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威
讀書,本是一件雅事。可是,為了激勵后學,有了“讀書改變命運”的勵志口號,甚至以“黃金屋”“顏如玉”為誘餌,讀書一下子被功利化了。黃口幼童尚未步入書齋,功名觀念已在心中生根發芽,讀書成了名利場的敲門磚。于是,懸梁刺股,背著功名的包袱,以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的確,這樣的讀書改變了不少人的命運。即便到了現代社會,大學畢業生包分配時,一紙大學文憑就是進入體制內的門票,這對普通家庭,尤其是農村家庭的孩子來說,讀書改變命運的效果立竿見影?!叭f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被社會廣泛認可。20世紀90年代,進行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后,大學產業化、規?;?,大學畢業生自主擇業,大家拼的不再是一紙文憑,其他因素對命運的影響更大,如自身的綜合素質、學校的名氣、家庭背景、社會關系等等。因此,讀書改變命運不再那么明顯。
幾年前,某公益組織拍了一部反映讀書與命運的紀錄片,講述了一個貧困家庭的女生在高考前后的糾結,一個某高校獨立學院(本科三批)的畢業生艱難求職的過程等,確實讓我們看到了觸目驚心的一面。筆者也曾是一位來自革命老區的山村學生,對此有切身體會,我們那個山村的師資力量極其薄弱,從中考開始就被區別對待,學生沒有自由報考重點高中的權利,考上高中已非易事,考上重點高中幾乎不可能,那么考上重點大學的概率呢?可想而知。
但是,這一切都不能讓讀書蒙塵。因為,讀書與命運的關系,有一點需要辨明,即讀書不等同于教育,“讀書改變命運”其實是從“接受教育能否改變命運”的層面談的。明白了這點,我們的困惑也就迎刃而解了。讀書是一件純粹的事情,就像旅游、下棋、交友一樣,需要乘興而為。讀書與命運相關,但更多的是與個人的興趣、修養、氣質、情操相關,與功利則毫不相干,一個人通過讀書反而會看淡功名。
摘自《燕趙都市報》2018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