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京都
趙威
晉永嘉亂后,中原淪喪,百姓流離,衣冠南渡。常有南來兵士和奴仆逃亡,或隱于山湖,或廁身都邑,成為流民。有人想清理秦淮河船只里的流民,丞相謝安不允,理由是:若不能包容安置這些人,如何稱得上大都會?當下城市治理者常常“好心辦壞事”,謝安一語或可為鑒。
狗與人
五月
公園里,一中年男子帶著一只吉娃娃散步。走到涼亭附近,吉娃娃叫了———那里有另一只吉娃娃。那只吉娃娃的主人是個中年女子。她看到有只吉娃娃沖自己的寵物叫,忙從排椅上站起來,牽住了正想往同類身邊湊的寵物。她說:“娃娃,我們回家。”說罷,她牽著寵物離開了。這時,男子把臉從手機屏幕上方抬起,沖身邊的寵物說:“寶貝,我們也回家吧。”
我不知道:幾百萬年前,若是有兩只猿猴于此相遇,會不會啼叫兩聲,打個招呼?
“尖”
葉永烈
我真佩服我們的老祖宗,創造了那么個奧妙無窮的漢字:“尖”。誰不希望拔“尖”?誰不愿意成為“尖”子?
可是,“尖”字中那“小”字立在“大”字之上。金字塔的塔尖,而塔尖立于碩大無比的底座之上,那便是一個極其形象化的“尖”字。相比之下,海上的冰山要“隱蔽”一些。露在海面上的冰山其實只是個“小”字,它的巨大的底座(占十分之九),隱沒在海面之下。沒有那底座,冰山(只占十分之一),無法露出海面。
人生的事業便是個“尖”字。“十年寒窗”,全都溶進那個“大”字之中。即使大學畢業之后,還要花費許多精力去打基礎。只有牢牢地打好基礎,才能拔“尖”,成為“尖子”。
牛頓說:“如果我比笛卡爾看得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們的肩上的緣故。”哦,連牛頓也明白“尖”字的深刻內涵。
想及賈桂
韓羽
“閻王好見,小鬼難纏。”不只是哪一位到陰司里作此結語的。這結語似不確。試以人間事猜度,小鬼的“難纏”,實為閻王官威的延伸。如是小鬼的小鬼,當再也“難纏”不起來的。戲臺上《法門寺》里的賈桂,所以趾高氣揚,百分之九十九是由于勢焰熏天的主子劉瑾的緣故。話再說回來,既然小鬼難纏,“好見”的閻王又為何不將其打發開去?
態度
劉士帥
單位經常組織遠程視頻培訓,因為極其枯燥,很多員工都不太上心。
小李是個老實人,天生膽兒小。別人偷偷玩手機,他不敢,只好安安靜靜在培訓記錄本上認真做記錄。小李的一舉一動領導都看在眼里,月底發工資時,特意通知財務給小李額外發了500元獎金。拿到獎金,小李出了一身冷汗,他趕緊藏起了自己的培訓記錄本,生怕別人看到。要知道,他在本子上密密麻麻寫下的都是一句話:“培訓真無聊,我要下班!”
