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榮 歐平

水稻,這種不起眼的像雜草般的作物,被大約一萬多年前長江中下游流域的住民們發現、種植并馴化。當黃河流域的人們還在吃著小米時,這種中國南部土生土長的作物,已經支撐起了整個長江中下游、珠江流域的文明。
直到現在,作為全球范圍內僅次于玉米的第二大糧食作物,水稻依然養活著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其中包括大量窮人。
高產,這是水稻能夠繼續養活更多人口的前提。為了提升產量,科學家們從未停止過探索水稻的腳步。二戰后的“綠色革命”、袁隆平與“野敗”的故事……這些研究為水稻的高產發掘了良種,這是第一步。
在位于杭州的中國水稻研究所,朱德峰研究員領導的水稻高效栽培創新團隊(以下稱創新團隊)完成了第二步。他們主攻高效栽培技術和方法創新,力求讓良種實現最大價值。就像好馬要配好鞍,優良的品種,搭配科學的栽培方法,為水稻產量的提高上了“雙保險”。
1996年,農業部播下了一粒種——立項中國超級稻計劃。2017年,超級雜交稻品種“湘兩優900(超優千號)”在試驗田內畝產1149.02公斤,創造世界水稻單產最新、最高紀錄。
創新團隊也播了一粒種。早期,由于沒有配套的栽培技術,超級稻的產量潛力并沒有得到全部發揮。創新團隊深入田間地頭,調研分析了制約因素和瓶頸,探究了各品種高產形成的生長規律,結合我國水稻種植方式轉型和超級稻生態適應性,提出了超級稻品種優化種植布局,創新集成超級稻區域化高產栽培技術。
這粒種子也為創新團隊帶來了豐收——超級稻配套栽培技術連續多年被列為農業部水稻主推技術,年推廣3000多萬畝,畝增產稻谷59.3公斤,年增產稻谷17.8億公斤,增效46.3億元。2014年的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是對這套栽培技術最好的肯定。
這套技術還與水稻缽形毯狀秧苗機插技術一起,創造了年增產值近80億元的喜人結果。后者由創新團隊首創,是他們為提高水稻產量播下的另一粒種子。
隨著農村勞動力轉移及老齡化,過去手工種植的方式,已經無法滿足水稻高產高效需求。于是,我國從日本引進了毯苗機插技術。通俗地說,就是用機器代替人工進行水稻插秧。
但是,引進的技術出現了“水土不服”。創新團隊對水稻生產農藝農機進行了改良和創新,發明了水稻缽苗與毯苗結合機插的新方法。首創的缽型毯狀機插秧技術,相比傳統方法,能增產5%~7%,不僅成功解決了秧苗不返青、長的慢等問題,還實現了水稻缽苗機插,大幅提高水稻機插產量和效益。

為提高秧盤單位空間利用率,創新團隊研制了專用可疊盤秧盤,將原來一次最多育成1000畝秧苗改進到3萬畝。他們改進了播種流水線、改革了傳統浸種催芽方法,創立疊盤暗出苗系統,并針對不同類型出苗秧盤研發不同育秧方法。
最終,這些創新成果被集成為水稻機插疊盤出苗育秧模式,革新了水稻機插育種模式,并連同創新團隊研制的我國首臺稻田開溝機,大幅推動了我國水稻種植規模化、機械化發展。
目前,這些技術已獲得10余項發明專利授權、20余項實用新型專利授權,以及浙江省科技發明二等獎,自2014年以來,連年被農業部列為水稻生產主推技術,占主推技術的50%,在全國20多個省市推廣應用。
近年來,創新團隊又借助“互聯網+”,把智慧農業的新技術引入工廠化育秧,甚至引進了機器人,實現了育秧室溫度、濕度的智能調節和管理。
這些創新技術和成果,在創造巨大社會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為我國水稻產業技術轉型升級、稻作技術進步、水稻連年增產和稻農增收奠定了堅實基礎,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如今,在科學家們的努力下,我國水稻產量大獲豐收,人民群眾“吃飽”的要求已經得到滿足。于是,“吃好”和“吃得安全”成了新需求。也就是說,研究“保量”的同時,科學家們還要考慮“保質”。
創新團隊以水稻綠色增產和提質增效為新目標,展開了新一輪研究,在水稻低產田產量提升、高低溫預警與防控等領域取得突破。相關技術的應用為水稻穩產、高產提供了支撐。他們制定的水稻高溫、干旱等農業部行業技術標準,為我國水稻生產抗災減災奠定了方法和技術基礎。
憑借這些突出表現,創新團隊將2014年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15年中國農科院杰出科技創新獎等榮譽收入囊中。他們在稻作技術上的創新,有效帶動了我國稻作技術研究的發展,提升了水稻生產技術水平,也推進了現代水稻生產體系的形成。
老話常說,耕作者靠天吃飯。可實際上,一粒種子,從埋進土壤到最終成為果實,這個過程需要養分、水分、技術以及種植者的悉心照料,并非“靠天”就能達成。而一個新的想法,從萌發到成為指導實際生產的創新技術,過程也大抵如此。創新團隊的成功,同樣也不是“老天賞臉”。
這支老中青科學家組成的創新隊伍,深諳“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之道。一方面,他們去日本、美國交流、學習新知識,豐富自身。另一方面,他們擼起袖子、卷起褲腳,走進田間地頭,走進農戶家中,走進合作社,去了解每一片土壤和每一粒種子的“脾氣”,去收集農戶們的疑問、需求和體驗……
這些最直觀的信息,給創新團隊的研究指明了方向。而他們也不遺余力地回饋信息的提供者們。每年,他們都會深入基層開展30余次技術培訓,100余次技術指導,為農戶們答疑解惑,建立40余個技術示范基地,手把手指導農戶們種植,將技術研發創新與技術應用結合落到實處,促進科研成果轉化,身體力行地詮釋著“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唐朝詩人李紳有詩云:“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如今,在先進的育種和種植技術,以及像創新團隊這樣的科學家們的助攻下,不變的依舊是“四海無閑田”,只是農夫的收獲早已不止“萬顆子”,人們吃得飽、吃得好,還吃得安全,“猶餓死”已經是遠去的歷史……

水稻高效栽培創新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