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志超
摘 要:耗散結構理論是一個重要哲學意義,其價值在于普世指導性、可塑性。本研究立足于耗散結構理論的非衡性、開放性、非線性作用以及漲落機制四個方面對我國體育院校的教學和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研究分析,由內而外地不斷為實現我國體育院校的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創新提供動力,使現有教學模式不斷適應變化的大環境,進而實現我國體育教學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耗散結構 體育院校 教學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2(b)-0115-02
1 耗散結構與體育教學和人才培養
耗散結構理論是一個遠離平衡態的開放性系統,通過穩定地不斷與外界環境交換物質、能量與信息,在外界條件達到一定值限,就可能從原先混亂的無序狀態,轉變成為一種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有序的狀態。而這種狀態又在遠離平衡態的條件下,系統自發形成新的有序結構,這種結構順序屬于自組織的一種結構系統。
我國現代的體育教學和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新中國建國到改革開放時期這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中我國的學校體育教學受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下蘇聯體育教學模式的影響,這種模式使當時背景下——既同屬于社會主義的背景又處于建國初期我國體育教育工作面臨著重新構建學校教學體系。這一體系雖然對于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有著很大的積極作用,也對當時社會人才市場的需要有著一定的填補,但在一定程度上出現過分追求穩定性、注重程序化、依賴外在推動力、嚴重分割了體育教學與外界之間的關系,抹殺了體育教學中“人”的主觀能動性。在高度計劃經濟體制下無法形成不斷發展進步的自組織,這個階段中我國的體育教學是平衡性、嚴重封閉性,線性機制明顯、忽視漲落機制的結構。第二階段是改革開放以后到目前的發展,對于改革開發以前的教學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無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人才的需要,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確定,我國的學校體育教學的改革也逐漸展開,從教學大綱、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方面不斷地尋求教學上的與時俱進與科學化,追求具有中國特色的教學體系,從人才培養角度要求學生基本素質和個人能力的結合、社會人才需要與院校人才培養結合、教師指導與學生主動學習相結合等。第二階段中由于我國是發展中的國家,改革開放需要進一步發展,同時受傳統教育思想和舉國體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國的體育院校教學和人才培養的模式也在不斷完善,所以我國的體育教學在耗散結構下呈現出非平衡、半封閉、近線性相互作用和半忽視漲落機制的狀態。
2 非衡性的體育教學模式
對體育教學的改革需要打破傳統教學的發展模式,破壞原本穩定性,建立非衡性的發展模式。我國體育教學的發展模式追本溯源,是把受教育的人放在同一培養模式的環境下,培養出來的人看其接受能力,都屬于是統一的標準化人才,按計劃經濟市場的人才需求分配。所以在計劃經濟時期的舉國體制下我國體育教學出現兩個極端化,一是身體技能的掌握,二是運動理論的掌握。前者掌握一定的身體技能、運動實踐,具有一定的體育競技能力;后者掌握一定的理論認知,但身體技能方面又相對缺乏。在過去我國的競技體育達到了一定的高度,相反我國的大眾體育并沒有得到充足的發展。所以現階段我國的體育教學模式處于發展階段,是基于延續改革開放前的體制并在一定的改革開放的基礎上吸取外來的優秀成果,同時結合我國的具體實際情況對體育教學現狀進行變革,促進我國體育教學的可持續發展。改革也需要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必須打破原來的固有思維,不斷地沖擊新的思想、理論、方向,才可以推動我國體育教學的發展。
3 開放性的體育教學和人才培養機制
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開放性是重中之重,而體育教學系統的開放性在于不斷完善系統的各個要素,增強學校體育課程方案的適應性,加強教學功能與課程的育人功能的緊密聯系,塑造開放的人才培養觀念,接納國外優秀的教學理念等。對于系統的完善只有通過外來發展認識到自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的不足,進而去彌補不足之處,所以開放性的教學才能不斷完善體育教學體系,才能更好地服務于人才培養機制,進而形成開放的人才培養環境,促進學生樹立終身體育的觀念和習慣。開放的體育教學包括:師資團隊的開放,開發課程的種類,優化課程的結構,增加教材多樣化,確定教學的目標以及完善課程評價,強調促進學生的發展等。重視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注重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培養對社會有價值的人才;同樣,開放性的教學體系和人才培養機制需要結合國情不斷發展和完善,盲目開放會丟失自己的教學特色,導致教學體系的混亂。
4 非線性機制作用下的教學系統
無論是體育教學還是社會其他系統,非線性機制是一個系統發展的根本本質,而線性機制則是機械的運行模式。非線性機制下的體育教學系統包括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教學,不同的管理模式可以發揮學生的特長,發展民族教育的特色。我國體育教學的最大特色是民族性和地域性,各地文化特色的不一樣使學校體育的內容豐富多彩,也使我國體育教學在宏觀角度下呈現非線性機制的模式。但在體育教學和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仍然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因而,促進教學的非線性模式出現,防止出現僵化的教學和人才發展模式仍需努力。
5 漲落機制——體育教學與人才培養的關鍵
差異是漲落機制的外在體現,在漲落機制作用下體育教學和體育人才的各種矛盾才會突顯,在認清矛盾過程中我們要把握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體育教學和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在一定程度上體育教學是把理論和技能教授于學生,當然教學的能力也有漲落機制的體現,學校要注重教學水平的考察,只有好的授課,才能讓學生對知識有深刻的記憶,才能增強他們的實踐能力。同樣漲落機制還對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模式、培養學生處理事情的能力也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進而達到體育院校人才培養的目的。所以說漲落機制是體育教學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前提和評價模式。
6 結語
耗散結構下的體育教學給我國的體育發展提供了方向,無論是學校各個階層的發展或者教學本身的結構,還是從社會發展的角度,我國的體育教學在耗散結構的效度下凸顯的弊端,正是我國體育教學改革發展的方向。對此我們應該探尋體育教學各要素的特點,打破傳統教學理念的束縛,完善自組織下體育教學的發展模式;在耗散結構理論指導下,形成自組織的體育人才發展系統,進而促進我國的體育教學和人才培養的進一步優化。
參考文獻
[1] 田帥,呂偉.耗散結構理論視角下新農村社區體育發展研究——以聊城地區為例[J].商,2012(11):147.
[2] 趙峰,康鵬飛,平朋剛.沖擊與展望:新時期體育教學設計模式探析[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0(3):130.
[3] 王卓.基于自組織理論的我國群眾體育發展模式的研究[D].吉林體育學院,2016.
[4] 邵桂華.耗散結構與體育教學系統的自組織[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7(1):105-109.
[5] 高嶸,張建華,毛振明.對我國基礎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問題的反思[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1):74-77,83.
[6] 陸作生,趙權忠.我國體育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J].西安體育學院報,2004(5):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