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洋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將全面從嚴治黨的理論思想和戰略部署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在談到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時,明確指出“堅決防止和反對宗派主義、圈子文化、碼頭文化”。宗派主義和圈子文化早已為人們所熟知,然何謂“碼頭文化”?筆者認為有必要做一番探究。
在我國水路交通發達的地方,歷史上大多有過依托于航運幫會勢力而形成的“碼頭文化”,主要是與碼頭上的中下層勞動者息息相關的一套生產和生活方式,以及由此產生的風俗習慣。“碼頭文化”有其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正如我們從一些影視作品中所看到的那樣,盤踞在碼頭上的幫會勢力為爭奪利益逞強斗狠、弱肉強食,帶有濃厚的江湖氣和封建迷信色彩。
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碼頭文化”若只存在于其孕育發祥之所的舊社會碼頭,則尚且具備一定的社會學標本價值,或可作為某些影視劇中的素材為今人所用。倘若將“碼頭文化”帶進我們黨的干部隊伍之中,就會異化為一種具有幫會色彩的“江湖文化”,放大其中腐朽落后的成分,由此帶來的相互傾軋、抱團取暖、利益輸送、人身依附等種種弊端,極易成為滋生官場腐敗的溫床和土壤。
比如,安徽省黃山市原政法委書記汪建設,與30多名房地產商大搞權錢交易,先后受賄500余萬元,本是維護一方公平正義的政法委書記,卻淪為利益集團的“貼心大哥”,以收錢辦事“講義氣”成為社會上三教九流競相追捧的紅人,把黨紀國法徹底拋到九霄云外,最終身陷囹圄。再比如,2014年落馬的遼寧省廣播電視臺原臺長史聯文,作風專斷,只手遮天,熱衷于培植親信,籠絡人心,與部分下屬之間不是正常的上下級關系,而是彼此稱兄道弟的哥兒們關系,以霸道強勢著稱的史聯文儼然成為一部分人心目中“仗義的史大哥”,他通過干部提拔、人員調動上下其手、大肆斂財,頻觸法律紅線,最后只能在監獄里悔恨終生。這些,就是典型的在干部隊伍中搞“碼頭文化”惹的禍。
細究這些腐敗案例我們不難發現,在商品經濟大潮中,充滿利益糾葛的“碼頭”無處不在,一些握有實權的領導干部因其“位高權重”,往往成為各路江湖人馬爭相拉攏的關鍵人物。于是,以權謀私、濫用職權被贊為“仗義”,粗俗張揚、專橫跋扈被捧為“豪爽”,一身“痞氣”的官員在“碼頭文化”中如魚得水,早已將清正廉潔、公道正派等優良傳統拋諸腦后,沉迷于“前呼后擁”的虛幻泡影,肆意玩弄手中權力。殊不知,他們在為“小兄弟”撐腰、站臺的同時,嚴重損害了群眾的利益,將政治生態搞得污濁不堪,使黨群關系蒙受損失。
理想信念發生動搖,監督機制疲軟無力,是黨內出現“碼頭文化”的根源。要讓“碼頭文化”無處遁形,必須牢記宗旨意識,經常訪貧問苦,常懷群眾安危,把習近平總書記“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的諄諄告誡記在心頭,接地氣才能遠離江湖氣。還要親近書本,常念學習之要,讓書卷氣驅散江湖氣。此外,更要加強對干部的管理監督,讓黨內政治生活按照民主集中制的軌道正常運轉,增強領導干部的紀律意識和規矩意識,養正氣方能逼退江湖氣,把“碼頭文化”擋在黨內政治生活的大門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