打那以后,再培訓時,大家都學著小李的樣子埋頭記錄,再沒有人玩手機。
又到月末,領導忽然讓所有人上交自己的培訓記錄。大家面面相覷,卻又無可奈何,只好一一上交了。領導一本本打開,一頁頁看下去,很多人的本子上面五花八門,各種涂鴉,只有小李的培訓記錄本上,工工整整,條分縷析地對培訓內容做了完整記錄。
領導對小李大加贊賞。當月,小李又額外多拿了1000元獎金。
教養
沈寧
察看一個人是不是有足夠的教養,其實只要看他會不會道歉就行了。自信心強的人,不怕認錯,不怕道歉,因為他們知道認錯道歉并不會傷害他們的尊嚴。相反,越是缺乏自信的人,越是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才越是怕認錯,就怕對人道個歉,就顯得自己低人一頭了。事實上,越是錯了卻知錯不改,就越是讓人看不起,越是降低了自己的身份。
友誼
北野武
以前我幫過你,為什么你現在不幫我?如果你這樣想,那只說明你們倆一開始就不存在友誼。什么是真正的友誼?自己有難的時候也不愿意去麻煩朋友。
總而言之,友誼就是單方面地為他人付出,而不是從他人那里得到什么。所謂友誼,其實就是對他人的關懷。
想從友誼中得到些什么,這想法本身就錯了。
如果從損益得失的角度來考慮,那友誼就只有損失。但是,我喜歡那個家伙。如果我知道他有了麻煩,我就想幫他。
華羅庚愛“算計”
馮思遠
華羅庚是大名鼎鼎的數學家,也是特別愛“算計”的人。他喝個茶都要考慮先拿茶葉還是先燒水,后來寫出《統籌方法》。據說他讀書也要“算計”:拿到一本書,他先讀一點,然后猜后面內容———若沒猜中,就繼續讀;若猜中了,就不讀了!這種讀書法,給作者和讀者以啟示。
時勢
胡文輝
諸葛亮遠沒有《三國演義》里那么神,但自然是有才干的,只是有才干者多矣,稀有的是他得到了劉備的絕對信任;王安石也是一代人杰,也得到了宋神宗的力撐。同樣著名的例子,還有王猛之于前秦的苻堅。
可就算這樣,他們的事業終歸于失敗。諸葛亮身后,蜀漢政權無以為繼;王猛一死,苻堅未聽從他的告誡,悍然南攻東晉,導致政權崩盤;王安石的新政更是在任上就已無法踐行了。
最優秀的人才,得到最充分的信任,還是不能成就其遠大目標。這從反面說明,盛世之為盛世,主要還是時勢造成的。賢君,能臣,至多可以助成盛世,卻不足以挽回衰世,所謂“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是也。
人脈
王景
許多農民靠“扯秧子”方式進入城市,就是已在城里立足的人將鄉村的親友一個個帶進城,這樣融入城市被某些人認為很低級。然而在大都市,靠熟人介紹獲取工作機會卻被視為人脈廣。同一類事發生在不同人身上,褒貶差異那么大,足見某些人內心把人分為三六九等,這種思想才真正低級。
自我排解
葉廣芩
平時不愿爬坡只愿坐車,遇事不想窮追窮想只想簡而化之。不高興也有,不順心也有,最多出不了半個小時自己就會給自己排解開。例如,某人云,此次漲工資沒有你。沒有就沒有,每月少去一回菜市,少買兩條帶魚,也是給自己漲了工資,更何況我正在減肥。又例如,某人出言不遜,找茬兒吵架,躲是沒用的,不如設法給他一個出氣的由頭,既沒讓他憋出病來,又顯得自己有成人之美。
人活著年頭極其有限,別總是自己跟自己、跟別人較勁。
紅處成灰
醬香老范
清代篆刻大師鄧石如有方閑章———“十分紅處便成灰”。爐中燃燒之炭,雖一時很紅,但很快便成灰燼。某些搞藝術的人亦如此,雖一度大紅大紫,但不久就“紅處成灰”,如過眼云煙。
石濤說:“畫事有彼時轟雷震耳而后世絕不聞問者。”潘天壽引用此語時感慨:“時下少年,誰能于此有所警惕?”這個“時下”,其實一直延及當今。叔本華說:“各個時代都有兩種文學,彼此平行,互不相涉。一種是真的,一種則似真實假。前一種成長為永存的文學……后一種由那些靠藝術或詩混飯吃的人們所推動。”
“紅處成灰”之現象,古今中外文藝界概莫能免。想想我們每年出的成千上萬部作品,有多少是虛幻的泡沫?
孫國基、若子薦自《今晚報》《廣州日報》《文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