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馳
“工匠精神”即在工作過程中勤勤懇懇、腳踏實地,在本職崗位上追求完美的精神。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促進制造業升級,努力改善產品和服務供給。“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我國產業的發展也需要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應用型技術人才,以實現我國產業由“中國制造”向“優質制造”的發展。然而,現階段我國很多領域嚴重缺少工匠型人才,直接導致“優質制造”的困境,其背后折射出優質的工匠型技能型人才的缺失。本文分析了我國職業教育工匠型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工匠型人才培養的途徑與策略,為現階段職業教育工匠型人才培養提供參考。
一、工匠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一)“中國制造”轉向“優質制造”需要“工匠精神”
我國的經濟結構轉型需要大批服務于社會建設的中、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然而,目前我國人才市場現狀并不樂觀:需要大批勞動力的基礎性建設行業勞動者文化素質低下,甚至是沒有受過系統教育的農民工;職業教育培養的技能型勞動者在專業選擇和職業選擇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受傳統習慣影響或各種壓力),進入職場的職業勞動者并非熱愛自己的職業,不能腳踏實地的培養精益求精的精神。
(二)職業教育變革需要“工匠精神”
傳統的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已不能滿足我國經濟建設發展的需求。為了保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適應當前社會需求、滿足“中國制造2025”需要,職業教育必須注重職業勞動者精神的塑造與培養,尤其是“工匠精神”的培養。
(三)職業勞動者需要“工匠精神”
“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技術應用型人才已不能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相應的,職業教育所培養的從業者在從“成才”到“成人”的培養過程只能夠,使從業者產生從“就業”到“敬業”、從“敬業”到“愛業”的轉變,以適應未來各行業工作崗位的需要。
二、現階段我國職業教育工匠型人才培養過程存在的問題
我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經歷了從技術型向技能型的轉變。目前,職業教育“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使人才培養過程不可避免帶有一定的功利性,使得職業教育在培養技能型應用人才過程中片面注重技能培養,滿足于學生具有“一技之長”,忽略了學生職業素養與人文修養的培養,主要表現在:
(一)人才培養中對“工匠精神”的認知不足
現階段,我國職業教育中工匠型人才的培養模式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還未形成系統性的研究成果。在技能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職業教育者對“工匠精神”的認識不足,難以滿足工匠型人才培養的需要。
(二)職業教育中“工匠精神”培養的機制尚需完善
目前,國內很多企業對人力資源管理中,腦力勞動者(管理人員)較體力勞動者(技術工人)更受重視,必然影響包括技術工人在內的體力勞動者的主動性與創造性。為了保障“中國制造2025”的順利實施,建立科學的“工匠人”職業發展規劃,完善其技能評價體系,提高工匠型技能人才的福利與薪酬待遇,構建完善的工匠型人才培養機制勢在必行。
三、職業教育過程中工匠型人才培養的途徑與策略
(一)將“工匠精神”融入職業教育教學的全過程
職業教育的特點使得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但要包括技能、動手能力的培養,還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質、人文修養、職業素養(職業意識、職業作風、職業道德以及職業態度)等方面的教育。為此,職業教育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加強“技術技能”和“人文素養”、職業素養等方面的融合,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工匠精神”,在工作過程中追求職業技能的優質化、極致化,堅持專研、專注和堅守的良好作風,締造我國未來的“中國優質制造”。
(二)人才培養過程中注重“硬技能”與“軟技能”的融合
“中國制造”對職業教育技能型應用人才的培養提出了與過去截然不同的全新要求:勞動者不僅要擁有一定的對復雜性生產的掌控能力,還要求勞動者具有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高效的團隊協作能力、靈活的領導能力,以及生產過程與產品的精益求精精神。這種“工匠精神”將體現在現代制造業生產過程的各個環節。這就要求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工匠精神”的培養與熏陶,改革傳統片面重視技能培養而忽視職業素質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將人文素養與職業道德培養貫穿于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實現學生“硬技能(看家本領)”與“軟技能(發展潛質)”融合培養。
(三)建立“工匠型”人才培養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
為了培養適合“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的新型勞動者,單靠職業院校單方面的努力是難以完成的。現階段,職業院校雖然具有完備的軟、硬件教學與實訓條件,但真正的企業真實的工作環境還有一定差距,更缺少企業文化的熏陶。開展校企合作,建立適應“工匠型”人才培養的校企合作體系,讓學生定期深入企業進行實習實踐,感受企業文化,是提高學生職業素養、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良好方式。(作者單位為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
基金項目: 中國交通教育研究會教育科學研究課題立項(交教研16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