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今在體育運動競爭越來越劇烈的情況下,學生或運動員所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特別容易產生心理性疲勞。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簡要闡述在體育運動中心理性疲勞的界定、產生的原因、危害,并重點闡述了運動中心理性疲勞的消除方法。
關鍵詞:體育運動;心理性疲勞;消除
一、運動心理性疲勞的界定
疲勞是人體對外界壓力的自然反應,可具體分為生理性疲勞和心理性疲勞兩類。心理性疲勞是指人長期從事一些單調、機械的工作活動,是由于心理活動造成的一種疲勞狀態,伴隨著機體生理方面的變化,中樞局部神經細胞由于持續緊張而出現抑制,致使人對工作對生活的熱情和興趣明顯降低,直至產生厭倦情緒。在體育運動中專家認為,心理性疲勞的運動員常有以下幾種表現:經常性的喊累,不想訓練,不愿見教練,不愿去訓練場甚至每到訓練前就找各種理由推脫訓練等。與生理性疲勞所不同的是:心理性疲勞是由于心理活動造成的一種疲勞狀態;而生理性疲勞多是由身體反應造成的一種疲勞狀態。二者的區分,主要看疲勞是由心理活動產生的還是由身體反應產生的。
二、運動心理性疲勞產生的原因
產生疲勞的原因有多種,在生理性疲勞方面出現了很多學說,在一定程度上都為疲勞的產生做出了合理的解釋,目前比較流行的幾種機制為能量耗竭學說,謝產物的堆積、自由基學說,醫理論、內環境穩定失調學說,離子代謝紊亂、保護性抑制學說,心理因素等等。心理因素既然可以導致生理性疲勞,那么反過來生理上的疲勞也可能導致心理上的懈怠。運動心理性疲勞產生的原因主要有這幾點:
1.為了不切實際的硬指標而盲目的訓練,忽略了運動員自身的能力導致運動員超負荷訓練從而使運動員產生畏懼的心理。
2.由于運動強度過大,導致精神緊張,超出運動員的心理承受范圍。
3.對運動項目的厭倦情緒更有可能導致心理性疲勞。
4.不利的環境刺激,對場地的不適應,也都有可能引發心理性疲勞。
5.除此之外,學生或運動員自身的生活家庭環境,也可能產生厭倦怠慢的情緒從而出現心理性疲勞。
不過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長時間從事單調無趣,枯燥乏味的訓練所致。因此怎樣才能使訓練變的有趣起來,防止運動員出現心理性疲勞業已成為一個高度關注的話題。
三、運動心理性疲勞的危害
體育運動心理性疲勞主要表現為行為的改變,它不僅會加重運動員的生理疲勞,還會導致運動員對訓練和比賽的厭倦情緒,嚴重的還可能發展成心理疾病,影響運動員成績的進步和提高,更有甚者還會影響運動員的身體健康。對于產生心理疲勞的人,輕者出現厭惡、逃避運動訓練、學習、生活的癥狀,重者還可出現抑郁癥、神經衰弱、強迫行為以及諸如開始吸煙、酗酒、打架斗毆等生活習慣改變的現象。而且據調查所知,運動心理性疲勞具有傳染性。在一個運動訓練隊中,如果有運動員出現運動心理性疲勞,往往會帶動他周圍的或同項目的人,甚至還有可能影響一個團體的運動訓練情緒。由此可見,運動心理性疲勞危害還是很大的,所以教練員或教師在運動訓練過程中,應該運動心理新疲勞的產生。
四、體育運動心理性疲勞的消除
當運動心理性疲勞產生后,我們應用科學的方法盡快消除。由于運動中長期的生理性疲勞可導致心理性疲勞,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生理性疲勞的一些治療方法對于心理性疲勞有一定的幫助。但是畢竟二者有許多不同之處,所以在體育運動心理性疲勞的消除方面,有它自己的特殊方法:
1.借鑒生理性疲勞的療法
目前對生理性疲勞的消除與恢復的方法有很多,例如良好的睡眠、合理的營養補充、按摩、活動性休息、溫水浴、減少運動負荷等。這些方法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使肌肉得到放松。由于生理性疲勞與心理性疲勞是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因此以上方法在心理性疲勞恢復中一樣有其用武之地。其中給我感受頗深的應當數良好的睡眠與溫水浴了,經過長時間的運動后我們都會感到疲憊都想好好的睡個好覺。泡溫水浴則可以幫助我們從生理和心理的高度緊張上松弛下來。
2.外界療法
外界療法對于運動訓練中的生理疲勞和心理疲勞都很有效。主要運用外界事物對運動員進行刺激,或營造不同外界環境,使運動員逐步適應,以此來消除心理性疲勞。這種療法運用很廣泛,也很方便,是教練員時常采用的療法,也是對運動員十分行之有效的療法。主要可以參見以下幾種方式。
(1)轉移注意力
轉移注意力的方法有很多,例如短期旅游、欣賞音樂、美術、影劇等等。轉移注意力的主要目的是讓運動員的注意力短期的轉移到其他事物上,讓運動員暫時把對運動訓練的不良情緒和抵觸心理給忘掉。教練可以在開始大強度訓練前,先讓運動員欣賞一段激情的音樂或者一段斗志高昂的視頻,事先提起運動員的激情,讓他積極參與到運動中來。在運動過程中,當運動員出現抵觸或消極情緒時,則可以欣賞一幅美麗的畫卷或相互談論一下影視劇情以此來轉移視線,消除不良情緒。轉移注意力的方法不但對消除心理性疲勞有用,對于在比賽中消除運動員的過度緊張和興奮過度等同樣很有效果。
