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婧 龐鮮(廣西科技大學,廣西 柳州 545006) (廣西科技大學鹿山學院,廣西 柳州 54566)
壯錦,又稱“僮錦”。據史料記載,最先源于漢代的“峒布”。廣西忻城縣是壯錦的起源地之一,在我國的廣西、云南、貴州、湘西等地區也有其流傳的蹤跡。在歷代的封建王朝是不可或缺的貢品,也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壯錦作為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物質生產的一種產物,也是精神生產的重要成果,其豐富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值得分析和探討。現今由于壯錦制作成本的提高,傳統制作技術的落后,以及社會功能的下降,導致了壯錦技藝的落后,甚至到了失傳的危機狀況。隨著經濟的騰飛,藝術設計行業也推動了民族文化創意產品市場的發展,民族文化遺產的課題值得做深入的探討。筆者選擇壯錦的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的活用作為一個思考方向,將民族文化在現代藝術領域進行推廣。
壯錦是中國四大名錦中唯一的少數民族織錦,也是廣西壯族最具有特色的手工藝品。壯錦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和豐富的藝術價值,從內容上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分析:(一)紋樣圖案。按照紋樣的形態,壯錦紋樣可以劃分為三類:樸素而明快的二方連續和四方連續紋樣;具有浮雕感和層次感的動植物復合紋樣;嚴謹又和諧的幾何形穿插紋樣。其中,萬字紋出現的概率最高。按照紋樣的內容,可以概括為人物、動物、植物、文字、幾何形等造型。壯錦圖案超過十多種,大部分是日常生活中的實物和具有象征意義的花卉圖案,如雙龍戲珠、鯉魚跳龍門、蝶戀花等。“十件壯錦九件鳳,活似鳳從錦中出”,由于壯族喜愛鳳凰,將鳳凰圖案視之為吉祥的象征。其造型凝練、簡潔美觀、構圖均衡等特征,運用了具象題材、抽象表現、重復求變、繁中有序的特點而享受美譽(圖1)。(二)色彩搭配。色彩斑斕、濃墨重彩、艷麗奪目、經久耐看等特點,是描繪壯錦最貼切的詞匯。以少色見多色是壯錦常用的搭配方式,注重固有色和主色調的運用。以紅、黃、藍、綠、黑、白為主要顏色,運用補色和對比色的搭配方式,呈現出一種響亮的效果。以紅色為背景,充滿著一種歡樂的氣氛;以綠色作作陪襯,具有一種爽朗的情調;以黑色為背景,更是一種絢爛奪目的景象。(三)工藝材質。《唐六曲》和《元和郡縣志》曾記載,蕉布、竹子布、吉貝布、班布,都洛布、麻布、棉布、絲布,食單等九種布料,都是壯錦的制作素材。發展至今,壯錦所用的原料主要是蠶絲、絲絨、棉紗、染料等[1]。使用傳統的竹籠機上面的“花籠”起花是壯錦織機的最大特點。編織的過程枯燥而復雜,以棉線、麻線、紗線作為經,各式彩色的絲線和絨線作為緯,在底布的正面和反面以經緯交織的方式覆蓋底布,雙面都編成一行行和一列列具有對稱美感的藝術品,具有結構嚴謹、技藝精巧、厚實耐用等特征(圖2)。(四)意蘊烘托。多樣統一、濃艷粗獷、華而不俗的特點,烘托出一種喜慶和吉祥的熱鬧氣氛,代表著古代壯族人民的審美追求和藝術水準,也是壯族人民對社會實踐的高度概括。這些夸張變形的造型語言體現了熱烈和開朗的格調,映襯出壯族人們的藝術智慧,也突出壯族人民勇敢的個性特點。

