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媛媛
[摘 要] 對比了中國工匠精神的古為今用和國外工匠精神的發展縱覽,針對企業辦技工院校發展實際,基于現代學徒制、校企文化融合、傳統文化的傳承三個方面對企業辦技工院校工匠精神的培養路徑進行了探索和研究。
[關 鍵 詞] 企業;技工院校;工匠精神;培養路徑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6-0226-01
一、工匠精神的內涵
(一)中國工匠精神的古為今用
薛棟在《中國工匠精神研究》一文中將中國古代工匠精神凝練為兩個層面的內涵:一是“尚技”精神;二是“崇德”信念。明確了“尚技”和“崇德”的合二為一。古代的工匠精神讓中國的手工藝術品享譽國內外,瓷器、茶葉、絲綢、金銀器皿遍布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中。走入現代,工匠精神演繹的最高境界“精益求精、寧靜致遠”,詮釋出與時俱進的大國工匠精神,為中國當今的制造技術帶來飛速發展,引領中國現代的航空航天、高鐵、電子產品制造走入世界領先行列。
(二)國外工匠精神的發展縱覽
西方國家的工匠精神既承襲了古希臘—羅馬文化傳統中對至善理念的追求和遵循法律規范的意識,也承襲了中世紀為上帝光榮勞動的觀念和文藝復興的人文精神。西門子、博世、奔馳讓德國人嚴謹求實、強調標準、講究精準的作風廣為流傳。德國科隆大教堂耗時600多年才建成完工,這是德國工匠精神的特點“精致”和“專注”。瑞士的鐘表享譽全球,備受尊崇,就是因為瑞士手表的每一道工序、每一個零件、每一個細節都在追求精致完美,在鐘表匠的“工匠精神”傳承下,鐘表化身為工藝品,熠熠生輝。除了德國,日本是擁有長壽企業最多的國家。據統計,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有3100多家,這些長壽企業不急于上市和擴張,而是植根于產品的質量,關注技術的升級與創新,重視產品口碑的深入人心。
德、瑞、日的工匠精神傳承帶給我們深入的思考,將工匠傳統的承襲與執著的精神,深植于社會的普遍價值中,才能帶來個人、企業和社會的持續發展和進步。
二、企業辦技工院校學生工匠精神培養路徑探索
(一)基于現代學徒制的工匠精神培養路徑
在對企業的調研中發現,企業管理者普遍認為目前技工院校的畢業生缺乏職業精神,急功近利,眼高手低。反思目前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傾向于外在技能的提升,忽視了內在素養的修煉。工匠精神的回歸,就是促使職業教育傳承技藝的同時關注學生職業素養的內化。工匠精神的內化需要實際的工作環境,學徒制正是基于實際環境的職業體驗和傳授,學徒制中師傅對徒弟職業意識、精神和價值的建構具有無法替代的作用。
現代學徒制結合了古代學徒制和現代學校教育形式的合理要素,以校企合作為支撐,以工學結合為內容,以職業素養和技能培養為核心目標。學生具有學生和徒弟雙重身份,由技工院校的教師以及企業的師傅進行“雙導師”教育。德國的“雙元制”、澳大利亞的“新學徒制”、英國的“現代學徒制”都是目前比較成熟的學徒制代表。
企業辦技工院校本身是一種更為緊密的校企合作,通過主導現代學徒制培育工匠精神具有先天的優勢。要實現真正有效融合工匠精神的現代學徒制,企業辦技工院校一是真正建立校企合作機制,保證企業的參與度;二是需要建立完善的師傅遴選及師徒培養制度;三是構建師徒傳承的文化氛圍和環境。
(二)基于校企文化融合的工匠精神培養路徑
人文素養和職業認同感的培養是打造“匠心”的有效手段。人文素養的缺失容易使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對職業缺乏認同和熱愛,對工作缺乏激情,對技術缺乏堅守,因而陷入焦躁、急功近利和眼高手低的狀態。這種狀態來源于校企文化的缺失或分割。
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內涵的外顯,既包含物質要素,也包含精神文化;既有制度的支撐,也有行為的體現。企業文化,也可稱為組織文化,與校園文化有相似之處,但涵蓋的內容更多,特別是價值觀和職業素養。校園文化是一種使命文化,而企業文化是一種責任文化,兩種文化融通更有利于培養符合社會和市場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企業辦技工院校立足于兩種文化,求同存異,取長補短。在校園物質文化中加入企業元素,在行為文化中培育職業素養,在制度文化中引入企業管理思維,在精神文化中融入工匠精神,強化職業認同感。
(三)基于傳統文化的工匠精神培養路徑
當代工匠所需的精神內核與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工匠精神一脈相承,在培育以敬業、求精、創新為核心的當代工匠精神時,更應善于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能動性,增強教育內容的邏輯感召力,引導教育過程中主客體的情感流動,催化教育模式實踐特色的彰顯。從《弟子規》中“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到《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詩經》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到《淮南子·主術訓》中“非寧靜無以致遠”,從《尚書》中的“知之非艱,行之惟艱”到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中國的傳統文化詮釋了工匠精神的發揚和傳承。技工院校依托傳統文化,運用傳統文化,創新傳統文化,貫穿于學生道德教育、課堂教學、技能訓練的過程中,才能實現止于至善的人生追求,亦能實現工匠精神和人生價值的完美結合。
參考文獻:
[1]孫清華.西方國家的工匠精神及其當代傳承[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41-44.
[2]陳立平.高職學生工匠精神養成教育的路徑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6(1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