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喬
摘 要:南京體育學院依托品牌專業建設對體育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進行重新定位,對培養方案進行優化,對培養規格進行梳理,對課程資源進行開發,對教學團隊進行建設,對實訓平臺進行打造,計劃通過一系列舉措在建設周期完成后能成為全國同層次同類專業具有領先競爭力的學校。目前,體育教育專業培養目標同質化、培養模式一致化、課程設置陳舊化是本專業的共通問題,推動體育教育專業發展必須對培養目標進行明確定位,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對培養方案進行優化,對課程結構進行調整,對教學支撐條件進行改善,緊密圍繞本專業的建設目標,打造院校自身特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促進體育教育專業的改革與發展。
關鍵詞:體育教育 品牌專業 建設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1(a)-0098-02
2007國家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2010年國家頒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2年教育部下發《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關于《師范類專業認證標準(試行)》的通知。一系列方針政策的出臺,是為了推進素質教育,提升高等教育質量。2014年,江蘇省正式公布“高校品牌專業建設工程實施方案”,希望借助品牌專業建設,推動江蘇省高等教育的發展。
1 該院體育教育專業品牌主要特色
1.1 突出運動健康
注重“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同時,重視基礎知識與專業知識[公共健康知識(學生身心健康)、生命科學知識模塊(覆蓋生命周期)、運動文化知識模塊(運動技能和運動行為)]的交叉融合,在體育教育專業培養方案的制定方面突出運動健康為主導,使體育教育專業學生適應中小學體育教師工作崗位,并能引領中小學體育改革的發展。
1.2 重構培養模式
確立了培養中小學體育教育教學從業人員的目標,圍繞目標,完善專業人才培養計劃,積極穩妥推進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改革,利用“互聯網+”模式打造MOOC、微課、精品課程。以建構主義課程觀和教學觀為框架,繼續深化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學業評價體系與方法的改革,形成健康為導向、能力本位的教學模式與培養機制。
1.3 加強協同教研
常態化的選派優秀的骨干教師帶隊,出國學習與交流;定期邀請國外專家給體育教育專業不同年級的同學進行為期一周的課程實踐;邀請國內專家一起進行專題講座和教學課程研討。聘請中學、教研機構和教育行政部門的優秀教育工作者來校擔任兼職教師,開展“協同教研”,從事師資培養工作。
2 體育教育專業建設實踐探索與思考
2.1 該院體育教育專業品牌建設實踐
2.1.1 人才培養目標重新定位——融合性體育師資培養
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樹立“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質量求生存”的教育新理念,培養以體為基、健康第一、以生為本、獨具匠心、人文情懷,具有創新精神和扎實的實踐能力的“一專多能”的多種職業角色的應用型體育師資,具體表現為“學生身心發展知識規律轉化師、學生生存生活技能課程培訓師、學生身體素質(體能)訓練師、學生運動天賦開發培護教練師、學生身體運動生活安全防護師”。
2.1.2 開發課程資源——“互聯網+”模式利用
依托新型教學團隊和實驗團隊,利用“互聯網+”模式打造MOOC團隊、微課及精品課程。結合“走出去”“請進來”等項目,引進國外好的教材進行編譯,同時進行在線使用,使課程資源得到合理的拓展和整合,從而對課程實施產生實效,建成國內先進、富有特色的課程體系。縱觀平臺資源,體育專業高校參與不多,課程建設以術科以重,未能覆蓋主干課程重要知識點。江蘇省擬圍繞體育教育“核心課程”建設MOOC、“主干課程”建設微課,基本建立覆蓋專業核心、主干課程的數字化資源,實現校內開放,校外共享。
2.1.3 組建學生項目組——依托教師團隊
以“融合性教學”為核心打造優秀教師團隊,依托七大教師團隊建立學生項目組——運動健康指導與管理項目、教學能力研究與社會服務項目、心理干預研究與社會服務項目、創意體育游戲創編與器材開發項目、大學生創新創業園項目。學生入校對其進行分組,依據項目特點每學期學生在項目組中進行輪換,強化體育教育專業學生技能(教學技能、運動技能、教練技能、健康管理技能)的培訓,鼓勵學生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能進行創新,全面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2.2 體育教育專業建設思考
2.2.1 培養目標對接社會需求,專業建設適應行業發展
國家從1980年開始進行了五次普通高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教學計劃的修訂。1986、1991年的教學計劃的培養目標是中等學校體育教師,1997年課程方案中培養的是具有體育科學研究基本訓練的體育教育專門人才,2003年課程方案中培養的是復合型體育人才。各個高校根據國家不同時期的教學計劃紛紛對本校體教專業培養方案進行修改,體育教育專業在培養目標上逐漸由單一化向多樣化方向轉型。但不同院校的培養目標并無明顯差別,各院系之間也存在著明顯的“同質化”現象,培養目標甚至是照搬課程方案中的原句。各體育院系人才培養目標區分度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導致所培養出來的人才只能是專業特色匱乏的通用型人才,專業特色無法彰顯,同質競爭激烈。
