出1.1萬人,多出總數近5%,而這一年的科研經費投入前者僅是后者的48.79%。但在2009年及以后,我國高校教師科技創新活動規模回落,生產率較低。科研機構卻充分發揮資源潛力,研發資源的利用效率在2009年后逐步超過高校,2013年科研機構的R&D人員全時當量是高校的11.98%。
近年來,我國政府加大了對科研機構和高等學校科技經費的投入,科研機構R&D經費從2006年567.3億元,增加到2013年1781.3972億元,分別以21.26%、17.94%、22.77%、19.12%、10.14%、18.53%、15.01%的速度增長,平均每年增幅高達17.8%;與此同時,高校科研經費投入也從2006年276.8億元達到2013年的856.7億元,平均增長率分別是13.69%、23.99%、20%、27.57%、15.33%、13.31%、9.76%。這八年的整體數據顯示,科研經費呈逐年增加的趨勢,然而政府對高校R&D經費的投入僅是科研機構投入的50%左右,高校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資源短缺和供給不足問題。
2.創新產出能力。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和科研產出能力顯著增強,科研機構和高校在發表科技論文、出版科技著作、專利申請授權數等方面,都展現出越來越強的創新產出能力勢頭。科研機構發表科技論文篇數從2006年11.82萬增加到2013年16.44萬,七年增幅達到近40%;出版科技著作,從2006—2009年分別增長9.29%、13.47%、2.07% ,雖然2010年比2009年下降18.09%,但比2006年還是多了3.46%(見下圖)。

出版科技著作(種)圖
專利申請授權數從2006年3499件,增加到2013年20095件,分別以 15.34%、25.07%、26.6%、36.1%、39.41%、36.49%、21.41%的速度增長,平均每年增幅高達近29%。與此同時,高校發表科技論文篇數從2006年83.09萬增加到2013年112.721萬,七年增幅達到近28%;出版科技著作也呈現出增長趨勢;專利申請授權數從2006年12043件,增加到2013年84930件,分別以17.17%、36.4%、32.84%、46.62%、41.52%、40.51%、13.92%的速度增長,平均每年增幅高達32.7%;縱觀這八年的數據,高校的創新產出能力要大大高于科研機構的,以專利申請授權數為例,2006—2013年,高校是科研機構的244.18%、249.63%、281.3%、300.1%、331.02%、337.53%、350.43%,從絕對數看,高校占有非常明顯的優勢。
3.研發效率比較分析。本文運用數據包絡分析法(DEA),應用數據包絡分析軟件MaxDEA6.3,對科研機構與高校的研發效率進行了測算。結果顯示,科研機構八年的平均研發效率是0.2375,高校的研發效率是1,高校是科研機構的4.21倍,說明高校科研人員的人均貢獻率較大,科研人員投入產出率較高。整體上看,高校比科研機構的科研組織效率高,在科研實力上高等學校絕對優于科研機構。高校擁有眾多的科研機構、豐富的學科專業資源等雄厚的科研資源,使得高校能夠全方位、多領域地開展科學研究,有著高效的科研效率。
近年來,我國許多高校為滿足研究型大學的需要,在研究型大學的建設進程中,逐步建立起適應科學研究發展的新型科研管理體制,通過整合資源,增加專職科研人員編制,設置獨立的科研平臺,構建科學技術大研究院體制等方式增強科技創新效率。同時,高校集中了大量的優秀人才,帶來對前沿技術的高度集合,科研人員圍繞學術帶頭人緊密地團結在一起,共同完成科研任務,高校在總體科技實力、自主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力方面都在逐漸增強,逐步成為高科技產業的孵化器及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輻射源。在國家加快創新體系建設的步伐下,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日益突出,科技應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的發展。而部分科研機構、尤其是開發類科研機構無法融入到企業集團中,無法發揮其科研創新優勢,不能準確定位企業創新內容與研發課題的關鍵點,影響了科研院所的創新能力,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國科研機構尚缺乏積極有效的科研管理體制。科研院所應積極改革科研管理模式,構建以創新質量和貢獻為導向的績效評價機制,鼓勵和支持科研人員推廣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郭強,夏向陽,趙莉.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6).
[2]張少穎.高校科研管理體制對科研效率的影響研究[J].中國經貿,2009,(10).
[3]孟,張大群,劉文斌.多層次結構DEA模型及其應用[J].中國管理科學,2008,(4).
[4]馬君玲,劉永剛.提高我國高校研發資源利用率淺析[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