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少雄
摘 要:隨著新課改在高校教育活動中的不斷推進,本文從不同專業學生需求下研究大學公共體育課程現狀,然后掌握學生對大學體育課程的認識程度以及對當前閩南理工學院體育課程的要求,在了解常見教學問題的基礎上,體育教師樹立人本教學理念,引導大學體育課程進行科學合理的教改。希望本論文的探究能為其他學校不同專業的學生以及體育教師起到引導作用,通過體育課程建設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習慣,提高大學生對公共體育課程的關注度和參與熱情。
關鍵詞:大學生 公共體育課 現狀 對策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1(c)-0111-02
1 體育課程現狀介紹
1.1 教學模式單一
現如今,大多數院校開展公共體育課時,所應用的教學模式具有較低的創新性,多數教師僅憑借經驗組織體育活動,教師一味地傳授體育知識,與學生互動的次數較少,長此以往,學生的中心地位會讓位于教師,進而公共體育課教學目標會漸漸偏離,大學生的體育能力會隨之弱化。
1.2 選課比例差別較大
公共體育可供選擇的科目主要有籃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由于不同專業的學生存在男女比例差異,例如經管財會學院、外語學院和服裝學院的女生較多,進而這些專業的學生往往選擇室內體育多,土木學院、光電學院等的男生多于女生,進而這類專業的大學生往往會選擇球類項目,從中能夠看出,公共體育課存在比例差別過大這一現實問題。
1.3 成績考核范圍局限
針對不同專業學生進行體育成績測評時,僅以理論成績和運動成績為考核標準,但這種考核的公平性只停留在表面,再加上,不同專業學生對體育課程的認知和參與度存在比例差異,教師不應忽視學習態度、課程表現、個性特點、協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評價,相對局限的考核范圍會降低學生對體育學習的興趣,不利于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習慣。
1.4 體育教師能力較專一
現有體育教學雖然具有較高學歷,但這類教師體育教學經驗相對較少,自身體育能力相對專一;還有的教師僅具備專業教學能力,但對心理學科知識了解甚少。如果體育教師達不到專業性、實踐性、綜合性標準,那么教學任務在短時間內不會完成,同時,還會導致大學生錯過最佳的學習時間。
2 從體育課程需求角度研究大學體育課程
2.1 課程內容的需求
各個專業學生普遍習慣的體育項目包括羽毛球、籃球、田徑、足球、乒乓球等,這類體育項目均有趣味性和運動性,不同專業學生均喜歡參加這類強健身效果的體育課程。從性別角度來分析,男生的運行強度大于女生,女生傾向于休閑型體育課程。
2.2 教學模式的需求
據調查資料顯示,超過53.12%的大學生喜歡公共課程,僅有29.32%的學生喜歡分班上課;對于授課方式,文科專業和理科專業學生希望引進多媒體設備,因為學生能夠通過視頻直觀觀看體育動作,進而學生會準確模仿;調查結果還表明,超過71.23%的學生喜歡分層教學法,71.22%的學生厭倦傳統授課法。
2.3 體育教師的需求
應用因材施教法的體育教師會獲得81.26%的學生支持;基礎知識豐富、體育素養較高、體育能力較強的教師更能獲得大學生的信任,因為滿足這些要求的教師能夠傳授新的體育理念,能夠真正提升學生體育能力。
2.4 運動場地的需求
通過訪談、整理調查問卷可知,52.31%的大學生認為現有運動場地范圍局限,大學生常常因場地受限導致教學效果下降,較小的運動場地不能滿足體育運動需要,最終影響體育課程教學質量[1]。
3 目前體育課程存在的問題及改革對策
3.1 問題
從上述基本介紹可知,大學生體育運動需求受體育課程內容、體育教學模式、體育教師、運動場地等因素影響,如果這些影響因素不足以滿足學生體育學習的需要,那么公共體育課的教學問題會相應產生,常見課程問題介紹如下。
體育教師以及大學生對公共體育課的認識存在片面性,即這類課程對比于專業必修課,學科份量相對較低,體育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在短時間內灌輸體育理論知識,形式化組織體育活動,進而公共體育課的開展意義會降低;學校安排公共體育課程的課時較短,體育教師一人擔任多職,體育場地范圍較小、體育器材較陳舊、器材利用率相對較低;其他專業學生認為公共體育非本專業必學科目,因而學生對體育知識、技能的學習主動性不強,導致非專業學生體育技能得不到提高;公共體育課改革后,大學生對改革后課程的適應性相對較差,這在一定程度上會降低課程建設效果,不利于深化體育課程改革,不利于提高大學生身體素質。除了受到場地限制等上述不利影響外,學校安排公共體育課的過程中,還面臨個別體育項目教師數量短缺、項目選擇比例分配不一致等現實問題。
3.2 對策
3.2.1 明確體育教學目標
不同專業的大學生參加公共體育課時,學校應為大學生樹立統一的學習目標,即參加公共體育課程會掌握豐富的體育知識,同時,體育技能會得到相應提高。掌握專業學生差異性的基礎上,堅持因材施教,為不同專業學生制定不同的體育學習方案,學生學習積極性會被調動,公共體育課比例差別過大這一現實問題能夠得到有效解決,專業學生完成各自體育目標的過程即公共體育課程目標實現的過程。各專業學生能夠對公共體育持客觀態度,積極主動地參加公共體育課程。
3.2.2 構建專業教師隊伍
體育教師作為課程組織主體,教師的言行舉止、運動理念、體育技能均對大學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學校應對體育教師進行全方面、較高標準的要求,最后打造專業的體育教師團隊。建設體育課程的過程中,體育教師互相幫助,共同制定課程建設方案,在方案踐行的過程中正確引導,規范大學生的體育技能。
3.2.3 完善成績考核體系
針對原有體育成績測評體系補充和完善,考核內容適當增加學習態度、興趣愛好、課程表現、體育素養等,進而能夠對大學生在體育學習方面起到激勵作用,學生的體育成績會大大提高。教師能夠根據體育考核結果適當調整教學計劃,同時,學生應進行自我評價,接受同學和教師給予的評價,進而學生能夠全面認識自我,掌握自我在體育測評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時改正,這對學生體育精神培養、競爭意識提升有促進作用。
除此之外,還應根據體育人才培養需要適當改動教材內容,確保學生接收新的體育知識,這在一定程度上會改變學生對公共體育課的態度和認知。學校也應在資金方面提供充足支持,利用資金更新體育器材,擴建運動場地,確保不同專業學生的體育鍛煉需要被及時滿足[2]。
4 結語
綜上所述,本論題分析能為學院在公共體育課程教學不斷改革提供基本有力支持和全面保障。有利于學院領導更加重視公共體育教學工作,有利于開設更多特色體育項目,這對學生身體素質提高,學生終身體育鍛煉意識培養有重要作用。此外,骨干教師的大量培養,還能為學院體育教學改革深入推進、學??瞥掷m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持。
參考文獻
[1] 沈建峰,巴登尼瑪,范峰.高等師范院校公共體育課教材應具備的特征與現存問題的改進[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6,28(4):317-322.
[2] 王林鈞,梅竹.普通高等學校公共體育課教學有效性芻議[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5,34(1):1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