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顏
[摘 要]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尤其是民辦高職院校進行人才培養行之有效的途徑,可以高效整合學校與企業雙方的資源,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與綜合素質。但目前民辦高職會計專業的產教融合仍處于較淺層次,對江蘇省民辦高職會計專業實施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并就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進行了探析。
[關 鍵 詞] 民辦高職;會計專業;產教融合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6-0084-02
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是民辦高職培養人才、尋求學院長遠發展、創建專業發展特色的有效途徑。《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文件中明確指出:高職院校要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多方合作辦學機制,推進校企合作制度化。這些都為高職院校實施產教融合提供了制度支持。在該背景下,許多民辦高職院校進行了大量的探索。本文以江蘇省二十多所民辦高職院校為例,結合其會計專業發展,調查研究了民辦高職院校如何結合自身辦學優勢和專業要求,積極開展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并探討了其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江蘇省民辦高職會計專業產教融合的主要模式方法
筆者調查了江蘇省21所民辦高職職業院校會計專業關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情況。調查結果顯示,各民辦高職院校長期以來都已經基本做到了根據自身的專業特點和發展方向,加強與企業的合作、融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優勢互補的人才培養模式,比較典型的有昆山登云職業技術學院、九州職業技術學院、應天職業技術學院、金肯職業技術學院、正德職業技術學院、江海職業技術學院等幾所院校,本文對其主要合作方式、方法、內容等方面進行了歸類整理分析。
(一)“三進三出”人才培養模式
該模式以鐘山職業技術學院為代表。鐘山職業技術學院在與大成會計學校、合信會計師事務所合作辦學的過程中,創立了“三進三出”人才培養模式。根據生源素質的差異,結合不同會計崗位的技能要求,將學生分為普通班、提高班,實施分層次教學,制訂差異化的教學方案,首創了“課堂—實訓室—職業崗位”三位一體的“三進三出”人才培養模式。
(二)教學實踐部以及“校內工廠”模式
該模式主要倡導者是九州職業技術學院。會計專業是九州職業技術學院最早的專業,至今已有20年的專業發展歷史。該專業在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方面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幾點:(1)成立校外教學實踐部:與江蘇淮海控股集團、徐州鐵礦集團、江蘇天裕化工集團、徐州市國稅局、徐州市地稅局、徐州彭城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等十數家單位簽訂校企合作協議,成立校外教學實踐部,每年為學生提供實習崗位,實現校企雙方共同育人。(2)專業建設委員會制度:吸收來自徐州市財政局、徐州市建筑學會、徐州市國稅局、徐州市地稅局、徐州市彭城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江蘇潤澤會計師事務所、江蘇淮海控股集團等政府機構、企業一線的專家,成立會計專業建設委員會,每年定期召開會議,調研社會對會計人才需求狀況,研討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及主干課程設置等主要問題。(3)教師“走出去、走進來”人才互動制度:從行業一線聘請教師來學院授課,同時,鼓勵本系專任教師深入企業一線鍛煉。通過這種方式,既能引入會計專業最新行業知識、技能變化情況,又能較快提升專業教師業務能力。(4)成立九州職業技術學院會計服務中心——徐州市安德萊斯會計服務有限公司:將會計服務中介機構直接成立于校內實訓基地,使學生能夠直接接觸真實會計業務,同時也為學生提供勤工助學及社會實踐機會。
(三)基于“做中教、做中學”理念的“雙融共育”模式
該模式以應天職業技術學院為代表。在這種模式下,以“做中教,做中學”為指導思想,構建了“雙融共育”教學體系,充分發揮校企雙方資源優勢,共同培育優質會計人才。其主要做法總結為以下幾點:(1)源頭介入,全程參與,結合市場需求共同制訂培養方案:從制訂人才培養方案開始,合作企業開始參與專業建設,雙方聯合開發主干課程、規范課程體系,完善課程建設標準;共同編寫教材、根據行業最新標準、規范、技能要求及時更新教材內容,聘請企業一線專業人員來校授課;制訂學生評價標準,根據企業需求提升人才培養質量。(2)實踐教學與生產活動交替進行,螺旋提升學生能力:將“做中教、做中學”交替認知的原則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遵循“職業認知—項目引導—專業練習—仿真訓練—競賽演練—頂崗實習”的發展路徑,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螺旋提升;“三階段雙導師制”,引入企業能工巧匠導學—引導學生如何學習,導能—提升學生專業技能;導業—指導職業發展;“以賽促學”模式,大力開展學科競賽、專業技能競賽活動,將實際生產項目與競賽項目相融合,校企雙方共同制訂競賽標準,共同評價競賽結果。
(四)“雙鏈雙融”模式
“雙鏈雙融”模式由金肯職業技術學院提出并踐行。“雙鏈”,即課程鏈與崗位鏈,實現二者的對接;“雙融”,即學院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的用人標準,實現二者的互相融合。該校與多家企業、會計師事務所建立合作關系,雙方共育人才,通過校內仿真模擬、企業頂崗實習等方式不斷提升學生實踐動手能力。