圖1.壯錦

圖2.壯錦的制作過程
包裝設計是現代藝術領域不可欠缺的一個門類,將民族文化與現代藝術理念相融合,是現代包裝設計的發展趨勢。壯族文化在現代藝術領域中的傳承和發展,得到很多相關專家和學者的重視,也涌現了許多壯族文化與現代藝術相融合的優秀作品。現代包裝設計已經成為了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將壯錦的實用性和人們的精神需求進行緊密的結合,承載著民族文化的烙印,以實現傳統文化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的傳承與創新的目的。通過分析壯錦的個性特征和藝術價值,并以實例論述壯錦元素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的傳承和創新。
民族化的包裝設計迎合了現代藝術設計國際化的進程,民族特色的包裝設計理念深入人心[2]。圖3是一個系列的土特產外包裝設計針對本土的八角、木耳、花椒等特產,采用環保作用的紙質包裝,整體風格是追求一種純真樸素的自然之風,上面紋樣和字體的巧妙安排透露出一股復古的氣息。在設計過程中提煉出壯錦中的方格紋、編織紋、云紋、回紋、萬字紋、水波紋、同心圓紋,以及動植物圖案作為修飾。采用打散、切割、變異、錯位等方法,重組成了一種“新面孔”。例如圖中間的百色木耳外包裝,將整體字跡運用漸變的方式,已退還進,整體感更強,同時字體的錯位安排與藍色編織紋樣遙相呼應,富有一種恬靜的美感。右邊的八角包裝中,將字體的“八”進行切割,與藍色同心圓紋組合成了一款凸顯內容的醒目標簽。左邊花椒的字體顏色與方格紋的顏色相互映襯,花椒字體采用分散式的構造,與包裝的底紋形成鮮明對比。包裝中的紋樣與圖案作為視覺亮點而容易博得消費者的青睞,同時,考慮了廣西本土的自然環境和壯族傳統習俗的影響因素,以凸顯當地人們質樸渾厚、潔凈爽朗、簡樸素凈的自然之美。
近些年,在廣西南寧舉辦的東盟博覽會是一個多樣化的國際文化交流平臺,陳列的產品包裝也引領著民族化的風潮,無形之中傳達著文化的魅力。以廣西梧州的六堡茶外包裝為例(圖4),其借鑒了壯錦中的色彩搭配方式。包裝設計中提取了壯錦中具有代表性的紅、黃、綠、黑、白等幾種顏色,并以紅色為此款外包裝的主打顏色,在主題上渲染了一種喜慶的基調。紅色與白色的顏色相搭配,形成了艷麗與素雅的強烈反差,醒人耳目。黑色、白色紅色作為主色調,凸顯了一種端莊和大氣之美。包裝盒上的黑色裝飾與“六堡茶”字體顏色進行了巧妙的呼應,經過紅色、黃色、綠色三條波浪紋的修飾,以及細節中的星形和小碎點的點綴,使得包裝的主題更加豐富化和飽滿化。左右兩條紅色背景里若隱若現的云紋圖案,在穩重的基礎上,增添了一絲活潑感和層次感,整體上呈現出了一種豐富又統一的和諧性美。為了更好地將民族文化運用到現代包裝設計中,我們應該熟悉壯錦色彩搭配的技巧,學習各顏色之間的相互關系,這樣才能更好地迎合當代的審美趨勢和設計理念。

