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作為核算型會計人才的主要培養者,應該適應財務共享趨勢下會計人才需求的變化,對目前的會計課程體系進行調整。本文從財務共享服務引發企業變革入手,分析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課程體系轉型的必要性,并提出建議以適應財務共享趨勢下對會計人才的需求。
2013年12月6日,財政部頒發了《企業會計信息化工作規范》(財會[2013]20號),該工作規范第三十四條明確指出“分公司、子公司數量多、分布廣的大型企業、企業集團應當探索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會計工作的集中,逐步建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
一、財務共享服務引起企業的變革
(一)企業財務組織的變革。通過建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能夠將財務工作從各部門中抽離出來,從集團層面整合資源形成財務共享服務中心。也就是說,原先的總部和成員單位都具有獨立的會計部門或會計人員,但隨著財務共享服務的產生,分散在各單位的財務工作將全部匯集一處,統一而又標準地進行核算和分析。
(二)企業財務崗位的變革。除了傳統的會計崗位之外,在財務共享服務中心需要配套業務核算崗、資金核算崗、運營管理崗和綜合支持崗四個財務崗位。從四個“新崗位”的行動領域上看,業務核算崗負責原始憑證整理審核、內部控制與合規性審查、資產核算、權益核算、收益核算及企業財務報告編報;資金核算崗負責電子銀行業務處理和資金計劃;運營管理崗負責財務服務、會計制度與管理辦法、責任會計分析報告和預算控制與管理;綜合支持崗負責電子檔案管理、財務人員管理和財務信息技術服務。
(三)業務流程及應用技術的變革。在沒有財務共享服務前,企業處理財務流程多為提供紙質單據,經各級領導審批后到財務部門入賬處理,出納依照會計憑證進行付款;在財務共享服務后,企業經辦人線上填寫電子單據,報本企業領導線上審批后,將單據掃描上傳至財務共享服務平臺,后續的審核、復核、結算等入賬手續均由財務共享中心處理,不再涉及企業人員,收付款之后將原始憑證歸檔。從業務流程處理的轉變中不難發現,實施財務共享需要IT技術的支持,除掃描儀器之外,尤其是財務共享平臺的建設和維護。
二、企業的變革倒逼高職教育的升級
財務共享服務引發企業對財務人才需求的改變,核算型人才需求減少,管理型人才需求急劇上升,對一直以輸出核算型人才為主的高職院校來說無疑是場硬仗。財務共享服務的產生倒逼著高職教育的持續升級和協同創新。應對企業數字化轉型對財務管理會計人員的需求變化,如何在未來培養適宜人才成為高職院校教育的重要課題。
(一)傳統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難以滿足財務共享服務所需
1、偏向技能訓練,忽視綜合能力培養。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課程涵蓋基礎財務類和戰略財務類,其中以基礎財務類為主,理論部分包含基礎會計、財務會計、財務管理、成本會計、納稅實務等核心課程。高職院校相對本科院校來講,更注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因此,通常在入學的第四個學期開設大量的實訓課程,如會計電算化、會計基本技能、手工賬等。
2、重視模擬教學,缺乏企業融合視野。學校除了考慮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之外,還會考慮各級競賽需求,組織學生反復熟練會計操作的切入點也是為了得到競賽的獲獎榮譽,并未融合企業所需的角度。模擬教學確實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鞏固會計理論,但模擬教學的最終目標依舊是幫助學生更好地就業,脫離企業融合視野勢必本末倒置。
(二)財務共享服務趨勢下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創新
1、課程體系建設多元化發展。高職院校可以參考已使用財務共享服務平臺的企業會計崗位,對現有的會計專業課程體系適當調整。除了基礎財務類和戰略財務類課程,針對財務共享中心業務處理開設業務財務類課程。課程體系構建要適應現代企業開展財務共享服務的創新性、前沿性、科學性的需要,充分調研和論證的基礎上,學校教學以財會理論和實踐教學相結合為主,融合先進企業財務處理流程實務方法、經驗、案例,以達到培養多元化會計專業人才目標。
2、拓寬校企合作渠道。校企合作不能停留在聘請企業資深管理者開設講座單一渠道上,校企合作的實質是要教學活動能與企業實際業務流程接軌,把企業鮮活案例呈現給學生,不光是成功案例,更珍貴的應該是錯誤決策后的挽回方法。尤其是面臨經濟形式和環境改革下啟用了財務共享服務的企業,有責任把為何使用財務共享服務的背景以及在使用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解決方法等思路傳輸給高職院校,如此才能促使高職院校更好地培養適合企業的會計專業人才,調整專業課程體系,也為企業節省上崗前的培訓環節。(作者單位為江西外語外貿職業學院)
作者簡介:駱莎(1985——),女,安徽,碩士,助教,江西外語外貿職業學院會計學院教師,研究方向:財務會計實務。
本文系江西省高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財務共享服務視角下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優化研究與實踐——以江西外語外貿職業學院為例”的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JXJG-17-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