(五)“聯合辦學、共建專業、冠名辦班”等其他模式
昆山登云職業技術學院提出了“聯合辦學、共建專業、冠名辦班”等多種模式開展會計專業的校企合作。其會計專業于2011年即開設了校企合作辦學專班,為學生提供類型多樣的實習企業,實習時間最長達一年半,既為學校解決實習、就業難問題,也某種程度上緩解了企業招工難的問題,為企業輸送了大量優秀會計人才。
二、江蘇省民辦高職會計專業產教融合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產教融合相關制度建設不完善
多年來江蘇省民辦高等職業院校開展的校企合作,密切了學校與企業的聯系,使校企優質資源得到共享,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實現了學生就業與企業零距離對接,促進了職業教育及徐州地方經濟的發展。但是,從各校的校企合作情況來看,大多數還是局限于淺層次的合作水平,在相關的制度建設方面還存在不完善的情況,具體表現在法律保障、組織保障、制度保障等幾個方面。
1.校企雙方的權責劃定缺少明確的法律規定
目前,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活動中,校方與企業雙方的權利和義務、風險與收益、資質與范圍等方面缺少明確的法律條文規定,甚至出現學校或者企業因為要規避法律上的某些風險而停止合作項目的情況,從而限制了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
2.缺少校企合作溝通的平臺
當前的校企合作缺少統一的組織協調部門,未能給雙方的溝通提供一個共同的橋梁和平臺,使我市職業院校的校企合作處于一種比較松散的狀態、產教融合難以實現規模化、高效化、條理化。
3.制度建設不完善,校企合作規范化程度較低
大多數職業院校目前還處在校企合作的初級探索階段,在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校內外課時分配、專兼職教師、資金投入、學生成績考核等方面都缺少科學的組織制度,致使校企合作的規范化程度較低。
(二)部分民辦職業院校參與產教融合的理念和資源條件受限
部分職業院校因受傳統教育理念和辦學條件限制,仍未形成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意識,在課程設置、辦學模式、師資力量等方面無法滿足產教融合的要求。具體表現為:
1.專業及課程設置不夠合理
部分院校專業設置與企業需求匹配程度不高,課程內容及教材更新速度慢,專業技術落后于企業實際需求,使理論教學與企業實踐存在一定偏差;理論與實踐的課時分配不合理,實踐教學方式單一,使理論與實踐的聯系不夠緊密。
2.辦學模式及資源受限
辦學模式上主要存在創新不夠及資源受限的問題。具體表現為缺乏行業特色、無法滿足企業具體需求;實訓基礎設施有待于進一步優化、更新;校外實踐基地數量和崗位有限,學生跟崗實習受到制約;“校中廠”“廠中校”的管理機制需要完善,實訓基地的功能有待于進一步拓展。
3.“雙師型”師資力量需要進一步加強
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對職業院校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知識,更要有豐富的行業企業實踐經驗和技能。目前我市職業院校專任教師普遍存在的問題是社會實踐經驗不足,特別是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的年輕老師,基本都是直接從學校畢業應聘參加教學工作,雖然理論知識扎實,但社會實踐參與度不夠。因此,職業院校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校企合作的深度與廣度有待進一步拓展
目前江蘇省民辦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在校企合作方面尚未完全形成雙向互動融合機制,合作的深度和廣度還不夠,多數仍停留在淺層次合作,尚談不上深度融合。主要表現有以下幾點:
1.企業辦學參與度較低
目前絕大多數校企合作仍是以企業為學校提供實習實訓機會,培訓學生為主要形式,而學生畢業后愿意繼續為企業提供服務的比例較低。
最終的后果就是無法形成雙贏局面,企業單方面付出的成本較大,而回報卻相對較低。主要表現為:學生實習期間,企業要派人參與校方洽談、投入機器設備、增加培訓人員,經濟成本顯著增加;高職院校學生流動性很強,企業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培養實習生,但愿意留下的人數卻很少,因此給企業又帶來了無形資本的損失。
2.企業培訓缺少系統性
多數企業選擇職業學院進行合作的時候,都是基于考慮節約成本等效益、利益目標,缺什么樣的人就讓學生來做什么,專業針對性不強,甚至完全不考慮專業對口問題,缺乏培訓的系統性和規范性。
3.企業參與專業建設程度不夠
企業以提供實習、就業崗位作為主要合作形式,沒有深入到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等工作中,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亟須提升內涵建設。企業很少全面參與學校相關專業教學計劃的制訂,沒有參與學校對學生專業學習的考核標準的制訂,除了個別企業為實習學生提供獎學金以外,大部分企業沒有給職業院校提供辦學經費。
4.職業院校的教學、科研與實際存在一定脫節
職業院校的教學也還存在著脫離實際、脫離生產、脫離企業需求的問題。校企雙方也并沒有在決策、執行、咨詢三個層級形成全面合作體系,沒有建立實體性的校企利益共享的共同體,沒有真正做到優勢資源互補,也就不可能實現資源集聚和溢出效應。
三、結束語
基于以上分析,目前江蘇省民辦職業院校校企合作多數仍停留在淺度、形式上的合作,在推動會計專業建設、人才培養、企業技術創新、提升生產效率等方面起到的作用很小,因此,如何實現產教深度融合是下一步需要進行深入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馬麗娟.民辦高校的校企合作研究[J].科教導刊(電子版),2017(19):20.
[2]葉小芬.行業協會參與民辦高校校企合作的模式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