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文
新課標對語文教學提出的要求是“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笨梢娬Z文素養對語文教學的重要性。可以這么說,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就是培養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學生通過語文學習,掌握語文知識,積累優美名篇,提升語文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習慣,在此基礎上,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審美情趣,從而健全學生的人格。在教學中,我們一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學識修養和人格修養;二是要注重朗讀為主的課堂閱讀教學和課外經典詩文積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最終達成培養小學生的除聽說讀寫思能力之外的文學審美、文化價值、思想價值素養。
一、在朗讀中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樂趣
語文教學是母語教學,世界上任何語言都沒有漢語言能夠表情達意、意境優美。蘇教版精選的一篇篇課文朗朗上口,適合做孩子們的啟蒙讀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課堂教學中,我主要注重學生的朗讀訓練。學生在朗讀中能做到眼、口、腦、心的高度統一,在朗讀的過程中加深理解、加強記憶,同時能幫助學生積累大量好詞好句??梢赃@么說,“無讀不語文?!蹦敲次沂侨绾沃笇Ш脤W生的朗讀呢?每一篇精彩的地方、難懂的句子我都進行范讀,使學生在聽讀的時候揣摩老師為什么這樣讀,老師為什么要把這個詞重讀,要把那個句子讀很輕,在聽讀中感悟文章所表達的思想。
如教學《在大海中永生》時,作者用低沉的筆調向我們展示了一代偉人鄧小平離去時,人們悲痛的心情。我通過范讀,讓學生去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當我在讀排比句“也許,奔騰不息的浪花會把他的骨灰送往祖國的萬里海疆;也許,奔騰不息的浪花會把它的骨灰送往澳門、香港;也許,奔騰不息的浪花會把他的骨灰送往寶島臺灣;也許奔騰不息的浪花會把他的骨灰送往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學生不由自主地跟著我讀了起來,隨著文字不斷涌入,同學們的思想感情得到了表達。我把自己對一代偉人鄧小平的崇敬融入到朗讀中去,在范讀課文的時候,我甚至一度哽咽了,這種情緒感染了學生,學生也通過我的朗讀,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他們迫不及待地自己也嘗試朗讀,在這過程中,他們領略到祖國文字的優美。在教學中,我還采取多種形式朗讀。如師生對讀、生生對讀、小組分角色朗讀等形式,讓學生充分地朗讀,在討論的基礎上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讀出情感。在教學三年級課文《三袋麥子》一課時,我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學生一開始讀得干巴巴的,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后來,我給他們做了頭飾,創設了一定的情境,學生的積極性調上來了,他們讀得可到位了。
二、在閱讀中培養學生積累的習慣
語文教學離不開閱讀,閱讀分為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如果學生掌握了好的閱讀方法,就能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提高閱讀的效率,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語感,最終達到提升語文素養的作用。我們在語文課堂要有意識地滲透閱讀方法,持之以恒,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會讓學生終生受益。運用在課堂上的讀書方法,在課外閱讀的時候,他就會有所收獲。比如,我在教《廬山的云霧》一課時,在講讀課之前,讓學生收集有關的廬山資料和圖片,并在課堂上充分利用這些材料,課上得非常成功。學生有了資料收集的習慣,對于學習其他課文,就會主動查找相關資料,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學好課文,也為將來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礎。
孔子曰:“不讀詩,無以言?!痹娊?,可以讓人溫柔敦厚,讓人文質彬彬。因此,我在黑板的右上方開辟出一小塊,每周抄寫一首詩,每一節語文課前先讀一遍古詩,逐漸達到熟讀成誦。有時候我還讓一名優秀的學生帶領全班同學一起誦讀。在每周的周末,我一般不布置學生語文作業,就讓學生回去背一篇經典的古詩詞。幾年下來,孩子們經典詩文的積累相當驚人,涉及歷代詩詞歌賦文等多種形式。《詩經》中的重要篇目如《關雎》《碩鼠》《蒹葭》《桃夭》《子衿》等二十余篇,大部分同學都能背得滾瓜爛熟。《木蘭詩》《將進酒》《長恨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長篇巨制部分同學也能出口能誦。古代經典散文如《資治通鑒》(部分)《狼三則》《愚公移山》《陋室銘》《出師表》《愛蓮說》等經典語句也出現部分同學的背誦篇目里。徐榮婷等同學主要背誦的是宋詞,如《念奴嬌》《雨霖鈴》《聲聲慢》《鵲橋仙》《水調歌頭》等數十首。張乃華同學背誦的主要是《增廣賢文》章節。高偉陽同學背完了一本《毛澤東詩詞》?,F代詩人中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余光中的《鄉愁》、戴望舒的《雨巷》等也是很多孩子喜歡的篇目。
另外,我們還可以借助互聯網資源等在內的多種手段,調動學生經常動筆寫作文的習慣,讓他們嘗到動筆的甜頭,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總而言之,語文學科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它不僅是五千年文化的結晶,代表著中國的古老文明,老祖宗的仁義禮智信,對現代人的啟示也是很大的。小學階段學生要學的課程還不多,如果這時候讓學生積累大量的美文,對他們以后的學習都有很大作用,甚至能培養他們一生的價值觀。所以我們要創造性地開展各項教學活動,把人文素養滲透到我們小學的語文課堂上,實現語文教學的人文性,注重對人自身的關懷與完善,從而培養小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弘揚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