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濤

周代的采詩官,是中國最早的職業民調人員。
春天到了,農耕在望,百事待興,又一個輪回的忙忙碌碌即將啟動,在這個節骨眼上,各諸侯國的采詩官們開始了他們的工作。這些人“衣官衣”,手持木鐸(鐸是古代政府發布號令的響器)深入民間,沿途征集抒寫民情民愿的詩,之后由專門的音律官員整理,配上音樂,由詩而歌,晉京唱給周天子,中國人稱詩為“詩歌”由此開始。
這樣的詩中,可能有過頭的話,卻是真實的內心之聲,周代的政治高層據此洞察民心動向。古代的中國人,判斷一件事情的是非曲直,首先考察“初心”,即做事情的動機。孔子編選《詩經》的時候,在藝術標準之外,還有一個道德人心標準,“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詩經》三百零五首詩,用一句話概括,寫作的初心都在人間正道上,不旁逸邪出,不走小道,也不抄近路。這是周代初年實行的“采詩制度”的基本內容。采詩,后人稱為“采風”,采集民風之意。
《漢書·食貨志》對采風制度的記載是,“孟春三月,群居者將散”。冬閑的群聚生活即將結束,人們要各自忙碌去了。“行人(采詩官)振木鐸徇于路以采詩,獻之大師(音律官員),比其音律,以聞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窺牖戶而知天下”,這個制度的核心是最后一句話,“故曰王者不窺牖戶而知天下”,周天子不用出宮廷而悉知天下事態。
采詩官由年長者擔任,中央及地方均有此職位,“男年六十,女年五十無子者官衣食之”。官衣,著政府官員制服。食之,享受官員待遇,但不是正式官員,用今天的話講,比照公務員待遇,相當于事業單位。使之民間求詩,鄉移于邑,邑移于國(諸侯國),國以聞于天子。采詩官由無子者擔任,是防范民調人員的挾私之心。古人重男輕女,有女兒也視為無子。
大時代是由大人物開創,并由一系列不平凡的制度構成的。在國家制度上有突破,有建立,是大時代的標識。孔子終生念念不忘的“克己復禮”,禮就是指規矩和制度,旨在重返西周的制度時代。孟子在《離婁》中對采詩制度的興衰做了總結,并透徹地指出了孔子超凡超常的智慧所在。“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后《春秋》作”。諸侯國(地方勢力)做大做強之后,周天子對國家局面失去控制(指東周之后),支流漫過主流,采詩制度就終結了,之后《春秋》問世。孔子在寫作《春秋》的同時,從三千多首采詩作品中,十中取一,精選出一部《詩經》,初名為《詩》,漢代之后稱《詩經》。思想家的孔子,做了一回編輯家,應該理解為是圣人對采詩制度的致敬和緬懷。司馬遷在《史記》中對此也做了記載,“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禮樂自此可得而述。”
《詩經》在秦始皇時期,經歷過“焚書”浩劫,《焚書令》規定:“天下敢有藏詩書(《詩經》《尚書》)百家語者(諸子百家著作),悉詣守尉雜燒之。敢有偶語(私下談論)詩書者,棄市(斬首示眾)。”到了漢代,《詩經》成為治世之書,位列“五經”之首,并且開創了一個官員選拔制度(察舉制),飽讀“五經”的人才可以做官。這個制度到后來完善為科舉制,這是漢代之所以成為大時代的一個重要根基所在。
若子薦自《新華日報》2018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