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曉璐 李冰
摘 要: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實地考察法、邏輯分析法等方法對中小城市大學體育與社區體育資源的現狀進行調研,分析制約中小城市大學園區體育資源共享的因素,探求中小城市大學園區體育資源共享的路徑,為地方性高校實現體育資源提供一定的思路。
關鍵詞:大學園區 體育資源 共享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2(b)-0139-02
大學園區體育資源共享的實質是教育資源合理配置,就是指大學園區內人力資源、物質資源、財力資源、信息資源等方面的相互交流、彼此融合、共同發展的過程。從微觀角度看,大學園區體育資源的共享是大學園區校際體育資源共享;從宏觀角度看,就是大學園區校際體育資源與周邊區域共享,通過校園體育文化影響周邊文化,促進全民健身運動的發展。
中小城市涵蓋著豐富的大學園區體育資源,充分實現和開發中小城市大學園區體育資源,探討大學園區體育資源共享的對策及有效的互動運行機制,能促進、校體育和社區體育的良性互動發展,將校園體育的功能最大化,同時更好的實現中小城市群眾體育的發展。
1 中小城市大學園區物質體育資源共享現狀分析
1.1 中小城市大學園區體育場地設施資源共享現狀分析
中小城市大學校園體育物質資源豐富,與大學園區的數量呈正比。調查發現中小城市大學校園室外體育場地資源最多,尤其是群眾性體育項目場地充足如:籃球、足球、羽毛球場、乒乓球桌等。
眾多場地的共享中基本呈現出兩大特點:一是,室外體育場地和場所屬于公共共享區域,基本實現與社會的共享;二是室內場地由于維護成本較高,一般只滿足本校教職工和學生的體育活動,或是承辦大型賽事和活動;室內外場地除滿足正常的體育課和學生日常運動之外,均為得到更高效的規劃使用。
1.2 中小城市大學園區體育人力資源共享現狀分析
中小城市大學園區擁有一定的體育人力資源,高校體育教師資源固定,且從事的體育項目種類齊全,尤其是籃球、田徑、足球、武術等群眾性基礎高的項目,教師比例高。
其次,在中小城市中,部分高校擁有體育學院,能培養專門性體育人才的地方。調查發現高校體育學院的學生在大學期間從事與體育運動有關的兼職,主要包括健身房、培訓中心、舞蹈機構等社會體育機構,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與社會的資源共享。
2 中小城市大學園區體育資源共享存在的問題
2.1 高校自身局限性
作為高等學校首要的責任和義務是在校大學生的教育。首先,高校將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學習和生活放在首位,并未將重心放在資源與社會的共享中,高校體育部門的精力大多集中在體育教學和科研工作中。其次,在學校實現與社會共享體育資源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問題和局限性。如在體育資源共享的過程中學校安全和消防的難度增大,其次學校的體育場地設施的維護成本較高,體育人力資源的共享中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和適度問題,而資源共享過程中產生的利益也是一大難題。因此種種問題局限了南陽市大學園區體育資源共享。
2.2 中小城市大學園區體育資源共享需求低
以南陽市為例,中小城市的人們對專業體育運動項目的需求較低,因此對專業的體育資源共享的要求不高。中小城市人們最深受群眾喜愛的體育運動時廣場舞和“暴走”,這兩項運動對于場地資源、人力資源、學習資源等體育資源的要求較低。其次中小城市,農業人口較多,人們對于體育運動的觀念相對落后,體育項目的發展滯后,社會群眾對體育運動的認識匱乏,人們對體育資源共享的認知程度低。
3 共享路徑
3.1 開發體育場地設施閑暇時間,合理資源配置
中小城市大學園區體育場地在滿足在校大學生的體育教學和日常活動的基礎上,開發場地的閑暇時間,對場地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大學園區體育場地可以利用非上課時間自主經營,利用場地開發體育項目,為區域提供更豐富的體育運動方式和場地;也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對閑暇場地或者場地的閑暇時間進行開發利用,對外租借,舉辦賽事。這樣不僅能帶動場地的有效利用,減少社會體育場地稀缺的難題,也能進一步平衡校園體育財力的收支。同時還有利于構建更加寬松、多樣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
在中小城市大學園區體育場地設施資源共享的實踐過程中,應充分發揮體育學院的優勢,可以實行體育專業的俱樂部形式,即體育專業的學生所學知識緊密聯系健身房。學校可以向社會健身房和會所學習,利用學校的設施,建立學校健身房,同時在人員上可以利用體育學院的教師和專業的學生作為教練,既能確保專業的指導,又能幫助學生學習和實踐。
