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對“多規合一”的背景和現狀進行分析的基礎上。論述了實踐規則和基本的思路和方法,認為應該在制定更多的規則和新城基本指南的前提下進行總體規劃的基本要求,生態優先,保護農田,各種類型的城鄉規劃和特殊的計劃作為一個整體,空間規劃的形式實現“一張藍圖”,有效地協調各種計劃的空間高度集成和統一實現。
【關鍵詞】對規合一;空間規劃;城鄉規劃
中央政府提出了一項新型城鎮化任務,并提出了城鎮化的新計劃,“藍圖即將結束”。從這一背景的各個方面開始,結合“三規”和“統一”的更多規則進行探索,目的是建立一個“藍圖”平臺,有效地作為一個整體規劃、協調、促進政府部門的統一實施。當前經濟文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城市和農村地區,實現級別統一迫切需要協調部門規劃、發展規劃、土地規劃、城鄉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產業、交通、市政和其他特殊規劃需要“藍圖”的統一,保障政府有效實施計劃,促進建設和發展,因此,探索“規則”已成為城市化的新階段的重要內容。
1、推進“多規合一”的現實必要
首先,合理規劃。目前,土地管理法律和城鄉規劃法律分別納入土地和建設領域,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是根據憲法制定的。從理論上講,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總體規劃審查和批準的每一個字都有法律效力,但在實踐中,由于缺乏約束和期限的改變,總體規劃和全球角色扮演的權威是不夠的。
第二,推進計劃。城市縣域的管轄范圍和控制手段是有限的,龐大的規劃體系既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行性。在某些地方,總體規劃有些過火,特別的規劃是貪婪的,各種各樣的規劃往往會使基層失去控制。在我們的調查中,我們發現“多規合一”的基層水平非常高,但在工作的思維方式上,又迫切需要指導。
三是優化資源配置。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規劃科學是最大的好處。計劃錯誤是最大的浪費。計劃錯誤是規劃中最大的禁忌。一些基礎設施項目沒有開發運用,導致了市場飽和或閑置。一些特殊的項目與城市建設和土地規劃沒有太大的關聯,在項目完成后就被拆除了,不僅要花很多錢,還會影響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在市場規劃上應該熱衷于計劃,不要過分強調政府意圖,甚至發送扭曲的信號。盡管政府在發展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但它也在產能過剩問題上發揮了作用。
2、推進“多規合一”的困難制約
早在2003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NDRC)在6個市、縣啟動試點項目,廣東、上海、重慶也積極推進。最近,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了指導意見,各方的關注都在升溫。然而,從工作的角度來看,多規合一仍然面臨著許多困難。
首先,計劃的目標是不一致的。總體規劃是計劃的總體規劃綱要,重點關注總體規模、結構、就業和收入的發展指標,重點突出發展重點和上下游規劃的指導;城鄉建設規劃主要協調建設活動,重點關注城市規模、人口集中和公共設施的擴張指標,強調建設的優先性,以及上層和低層規劃環節的相對寬松;土地利用規劃主要側重于土地保護的發展,重點是耕地所有權的結合目標和建設用地總量,強調保護的優先級和嚴格的約束在兩級規劃之間的作用。在指導思想、工作目標、空間范圍和技術標準等方面有不同的主要計劃,使規劃難以整合。
再是規劃管理機制不順利。目前,規劃、審批和執行的功能過于分散。改革部門要負責統籌協調,但要解決空間合理組織的所有細節都是困難的。建筑專業技術實力最強,但注重材料空間建設,對整體發展沒有整體的責任。國土部門強調,耕地保護是一個單一的目標,在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更加突出。規劃銜接以協商的形式進行,由于部門的利益缺乏凝聚力和相互制約。作為回應,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徐憲平在一次會議上說,“要發布一份好的文件,協調是關鍵,但有時協調基本上是沒有的”。就個人而言,在制度改革和功能調整的前提下,以不同尋常的方式依靠地方政府的規劃融合,往往只是曇花一現,規劃新疆“融合烏魯木齊市”是一個深刻的教訓。在“規則”的問題上,“頂層設計”比“基層倡議”更重要,就好比迫不及待地在基層一級通過了河流,頂層仍然摸著石頭,尤其是國家應該承擔更大的責任。
三是編程程序不是標準化的。從觀點來看,除了少數幾個主要的計劃,其余的都是不構成的,如何彌補,如何彌補,缺乏明確的規定,任意性。一些部門還包括計劃的日常工作,導致了不那么有效。從觀念的建立來看,沒有嚴格的法律程序,部分計劃缺乏科學性和民主性的決策、論證、評估、監督等環節,只是規劃規劃作為日常事務。通過審批,大多數被批準的項目都不夠清晰,要增強他們的影響力,相互比較,盲目地提高審批的審批水平。
3、多規合一的技術思考
無論多規合一如何在現有的規劃形式或新形式的規劃中表達,最終的表達形式都必須是空間規劃的形式。因為許多規則和協調整體是建設和發展的目的,因此必須在空間中,一般的建設應該是明確的,特別是在空間項目上有相對明確的準確定位。從深度上看,更適合于城鄉規劃體系的總體規劃的深度,這是因為它可以更清楚地表達的主要內容建設和發展,其本身也有特殊的計劃作為一個整體融合許多部門,減少許多規則和更多的技術壁壘。在多元監管和一體化的技術路徑中,將新城鎮轉化為指導,實現多元監管一體化。在實施上述規劃的基礎上實施上述規劃,促進生態優先,明確生態保護空間,實施基本農田規劃,確定生態發展能力。
參考文獻:
[1]周勁,楊成韞,王承旭.一本書?一張圖?一份表:存量型規劃動態更新機制探討[J].規劃師,2013(5):17-22.
[2]王俊,何正國.“三規合一”基礎地理信息平臺研究與實踐[J].城市規劃,2011(增刊1):74-78.
[3]馬文涵,呂維娟.快速城鎮化時期武漢市“兩規合一”的探索與創新[J].規劃師,2012(11):79-84.
[4]潘安,吳超,朱江.規模、邊界與秩序—“三規合一”的探索與實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4.
[5]譚都.資源緊約束條件下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探索—廣州“三規合一”規劃研究[C].2013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2013.
[6]賴壽華,黃慧明,陳嘉平,等.從技術創新到制度創新:河源、云浮、廣州“三規合一”實踐與思考[J].城市規劃學刊,2013(5):63-68.
作者簡介:
張志偉:男、1971.1.、漢、吉林省四平市人、大學本科、研究方向: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