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科平
“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集合精銳力量,作出戰略性安排,盡早取得突破。”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重磅發聲。深沉的關心、殷切的期待、鄭重的囑托,一起叩打在全國科技人員的心上。
量子傳態、超算領跑、“天眼”流轉……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取得一系列重要科技成果,在國際上贏得廣泛認可和關注。然而,碩果累累的果園外,仍然遍布荊棘。那是我國科技工作者尚未蹚開的路,路上有障礙、有迷惘、有裹足之困、有扼頸之痛。
美國對中國科技企業的突發制裁,暴露出缺“芯”的巨大創口。僅在通信領域,除芯片外,半導體加工設備、半導體材料等都是限制相關產業發展的軟肋。放眼望去,生物醫藥、工程機械、人工智能等領域,距發達國家仍有顯著差距。
要想解開頸上的桎梏,痛快呼吸新鮮空氣,就要在一系列系統工作上下功夫。
首先需要確認究竟在哪些地方被卡住了脖子。對科技瓶頸有了全局把握后,應當發揮我國的制度優勢,謀篇布局、排兵布陣。從頂層設計開始,組織科學家由點及面地攻堅克難。從最薄弱的技術缺口入手,逐步擴展到整個產業鏈條,最終營造出適合產業發展的全生態環境。
與此同時,完善科學家與重大科技項目雙向選擇的渠道和機制,將科學家自發的探索熱情與國計民生的重大需求結合在一起。最大限度破除信息不對稱等障礙,讓科研人員找到最感興趣的項目,為項目找到最有能力的人。
此外,還要進一步優化科技評價與獎勵體系,讓那些為國家科技發展補好了短板、打破了枷鎖、開辟了道路的科技工作者,勞有所得、智有所獲;積極宣傳利國利民的重大科技進展,讓更多青少年人才自愿投入到國家最需要的專業領域中,推動我國科技事業在良性循環中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