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婧
改變原有“國庫-商業銀行-最終受益人”的模式,實現涉農補貼資金從國庫賬戶直達農牧民個人賬戶。國庫直接撥付業務的開展,使政府補助款通過人民銀行國庫直接、高效的撥付到最終收款人賬戶,有效解決了資金層層劃轉過程中可能導致的延壓、挪用、侵占等問題,農戶足不出村就可以領到各種政策補貼款,提高了資金的安全性。本文通過對民和縣試點開展國庫直接撥付業務主要做法的研究,探討直撥模式取得的良好效果。
近年來,中央及地方財政預算安排的涉農財政性補貼項目和資金逐年增加,從目前財政撥付模式看,多環節撥付方式使得國家政策補貼資金不能及時到達農戶,導致農戶用現不便。國家金庫海東中心支庫充分利用國庫核算系統優勢,通過“財政+國庫+助農取款點”模式,在海東市民和縣試點開辦財政惠農資金直撥“綠色通道”業務,使各類涉農補貼資金安全快捷的發放到農戶手中,實現了資金“零在途”。截至目前,共涉及草原生態平衡補貼,露地蔬菜、家電下鄉、失地農民補貼及農機具補貼等十余個項目。
一、主要做法
(一)深入基層搞調研,轉變作風解難題。由于財政惠農資金項目繁多,涉及面廣,加之無先例可循,海東中心支庫多次組織人員走訪財政、農業、林業、畜牧、社保、鄉鎮政府等部門以及金融機構,對財政惠農資金覆蓋面、資金項目、資金量、資金支付方式和涉及部門環節等開展深入調研,召開專題會議,分析原因,在研究對策基礎上,以“服務社會、確保安全、科學高效和因地制宜”的原則,采取財政惠農補貼資金支付由國庫直接劃至收款人(農戶)賬戶,收款人(農戶)通過助農取款點直接支取現金的“財政+國庫+助農取款點”模式,有效解決這一難題。
(二)強化溝通保協調,達成共識促發展。鑒于直接支付業務涉及部門多,存在著參與部門間協調難度大,相關部門積極性不高等因素,海東中心支庫牽頭成立了財政、涉農金融機構相關部門財政惠農補貼資金國庫直接支付“綠色通道”業務工作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多次組織召開座談會,研究部署工作,加強與財政、農業、林業、畜牧、社保和金融機構等單位的溝通協調,并就開展“綠色通道”業務達成共識,強化部門銜接,減少中間環節。及時向上級行匯報工作進展情況,得到了上級行領導和國庫部門的大力支持。同時,與財政簽訂國庫直接支付“綠色通道”業務協議,對雙方權利和義務作出規定。
(三)加強督導促規范,防控風險穩運行。為防范資金風險,在上級行指導下,建立了《財政惠農補貼資金國庫直接支付“綠色通道”業務風險控制制度》,制定印發了《財政惠農補貼資金國庫直接支付“綠色通道”業務暫行辦法》,對開立賬戶、支付業務、工作流程、賬務核對和安全管理等作出制度性規定。設立財政惠農補貼資金專戶,并建立財政惠農補貼資金項目明細臺賬。同時,準確設置系統參數,反復測試“批量支付前置轉換工具”數據導入TIPS系統后,TCBS系統的資金匯劃情況,破解測試環節疑難問題,在確保測試各環節運行正常的基礎上,通過生產環境順利完成首批財政“家庭牧場”補貼資金的支付到賬業務,保障了資金匯劃渠道的暢通。
(四)多方聯動抓調度,強力推進惠民生。為使直接支付業務順利推進,海東中心支庫積極爭取地方黨委政府的重視和有關部門的支持,努力建立“政府主導、人行牽頭、多方參與、共同推進”的良性工作機制,聯合支付結算部門主動協調涉農金融機構,大力推廣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督促指導地方法人機構農村信用社在鄉鎮布設助農取款點,一方面填補了農村金融服務的空白,另一方面為方便農戶補貼資金的就近支取鋪平了道路。
二、取得的成效
(一)優化了資金支付方式。依托人民銀行大小額支付系統、國庫會計核算系統以及批量支付工具,開展直接支付業務,使一筆資金從國庫撥付到受益人資金賬戶只需幾分鐘,減少5—6天的在途或滯留時間,而且全程安全透明,便于監督,有效杜絕了以往惠農資金延押、抵扣和挪用現象的發生,確保了資金安全。
(二)提高了國庫履職能力。開通“綠色通道”業務,向社會展示了人民銀行快捷的清算網絡和優質的金融服務,增強了社會公信力,使國庫直接服務于社會、服務于政府、服務于百姓,豐富了便民利民措施,促進了國家惠民政策的有效落實,受到政府和廣大農民的歡迎,不僅為今后金融服務民生工程積累經驗,而且為更好地服務“三農”打下了堅實基礎。
(三)節省了政府行政監督成本。以往上級財政、紀檢等部門對各項政府補助資金發放、使用情況進行監督、檢查時,均從財政專戶、職能部門等層層跟蹤,需用近三個月的時間,既費時又費力;由人民銀行國庫辦理直接支付后,國庫系統即時產生往賬清單,逐筆體現收款人賬號、名稱、金額等要素,上級部門對補助資金發放是否及時、到位只需對清單進行檢查即可,有效降低了行政監督成本。(作者單位為中國人民銀行海東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