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科平
伴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到來,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創新正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然而,創新的征程險阻且漫長,坎坷與風險總是相伴相隨。“創新從來都是九死一生。”在今年的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于創新面臨的巨大風險性和不確定性作出這樣的論斷。
的確,由于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創新本身的復雜性以及科學家自身的局限性,科技創新的路上難免面臨未知的風險,探索的路上也絕不可能一帆風順。就連今天司空見慣的電燈,也是在愛迪生失敗了上千次后才被發明出來的。對于創新的這種艱巨性,黨和國家領導人感同身受,并提出了殷切期望:“我們必須有‘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豪情。”
然而,反觀當下的科技界,一些科研人員急功近利、心浮氣躁,無法沉下心來踏踏實實搞研究;還有的不敢冒險、害怕失敗,被功利觀念束縛了手腳。置科技創新規律于不顧,或急于求成,或畏首畏尾,難以產生真正高水平的成果,也難以真正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認識到創新從來都是九死一生,要求科研人員勇于直面創新的巨大風險,摒棄浮躁的態度和急躁的情緒,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劍,永不言棄,百折不撓,將創新進行到底。
認識到創新從來都是九死一生,要求相關部門完善創新體制機制,為科研人員創造一種寬容失敗、允許試錯的環境,充分激發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讓一切創新源泉充分涌流。
認識到創新從來都是九死一生,還需要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革除各種繁文縟節,為科研人員松綁,使他們不再為無窮的報表和審批分心,保證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潛心探索研究。
“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則反掌折枝之易,亦無收效之期也。”創新之路坎坷曲折,唯有堅定信念,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漫漫征程中,廣大科技工作者須有強烈的創新信心和決心,勇于擔當、甘于奉獻,耐得住寂寞、擋得住誘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砥礪前行,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