圖3.土特產包裝

圖4.六堡茶包裝

圖5.樸栗包裝

圖6.婚慶品包裝
壯錦是壯族人民經過歲月的洗禮和文化的沉淀,逐步形成了獨特的壯族視覺語言。壯錦是一種利用棉線或絲線編制成的精美藝術品,代表了壯族人民生產力和特色的情感。所以說,壯錦不僅反映了壯族文化與經濟的關系,也映射出了本土人民的政治觀念,道德準則,以及情感訴求。圖5是一系列樸栗產品的外包裝設計,其反映出了壯錦的材質優良與工藝精美的特點。將紙質和布料進行組合,同時把壯錦中的編織工藝和印染技術體現的淋漓盡致。外包裝的字體吸取了壯錦中二方連續的組合方式,形成了一種秩序美感。用細紗編織的布料質感,再用印染手法表現出的花卉,襯托出了一種濃濃的民族氣息。與現代藝術的市場需求相結合,選用合適的材質,引用精湛的工藝,詮釋一種全新的藝術體驗。
探索壯錦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的應用價值,不能僅僅是以“形”找“型”地進行簡單復制,而是在理解的基礎之上,進行取“形”,延“意”,傳“神”,深入挖掘其文化內涵,在設計中體現出本土化的歷史印跡。圖6是婚慶產品的系列包裝設計。大紅大紫的暖色背景下襯托出濃濃的壯族韻味,紅紅火火的寓意烘托出了一種熱鬧的氣氛,這種和諧的基調非常具有親和力。通過“文化形象”的軟功能進行合理地開發,融入現代藝術設計理念,使現代包裝設計擁有獨特的形式美感,讓消費者對民族文化產生一種認同感和滿足感。例如廣西藝術學院校門上所設計的裝飾藝術,吸收壯錦中空間雕琢的造型手法,傳達出一種古樸自然的感覺,這種裝飾意味的形式美感,更加突出了學校高雅的藝術氛圍。壯錦積淀了深厚的民族傳統文化,我們應梳理壯族民俗文化的歷史脈絡和傳統文化的個性特征,提取設計中所需的民族元素,創新出具有民族格調的包裝設計作品,以引起消費者的情感共鳴[3]。
傳統壯錦的藝術特征多樣,文化內涵深厚,筆者綜合了壯錦的幾個特征,創意一款具有壯錦特色的旅游產品的手提袋包裝,通過這樣新的嘗試和探索,以傳承壯族的傳統文化,創新廣西地區本土資源,弘揚和發展廣西壯族文化。如圖7所示是一系列的手提袋包裝設計,在紋樣和圖案上,主要甄選了壯錦中的回紋、方格紋、編織紋、萬字紋、水波紋、同心圓紋,以及花卉圖案和幾何紋樣作為修飾。在平面構圖中,主要以中心對稱、水平對稱、垂直對稱等設計方式,以追求一種均衡的視覺美感。在附屬的手提部分,直接采用了半圓的造型,兩個半圓組合成一個正圓的形狀,寓意花好月圓的意義,同時這在功能上也可以增加手部的受力面積,減少手掌的壓力。在主題文字上,主要采用古文的方式,不僅表現一種古典的美感,而且映襯出傳統文化的悠久歷史。在細節裝飾上,將方格紋進行打散充足的再現方式,設計出一款新的裝飾造型,以襯托出“壯錦坊”這個包裝設計的主題特征,凸顯出一種恢宏大氣的端莊美感。在包裝的結構上,沿襲了壯族人民四平八穩和熱情大方的特征。在色彩搭配方面,主要借鑒了壯錦中大紅大紫的強烈對比方法,提取了紅、綠、黃為主要的三個系列包裝設計的主打顏色,凸顯出這種具有民族風的現代包裝“民俗味”很地道和本土化的特點。這種形式多樣和不拘一格的設計風格,既能保留有壯錦原有的壯族文化特征,又能夠兼顧現代藝術設計韻律感和趣味性的現代包裝設計,可以在現代包裝設計的藝術領域占有一席之位。此外,在我們的精神追求上也可以增加一種民族的親近感和民族自豪感。

圖7.工藝品包裝創意
壯錦作為廣西壯族傳統文化的一個標桿,富含深層次的藝術價值和文化意蘊,凝聚了壯族人民的精湛智慧和藝術財富。因此,作為新一代廣西本土的教師,更需要將新穎的設計理念融入我們的藝術專業教學和設計實踐之中,為我們重新審視傳統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間。新的審美理念給壯族傳統文化提供更多的表現方式,我們應該咀嚼其深層次的文化內涵,靈巧地結合現代設計思潮,才能達成兩者的完美契合。也只有尊重傳統文化和挖掘壯錦藝術的潛在魅力,才能更好地創造出更優秀的藝術作品。
參考文獻:
[1]黃桂秋.壯族傳統文化與現代傳承[M].光明日報出版社,2016.
[2]朱瓊芬.古典窗欞元素在茶葉包裝設計中的運用[J]包裝工程,2017.09.
[3]馮俊.民族地域文化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的應用[J]作家,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