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森林是主要的生態系統,林業為發展綠色經濟發揮了關鍵性作用,為社會創造了綠色財富。該文從陜西林業發展現狀入手,分析了綠色經濟背景下陜西林業發展的機遇和挑戰,提出積極促進綠色經濟發展,進一步發揮林業作用,并從協調發展的視角,闡述了陜西林業生態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關鍵詞:綠色經濟;生態文明;林業產業發展
一、陜西林業發展現狀
森林作為可再生資源能夠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重要的戰略資源。也因此,森林在發展綠色經濟背景下有著很強烈的現實意義。大力發展森林資源不僅能夠促進、保護林業發展,同時還能夠影響我國人民的就業以及我國現有的產業結構,并使其在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巨大作用。陜西林業資源總體上是南多北少,呈現出“關中樹木少,陜北灌木多喬木少,陜南小喬多大喬少”的特點。突出的問題是生態環境脆弱,水土流失嚴重,森林資源分布不均衡,林線后退,荒漠化,沙塵暴,pm 10pm 2.5等生態安全問題日益凸顯,生態建設與資源開發矛盾沖突日益加劇。
二、綠色經濟背景下陜西林業發展的機遇和挑戰
1.林業發展的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好機遇
我國的林業經濟發展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建國初期,我國為了快速發展經濟,不斷進行大面積的毀林、開荒活動,特別是“大躍進”時期,不少木材被當做“大煉鋼鐵”的燃料,損害了我國的自然環境,給生態的良性發展帶來了極為不利的影響。這期間,陜西林業也未幸免地遭到了破壞。本世紀以來,林業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好機遇,“退耕還林”政策已經持續實施了18年,如今,隨著綠色經濟理念的不斷推廣,社會各界更加重視植樹造林工作,不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這使得林業發展與我國經濟發展、社會發展逐步得到協調發展。相信在綠色經濟背景之下,陜西林業發展速度將會越來越快,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將會成為陜西林業發展的主流,良好的綠色經濟背景為林業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我們應牢牢把握時代賦予的機遇,大力發展林業,開拓林業發展的未來。
2.林業發展的挑戰分析
首先說農、林“爭地”問題。人口數量的持續增長使得糧食需求量不斷增加,為了保證糧食生產,保證我國糧食字給自足,雖然“退耕還林”把許多不宜耕種的坡地恢復成林業,已被毀壞的林地很難在短期內得到更多地恢復,“治溝造地”也將把一些林業用地改造平整成農業用地。第二,林業發展邊緣化傾向嚴重。綠色經濟包括“深綠經濟”和“淺綠經濟”兩種類型。現階段陜西作為欠發達西部省份,經濟發展主要側重于“淺綠”層面的基礎性資源發展,綠色經濟的“深綠化”發展還需要經歷一個較為漫長的時間。在“深綠經濟”價值未被完全挖掘之前,與林業相關的產品和服務價值難以發揮,林業的邊緣化發展格局也將難以被改變。第三,林業資源的過度消費問題日益嚴峻。這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據數據資料顯示現階段全球有約16億左右人口依賴林業產品或是林業服務謀生;有近20億人利用木材作為日常生火、做飯的能源。這個問題在陜西不太嚴重,問題的存在無疑都將影響綠色經濟背景下的陜西林業發展。
三、促進綠色經濟發展,發揮林業的積極作用
1.林業對改善氣候發揮了重要作用
近年來,隨著工業進程不但加快,并且汽車尾氣增多,對氣候條件產生了不良的影響,對人類的健康也構成了威脅,為了改變該局面,我國政府大力倡導綠色經濟和低碳發展。同時,在確保生態系統能夠平衡過程中,森林處于核心地位,在陸地上,森林是主要的生態系統,森林能夠實現對碳的儲存,所以有利于對全球氣候的調節,并促進了對流域的保護,因而林業為發展綠色經濟發揮了關鍵性作用,創造了越來越多的綠色財富,也為綠色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質保障,人們已經意識到林業發展對改善氣候發展對改善氣候的重要性,在林業發展中,采取合理的措施減輕毀林和森林碳的排放,實現碳的有效匯集,加大了森林固碳的能力,進而為氣候的改善發揮了主要作用。
2.林業是綠色經濟發展的主要物質基礎