中國在2015年全面放開二胎政策,這對教育行業是一個挑戰,同時對體育教育專業確是一個利好消息。未來五年,入園入學人數逐漸增加,體育教師的需求量增大,人才市場份額增多,能夠扭轉日前體育教育人才過剩的局面。因此,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應該抓住時機,對接社會需求,重新思考課程方案中描述的“復合型體育人才”的培養定位,當代應該培養怎樣的體育教師?體育教師的職業定位是什么?適應社會發展,真正打造自己的特色。
2.2.2 實訓室對接校外實行基地,促進知行合一
體育教育的實踐教學內容越來越豐富,有實驗、實訓、實習、課程設計、創新制作。依托師范生專業認證,各院校必須建有技能實訓平臺,把技能實訓平臺打造成一流的仿真職業環境,模擬中小學教學環境,培養學生進入職業角色。各院校應把體育教育專業的專業見習、實習、實踐教學、創業訓練有機結合起來,教育教學實踐基地與實習基地統一起來,打造一流實踐、實驗、實訓平臺。為學生提供實踐教學課堂、實習提升培訓、實際崗前轉換,完成學生向教師的實際能力轉換。在學校學習過程中,直接體驗“知”與“行”的統一,促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
2.2.3 利用實踐基地,提升教師“雙師”素質
大部分學者提出,現階段高校培養的體育師資與社會需求脫軌,其中原因之一是高校教師一直處于高等教育之中,不接地氣,未能進入一線教學實踐中。除學校體育學、教材教法類教師與教學前線聯系緊密,其他學科教師對中小學課程改革,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并不完全清晰。各大高校在優勢學科背景下都打造了自己的教師團隊,教師團隊依托教育教學實踐平臺建立“高校—實踐基地”校校聯合的合作模式,體育教育專業的專職教師輪流深入到教學一線,利用實訓基地與一線教學環境接觸,開展課題研究,聘請中學、教研機構和教育行政部門的優秀教育工作者到高校擔任兼職教師,從事師資培養工作;實踐基地學校利用高校專業水平提升前線教師理論水平,繼續專業學習,這樣才能共同培養一批具有較強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實現互惠雙贏。同時高校還應把專業實踐作為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評審的條件之一,迫使高校教師提升“雙師”素質。
2.2.4 教育教學改革對接國際視野,開展“協同教研”
全球化時代早就到來,哈佛大學的視頻公開課早在十幾年前就進入中國,而國內的北大、清華、復旦、上海交大及南京大學也已加入國際“慕課”平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鼓勵學校優勢學科面向世界,支持參與和設立國際學術合作組織、國際科學計劃,支持與境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機構建立聯合研發基地。”南京師范大學每年召開“南京青少年體質健康國際會議”,邀請全球知名教授舉辦論文報告會,開展講座。南京體育學院每年邀請國外終身教授給本科生進行短期課程教學。上海體育學院邀請國外專家給研究生上課。高校的國際化互動非常頻繁,除了國際會議與講座,還可以合作辦學,聯合培養,建立國際教學科研合作平臺,取得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開展“協同教研”,打造專業特色,加快專業發展。
3 結語
江蘇省依托品牌專業建設對體育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進行重新定位,對培養方案進行優化,對培養規格進行梳理,對課程資源進行開發,對教學團隊進行建設,對實訓平臺進行打造,計劃通過一系列舉措在建設周期完成后能成為全國同層次同類專業具有領先競爭力的學校。目前,體育教育專業培養目標同質化、培養模式一致化、課程設置陳舊化是本專業的共通問題,推動體育教育專業發展必須對培養目標進行明確定位,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對培養方案進行優化,對課程結構進行調整,對教學支撐條件進行改善,緊密圍繞本專業的建設目標,打造院校自身特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促進體育教育專業的改革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江蘇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江蘇高校品牌專業建設工程實施方案》的通知[Z].蘇政辦發[2014]86號.
[2] 劉超.江蘇省高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現狀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2012.
[3] 鄭旗.普通高校學校體育學類本科專業規范建設的思考[J].體育研究與教,2011,26(3):29-33.
[4] 劉鵬.從南高師到南師大:體育教育專業的歷史演變[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8.
[5] 王玉霞.高校品牌特色專業建設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09.
[6] 毛麗紅.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下的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現狀的調查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