3.2 體育人力資源共享
高校是體育人力資源豐富的集結地,高校都設立體育公共教學部,部分高校設有體育學院。首先,可以結合園區體育場地資源,合理利用體育教師和體育專業學生,對非體育教學的校園體育運動進行指導和合作,充分利用園區體育場地資源和人力資源,構建以園區為中心的體育運動中心;其次,可以將體育教師分派給社區進行指導,給予社區專業的體育指導,健康社區體育鍛煉氛圍,真正實現科學體育鍛煉。而體育學院的學生可以進入社區和需要的地方進行實習和鍛煉,在指導他人的基礎上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和專業技能知識,實現資源共享,互惠互利。
3.3 建立以大學園區為重心的區域體育組織和聯盟
各大高校內組建有自己的運動訓練隊和體育社團,這些校隊和社團大都有專業的教師和學生進行訓練和指導。而一部分企事業單位也成立了運動隊伍,以校運動隊和企事業單位的體育運動隊伍為中心可以組建校際體育聯盟或者區域體育團體,將學校運動隊和企事業單位的體育運動隊聯合,輻射區域周邊的社會人群,開展體育賽事,用校園和企事業單位道德體育團體帶動周邊和區域體育運動,推動運動競賽的群體化。
在2017年全國十三屆運動會首次設置群眾體育項目,這一重大舉措對中國群眾性體育的發展具有歷史性的意義,也為體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鑒于此,中小城市大學校園體育運動和各類競賽中可以聯合區域和社會體育運動愛好者,設置群眾性運動隊。
3.4 園區體育教育資源共享
高校均開設了兩年公共體育課程,課程豐富多樣。若高校中設有體育學院,則該園區會擁有較為系統的專業體育課程,這些課程不僅可以對外開放,還可以建立網絡學習平臺,實時傳輸教學,或是建立微課、公眾號等方式,讓社會共享高校體育教育資源。同時在大學園區內定期開展健身活動講座,對大學生及周邊社區居民普及健身知識,鼓勵他們形成體育社團并合理科學使用園區體育資源設施。例如,針對中小城市人民喜愛的“暴走”和“廣場舞”進行相關知識的講座,講解技術的要點,注意事項,健身健美的知識,實現體育教育資源的共享和體育教學的全民化、普及化。
3.5 實現校內外合作,推動體育產業發展
高校是教學和科研相結合的重要場地,在市場經濟的大力推動之下,大學園區的科研能力是推動區域產業發展的重要助力,也是加快大學與城市的融合的重要途徑。目前中小城市體育產業目前相對較為落后,體育市場還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大學園區的體育科研和創新能力正是城市體育產業市場需要的。推行高校與企事業單位的合作,利用大學體育資源,積極推動相關體育產業的發展是實現體育資源共享的重要途徑。
3.6 建立體育資源共享平臺或機構
在實現體育資源共享的過程和路徑之中建立專門的資源共享機構和平臺,以保障高校和社會對體育資源的共享,不論是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還是人力資源的共享過程中,抑或是體育資源的開發和區域體育聯盟的建立之中,通過一個建立一個完善的組織機構和平臺,從中協調各方事宜,推動體育資源共享有條不紊的實施。
4 結語
中小城市大學園區擁有獨特的物力資源、人力資源和教育資源。高校的局限性和人民群眾對大學園區體育資源的低需求是限制中小城市大學與社會共享體育資源的兩大難題。要實現中小城市大學園區體育資源共享需要開發體育場地設施閑暇時間,合理資源配置;共享大學園區體育人力資源;建立以大學園區為重心的區域體育組織和聯盟;共享大學園區教育資源;實現校內外合作,推動體育產業發展;建立體育資源共享平臺或機構。通過校園體育文化影響周邊文化,促進全民健身運動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驍天,王凱珍,毛振明.城市社區與學校體育設施資源共享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中外對比[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9(26):6.
[2] 閆健.大學城體育資源共享的 SWOT 分析——以山西大學城為例[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4,2(22).
[3] 薛玉佩.大學園區體育資源共享模式研究——以上海市松江大學園區為例[J].體育文化導刊,2010(8).
[4] 宣勇,鄭莉.大學學術資源共享的內在邏輯與實現路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6).
[5] 姜同仁.我國大學園區體育資源共享現狀調查分析[J].體育學刊,2007,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