由于森林中包含了很多的綠色資源,所以其被稱之為“綠色資源庫”。其他行業在經營和發展過程中,林業為其提供了充足的物質原料,林業資源可以加工出10000余種可降解與可再生的原材料和林產品。因此,林業資源是主要的能源資源,地位僅僅次于石油、天然氣等。目前,陜西林業產業呈現快速發展的趨勢,產業結構也更加完善,在大力發展林業產業過程中,加大了經濟林產品的種植力度。同時,也加快了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力度,在發展第三產業期間,旅游業已經成為林業中主要增長點,為綠色經濟提升發揮了主要作用。因此,林業是綠色經濟發展的主要物質基礎,對綠色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3.林業為陜西綠色經濟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當前,陜西在發展林業過程中,從省情出發,構建了綠色發展模式。在全球綠色經濟發展期間,我國對其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對于綠色經濟長效增長機制的有效發揮創建了良好的平臺。在“退耕還林”等一系列生態效益補償政策的作用下,我國為了保護林業資源,設立了專項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實現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國家制定了《全國濕地保護條例》,建立了補償和濕地生態補助試點。從國際合作機制角度來講,我國已經加入到《生物多樣性公約》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等國際公約中,在諸多公約構成的框架下,實施雙邊和多邊綠色國際合作。此外陜西探索了林業管理體系新模式,讓林區農民積極參與到其中,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林管部門與林業技術部門等也積極參與其中,從而促進綠色經濟發展。
四、陜西林業生態產業協調發展對策
1.進一步發揮林果業基地效應
林果業是富民產業,加強林果業建設既能有效解決“農林爭地”難題,又能擴大綠色經濟面積,發揮綠色生態效應。陜西林果業由于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加之楊凌農林科技大學、林研所等專業機構作為技術支撐,大棗、核桃、獼猴桃、柑橘、花椒等龍頭林果產品已基本形成規模化產業基地,引領陜西林果業發展。保持林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和林業生態資源的穩定增長。
各地應根據全省規劃,進行區域果業基礎調研,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特點和自然資源優勢,認真編制好當地林果業發展規劃,處理好林業生態與產業之間的共生協調關系,健康有序地做好區域林果產業發展戰略,形成區域富民作用最強、示范輻射帶動力最大的“明星產品”。如陜北建立大棗、蘋果基地;陜南建立柑橘、核桃、板栗、梨生產基地;關中建立獼猴桃、蘋果、葡萄等產業基地。
當前林產品生產的效益已由依靠產量增加轉到依靠質量提高上來,要豐產,更要優質、有機和生態產品,要加強技術指導與果農培訓,推行優良品種,標準化建園,推廣果品標準化生產技術,把一家一戶的零星管理,用標準化生產技術整合成標準化、規模化、工廠化生產經營,確保林產品的質量。
2.推進林業生態富民產業
陜西要從優化林業產業結構、提高林業產業收入角度出發,在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等林業重點建設項目和林下經濟、干雜果經濟林建設等民生林業產業建設中,重視、支持并安排發展林果、木本油料、林木產品、生態旅游等示范建設內容,穩步推進林業生態富民產業。陜西應根據平原、山地、高原等不同生態區域的氣候、地理等特點,引導企業和個人推動油用牡丹、長柄扁桃、核桃、油茶等為主的 “地上食用木本油庫”產業建設,建立良種繁育基地和種植基地,同時做好產品深加工貿易體系和科技支撐體系。
3.發展林木產品加工業
擴大企業生產規模,改進生產技術,篩選出一批管理完善、產品銷售市場前景看好、對當地林業建設具有帶動潛力的企業,由政府支持,擴大企業生產規模,盡快實現龍頭企業對林業建設的龍頭帶動作用。林木產品加工企業要通過技術更新、構建循環經濟模式、提高產品質量創造條件,引導和促進森林認證工作;同時利用積極的財政、金融政策,為企業建設原料林基地、進行技術更新提供資金扶持,加快森林認證進程,推動林產業向國際市場的邁進。
總之,發展林業能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但也要兼顧生態效益的發揮,利用良好的生態環境,發展無公害、綠色和有機經濟林產品,把生態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
作者簡介:
李衛剛,大專,助理工程師,西安林產化學工廠,從事林業技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