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博 韓曉蕾 成紹武
摘 要:生物化學作為一門基本的研究性學科,在各大醫藥類高校課程中有著不可代替的地位。如何讓本學科枯燥的理論知識變得更加生動有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的動力,是本門學科的重點所在。本文提出四個方法來完善生物化學的教學措施,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生物化學這門學科,最后一個方面總結如何全面系統的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從而更好地培養中醫院校學生科研思維能力。
關鍵詞:生物化學;創新教學;實踐教學;科研思維
近幾年,隨著分子水平科技的不斷發展和諾貝爾醫學獎或生理學獎的不斷出現,更加奠定了生物化學在醫藥類方面的地位。生物化學這門學科已經不僅僅要求學生了解生物化學的一些淺顯的概念與理論,更加要求學生可以從不同方面考慮本門學科的深刻內涵。而這不僅需要學生的配合,更重要的是教師從不同的教學方案和教學模式上引領學生前進。
一、創新教學,讓學生講起來
生物化學是一個理論框架很強的學科,完全可以用框架來將本門學科的重點難點給一一列舉出來。經過系統的學習之后,大部分學生都有這個能力,提取出本學科的重難點,根據本身的學習進度來做復習。大多數老師都是自己備課寫講稿,上課幫學生圈出重難點,以便學生期末或者考研復習。但是是否想過創新教學?[1]讓學生自己當“小老師”,來給同學講解某章課程的重難點。隨后老師再根據學生所講內容來補充和講解某些不足。這樣不僅可以將學生被動學習的方式轉換為主動,更是提供給學生一個深度學習本門學科理論知識的機會。一旦學生身份轉變之后,其思考問題的方式也會轉變,本著讓大家聽懂的目的,學生會更好地利用老師這個資源,來從不同的方面思考解決問題,如此一來,學生不僅掌握了本門課程的知識點,而且也培養了其邏輯思維能力,一舉兩得。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學生講課活動都能成功舉辦,這需要學生和老師的深度交流,老師并不是不講課而是更加有側重點的來講解知識。每一次創新都不可能是100%成功的,這需要不斷的加強和完善內容。再經過自己的消化,去講解出來。所以此創新性講課方式完全值得一試。
二、不拘謹于課堂作業,留空間給學生自由發揮
1.將傳統作業改為有“要求”的論文
生物化學理論知識枯燥,“填鴨式”教學不在少數,各種習題也讓學生更加頭大。學生每臨期末都在用“壓榨”自己的方式來學習。這種學習方式并不利于掌握一門學科,只是為了分數而學習。如果想要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能力,邏輯思維無非是重中之重。這種邏輯思維不僅在各種實驗中所必備,更體現在學生寫論文的方面上。如何讓學生入門呢?讓學生有“背景”的論文便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式。何為有“背景”的論文?寫一篇關于生物化學知識體系的論文便是。論文不應該只是一些枯燥的知識點和浮夸的學術名詞,邏輯思維在一篇論文中尤為重要。一篇論文,應該有本人自己獨特的寫作特點和模式,這是每一位大學生都必須具備的能力。一篇關于生物化學的論文,可以是有故事的論文,也可以是關于某項生物化學科研項目的論文。
2.如何轉換思維方式?——學生自己來出題
在上大學前,每一位同學都應該非常熟悉自己高中三年所學的每一門學科的知識理論體系和特點,而且可以直接把每門學科的知識點輕松列舉出來的人絕不占少數。這是大量的練習和理論知識積累的后果。到最后,肯定很多同學也可以用自己的知識來出題,來檢驗自己的不足之處[2]。而到了大學之后,這種現象卻變得越來越少。大學的專業理論學習,不該只有死記知識點,更需要靈活應用自己所學的東西。讓學生自己出題檢驗自己不失為一種好辦法。學生自己出題目,這需要龐大的理論知識體系的支撐,強大的思維邏輯能力做輔助,是一種考驗學生是否把生物化學學扎實的一種非常好的辦法。這完全可以作為生物化學課程的一個獨特的考驗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習難度,但絕對可以幫助學生培養科研思維能力和掌握理論知識體系。
三、理論實踐相結合,科研思維能力初養成
生物化學作為中醫藥高校一門必修的基礎學科,不僅要求學生有過硬的理論知識體系,更要求學生掌握生物化學的各種實驗理論和實驗要點[3]。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生物化學作為一門研究探索性的學科,沒有實驗與之相結合的生物化學是一門不完整的學科,通過平常的探究性實驗,可以讓學生更加透徹的了解生物化學實驗的方方面面,可以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隨之養成的學生的邏輯思維和科研思維。一般的生物化學實驗書上的基礎實驗可以達到各大高校學生入門生物化學實驗的要求,但是對培養學生科研思維能力還是遠遠不夠的。這時候自主設計性實驗便可以彌補普通實驗的不足。從設計實驗從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試劑,實驗步驟到最后的實驗分析和課后思考這一整個系列實驗需要學生獨立完成。這與生物化學的科研型研究已經掛鉤,不僅可以考驗學生對實驗的基礎知識,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考驗力度,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要求更高,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
參考文獻:
[1]汪紅.醫藥院校生物化學教學改革方法與體會[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
[2]徐宋瑤、薛昕、鄧鳳.醫藥類院校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與研究[A].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2017
[3]賴紹聰、何翔、華洪.本科生科研能力訓練的問題與思考[A].中國地質教育.2011
作者簡介:
劉博,男,漢族,湖南長沙人,講師,博士,湖南中醫藥大學藥學院,研究方向:保健食品。
通訊作者:
成紹武(1976--)男,漢族,湖南長沙人,特聘教授,博士,湖南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學院,研究方向:西醫結合治療腦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