(2)獎勵
對于消除心理性疲勞來說,合理性的獎勵所能發揮的效果確實是有限的,但它確實也是見效最快的方法。幾乎可以說是即時生效的方法。教練在運動訓練的過程中,給予運動員一些恰當的獎勵,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對于一些長期性心理疲勞的運動員來說,獎勵的效果可能就越發不明顯了。所以教練員對于學生的情況了解才是至關重要的。
(3)轉變訓練方法
訓練方法的改善十分有助于心理性疲勞的恢復。例如,教練或教師可以在平時的訓練中增加一些小游戲,注重勞逸結合;在不降低訓練量的情況下,將大負荷的訓練內容分散開來;保持循序漸進,逐步增加訓練量強度的趨勢,使運動員或學生能更好適應;也可適當減少運動量,使心理性疲勞早日消除。轉變訓練方法往往是學生或運動員最喜歡接受的結果,但這也十分考驗教練員或教師的水平。
3.心理療法
目前這種方法越來越引起專家們的注意,因為此法有其它方法不可替代的價值。心理療法不僅對生理性疲勞的恢復有顯著效果而且也是治療心理性疲勞的良方。在運動過程中,心理消耗與體能消耗是須臾不離的。外界療法的恢復手段雖然對心理恢復有一定作用,但心理恢復主要來自心理調節。若借良好的心理恢復手段,如與自己盼望的親友會面、交談、聯歡,多與教練員溝通,自我鼓勵等,則可使恢復時間縮短一半以上。有時甚至第二天就可恢復到較高水平。多與運動員交流座談,深入了解他們的心事,從根本上去解決他們的顧慮,防止心理性疲勞的產生。因此,心理療法對于心理性疲勞的恢復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對于心理療法,具體可以參考以下幾種方式。
(1)與運動員溝通
身為一個教練,應該多與運動員溝通,了解運動員心理想法,找準產生心理性疲勞的原因,這是消除心理性疲勞的關鍵所在。同時在交談的過程中還可以鼓勵隊員,為運動員指出發展方向,提出近期與遠期目標,規劃未來道路等,激勵起運動員的斗志等。一個好的教師或教練員,與學生或運動員溝通的機會是很多的。
(2)同群眾交往
所謂同群眾交往,是指在同一個運動隊當中,或同一個項目當中大家相互交流相互鼓勵相互關心以此來消除心理性疲勞。因為是同一個對的或同一個項目的,所以隊員與隊員在一起可以沒有隔閡沒有戒備心理的暢談心中的不快,發泄心里的不良情緒。當走出心理性疲勞的陰影后,再相互鼓勵相互比拼,共同進步,借此來提高訓練成績。
(3)自我暗示
想要消除心理性疲勞自己本身才是重中之重,如果自己不積極動員起來,那么外界再多的努力也是白費。要不斷糾正自己因循守舊的意識和故步自封的想法及做法,樹立自信心,增強嘗試新事物的勇氣;遇到困難與挫折時,要盡量克服悲觀失望的消極情緒,保持在逆境中生存的樂觀情緒,不要被暫時的低迷狀態所打倒,要相信自己的實力,意識到自己是一直都在進步的。狀態低迷的時候就應該是我們回顧以前所學的東西融會貫通的時候,不要急于進取。而且動作技能的學習過程本是要經過低迷這一過程的,因此要樂觀對待切忌浮躁。
讓我們從煩躁的環境走出,感受另一種輕松氣氛,就會讓心情一下子輕松許多。只有從根本上解決了問題,疲勞感就會明顯緩解或消除。另外,還要注意保持樂觀的精神狀態,遇事多向前看,心情要盡量舒暢。如果做到這些,心理性疲勞就會遠你而去。
五、結論與建議
心理性疲勞頗為復雜,它與各種不愉快的情緒或心情密切相關,休息不能完全消除這種疲勞。俗話說“心病還須心藥醫”要消除心理性疲勞,須針對每個人產生心理疲勞的主要原因入手。如降低對自己的期望值,適度放松一下,避免長期超負荷運轉,把一臺高速運行的機器減速運行,甚至停止運行后再工作等。因此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且不可盲目攀比造成超負荷運動產生厭倦情緒。每天開開心心的運動,健健康康的生活才是快樂體育的宗旨,要杜絕心理性疲勞的出現。但是我們也要正確對待已經出現的疲勞,疲勞是一種生理現象,是衡量一個人體能的標志。運動訓練必須達到一定程度的疲勞方能獲得最佳的訓練效果。
參考文獻:
[1]武玉紅.運動疲勞對體育運動的影響[J].中國知網,2008.3
[2]李恩華.淺析競技健美操運動疲勞的產生原因及恢復手段[J].中國知網,2008.11
[3]閆壽瑜、趙瑞雪、李欣.導致人體運動疲勞的有關因素[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09.5
[4]王淳.運動疲勞的產生原因及預防[J].體育科學,1996.1
[5]陳敏、肖偉平.淺談運動訓練中疲勞與恢復的運動生理過程[J].競技·論壇,1996.1
[6]李曉蘭.論運動疲勞與恢復[J].山西體育科技.2008.6
[7]靳磊、鄭琨.論運動疲勞的產生與消除[J].運動與健康,2008.4
作者簡介:
李偉(1980--)男,江蘇人,東海縣體育中心教練員,本科,研究方向:運動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