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利亭
【摘要】本項目以海綿城市改造為契機,為問題為導向,綜合考慮場地內澇為與老人群體對戶外環境的雙重需求,本著經濟、美觀、適用、人性化的設計原則。在統籌解決小區內澇和、管網、雨水利用的基礎上,用設計激活場地,引導和促進居民與居民之間、居民與環境之間的積極互動交流。設計中積極探索海綿城市建設對場地使用主體的多重影響,實現海綿城市建設的多元價值體現。
【關鍵詞】LID低影響開發;海綿城市;老舊小區
1、項目概況
該項目位于玉溪市海綿城市試點區域的老城片區,干休所項目位于聶耳路36號。是玉溪海綿城市建設3.45平方公里老城片區的改造項目之一。項目位于聶耳路與福壽街交界位置,場地總面積約為5000㎡,綠化率11.4%,場地內澇積水問題突出,在同類小區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從2015年至今,已遭受大小洪澇災害共5次;內積水深達60厘米,造成12輛車被水淹損毀,積水不僅導致車輛泡水同時也造成建筑室內泡水和老人出行受困等情況,給居民帶來健康、財產損失。
2、現狀分析
小區場地建筑布局為回字形,中心圍合了一塊綠地和停車場,居民樓一共79戶,居民構成中老年群體約占居民總數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在整個項目開始設計之初,居民對內澇問題反映較多,每當下雨的時候,老人出門只能靠工作人員涉水背出背進。同時小區內存在活動場地缺少、設施缺失,以及綠化品質較低等問題。在統籌解決以上問題的同時,設計中根據海綿城市建設要求,設置LID低影響開發設施達到相應的控制指標,重新梳理管網解決內澇問題。并且以居民實際訴求為出發點,人性化設計關懷,充分利用雨水;整體解決小區景觀與老年人戶外休閑問題
小區內部為蓋板溝排水,排水能力弱;為雨污合流,雨落管與污水管均直接接入蓋板溝當中,小區內部無雨污水井;場地內的蓋板溝出水口高程較外部福壽街雨水箱涵的高程低,而福壽街雨水箱涵尺寸較小,老化嚴重,造成了小區內排水不暢。據現場走訪調查,場地內基本上逢雨必澇,且具有積水快、積水深、積水時間長等特點。場地管網為雨污合流,雨水資源浪費,管網排水能力不足。在管網排水不暢和污水匯入的情況下,場地內污水外涌,雨后淤泥遍地且氣味刺鼻,存在一定衛生疫情隱患。
場地內缺失人文關懷和人性化設施,無遮蔭、座椅少、無健身器材等設施,烈日暴曬造成戶外交流、停留空間缺失。老年人缺少戶外交流、學習、活動的人性化環境。場地內樓間距小,綠籬在空間上又隔離了道路和綠地的空間聯系,使得空間感受更為狹隘和壓迫。綠化品種較少,有綠籬分割場地空間。整體種植感覺單一無趣,種植設計缺少章法,視覺感受欠佳。
針對以上問題,基于充分的場地調研和入戶調查采訪,景觀設計系統性的提出以下解決策略:
(1)解決外部客水問題。針對場地內澇問題,以點帶面的對場地所在區域進行豎向及管網分析,結合老城片區的系統方案對小區外部的市政道路聶耳路及福壽街管網進行分流升級改造。解決場地內客水匯入以及福壽街雨水倒灌問題,同時緩解福壽街沿線的其他地塊內澇壓力。
(2)對場地內部的雨污管網進行分流改造。將原有合流管網作為污水管,基于匯水分區和現狀條件布置雨水設施,雨水系統基本依靠場地內的下洼綠地進行收集,通過雨水花園下滲過濾,經雨水滲管將雨水收集至蓄水模塊,經簡單處理后,將雨水作為日常綠化澆灌用水和道路日常沖洗使用,發揮雨水利用價值。
(3)增加社區戶外活動空間和健身場地,在場地設計和種植設計中,利用現有綠地格局,保留場地內三棵大樹,移栽一棵至分區二的休憩小廣場內;增加人性化的游憩設施,設置小活動場地及涼亭,提供居民戶外交流活動的場地;讓居民參與其中,促進居民間的交流互動,增強老年居民的生活熱情,體現設計的人文關懷。將原有三個車位改為戶外交流、活動場地,保留原有自行車棚,增加健身設施。在建筑邊角空間設置高位雨水花壇,提高綠化率,承接建筑雨落管內的雨水,通過介質層及滲管凈化收集雨水到原有廢棄雨水井改造成的25m?雨水收集池。
完成改造的項目通過多種設施解決場地了內澇問題,雨水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到68%。雨污分流面源污染控制率達到45%。結合外部管網改造,有效應對30年一遇降雨。雨水利用率12%。在達到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目標的同時,深入調研充分尊重居民意愿,改善了小區景觀風貌,完善了戶外活動空間,提升了小區居住品質,探索和打造海綿城市與老齡社區的有機結合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