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
商洛道情起源于我國道教化緣時的誦經調,是陜西道情的始祖,自道教唐代以來就廣為流傳,現廣泛流傳于商洛各個城鎮鄉村。從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在“雙百”政策的指引下,商洛劇團多次組織人力,深入山區調查研究,挖掘整理,幾代人數十年來經過艱辛的努力,讓這一古老劇種煥發出新的藝術活力。2011年商洛道情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本人自2000年進入商洛市劇團工作以來,先后在商洛道情《一文錢》、《農家媳婦》、《回娘家》等劇目中擔任主要角色,在2014年移植的大型商洛道情劇《梁祝》中擔任主奏(司鼓),并有幸成為我市第五代傳承人之一。十數年來,通過對商洛道情的不斷深入了解,請教我團老一輩藝術家,查閱我團相關文字記錄,對該劇種的歷史傳承與發展現狀,在個人思想上的理解,不斷加深。
一、豐厚的歷史底蘊
商洛位于陜西東南部鄂豫陜三省交界地帶,以境內商山洛水而得名,地處秦頭楚尾, 山明水秀,人杰地靈,風土人情兼北方粗曠,融南方靈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風格。
商洛道情起源于我國唐代道教道士說唱情理之曲調,自唐代以來即開始廣為流傳,經過長期演變,逐漸成長為一種獨特的民間藝術劇種。歷史上廣泛流行存在于商洛市轄七縣(區),即商縣(現稱商州區),洛南、丹鳳、山陽、鎮安、柞水等縣城鎮鄉村。《陜西戲曲總志》記載,明崇禎年間,白米蟲曾到商洛演唱道情,1956年陜西省皮影匯演,大會專家考證商洛道情是陜西道情的始祖(《商洛文史資料》)。清同治七年,洛南桑嶺人張天泰辦的皮影班,人經四代;清光緒八年(1882),丹鳳竹林關人徐明啟的成順班,從父輩起傳世五代。建國后,這個民間小戲種類,才真正煥發了新的生機,被專業劇團搬上了戲劇舞臺。
商洛道情風格獨特,表現力豐富,渲染力強烈,它不僅音樂豐富,旋律質樸,語言真切,個性鮮明,而且貼近百姓生活,鄉土氣息濃郁,因而深受廣大群眾喜愛。千余年來的淵源歷史,扎根民間,與廣大勞動人民生存發展息息相關,是人民群眾一種主要娛樂形式,伴隨他們日出而耕,日落而息,體現著他們的喜怒哀樂。
二、精彩的劇目創作
“商洛道情”最初以皮影戲的藝術形式進行演出,新中國成立后,被專業劇團搬上了戲劇舞臺,經過幾代文藝工作者的努力、加工和提煉,取得了輝煌的成績,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從上世紀50年代至今,商洛的劇作家創作改編演出大小道情劇數十出,加上商洛花鼓的巨大影響,商洛被諸多專家學者譽為“文化綠洲”、“戲劇之鄉”,商洛戲劇被譽為“商洛的一張名片”“一面地域文化的品牌,”商洛道情被譽為“最具潛力的藝術劇種”。50年代初,商洛道情《一文錢》破土而出,隨后,《水潑大紅袍》、《隔門賢》等搬上舞臺,之后又相繼移植、上演了《紅湖赤衛隊》、《梁山伯與祝英臺》、《望春花》、《青山謠》、《紅石匠》、《夜審》,現代劇《山花姑娘》、《紅色娘子軍》、《龍江頌》等劇。到60年代,商洛道情劇目繁多,最著名的商洛道情《一文錢》被西安電影制片廠拍成戲曲片,拷貝發行至東南亞各國,使商洛道情這一獨特藝術劇種不但搬上了銀幕,而且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從而也成為商洛戲劇史上的一個里程碑。1989年,商洛劇團的《農家媳婦》參加陜西省青年演員現代戲調演榮獲表演、舞美等五項一等獎,音樂二等獎,《山花姑娘》被陜西人民廣播電臺錄播,《望春花》、《青山謠》、《紅石匠》、《夜審》等劇目分別參加陜西省各類藝術活動均獲佳績,并受到省市領導和戲劇專家的高度贊揚。一時間,商洛道情聲名大震,享譽三秦大地。
三、獨特的音樂結構
商洛道情音樂結構獨特,商洛道情的風格色彩、類型流派,主要體現在其唱腔音樂方面。商洛道情戲唱腔音樂屬板腔體音樂結構。旋律以四、五度大跳的音調與級進式音調靈活組合為旋法特點,加之以商州方言演唱,構成其質樸明朗細膩的藝術風格。唱詞以齊言七字句、十字句為多,間有長短句散文句式。
商洛道情的唱板有慢板、緊板(又名撩子代板)、二八板(即“二六板”)、轆子、尖板、滾白、嘛韻(亦稱“嘛簧”即后臺伴唱幫腔)。分歡音韻、苦音韻、回頭韻、花花韻四種)。各唱板又有歡音、苦音之分。唯”滾白“只有苦音。嘛韻是道情劇種獨特風格之一。在傳統唱腔中多為兩句一嘛韻,亦有多句嘛韻的“串句”形式,也有多句不定數定韻的。弦樂曲牌有[鮮花開](又名“游花園”)、[開板]、[八板]、[雪花飄]、[分點子]、[梳妝臺]、[雙放牛]、[游板](即“游弦”)等;嗩吶曲牌:[流水空場](又名“擺場”)、[地留]、[娃娃]、[石榴花]、[大開門]、[毛毛點]、[點將]、[緊慢因緣]、[三眼腔]等;板頭有大起板、小安板、尖板(藝人稱“安頭”)等。
商洛道情的唱腔規律:慢板,過門后靜板,開口于強拍;二八板,過門完后開口于后半拍;緊板,過門完緊接著開口;尖板,緊打慢唱,開口較自由。以“說唱體”(靜板)為主要形式,唱詞平易通俗,唱腔清新幽雅。旋律婉轉、開朗、節奏自由明快。搬上戲曲舞臺后,吸收一些民間音樂素材,對原“靜板”唱腔,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和提高。嘛簧也作了改革,分別采用男幫男、女幫女、二部或三部合唱形式。唱腔解決了男女同腔同調的歷史難題,適度提高音域,采用移調、轉調等伴奏法,使其風格更為豐富。
商洛道情的伴奏樂器,文樂有:二股弦、低音板胡、二胡、曲笛、反調板胡;武場有漁鼓、簡板、鼓板、大鑼、大鈸、皮梆子、水水等。領樂為漁鼓、板胡。
四、傳承中的不斷發展
隨著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外來文化的影響,以及諸多新藝術文化娛樂的崛起,加之近年來一些商洛道情的藝人相繼辭世,一部分著名商洛道情的作詞作曲工作者先后退休,演唱商洛道情的專業團體越來越少,目前僅剩商洛劇團一家,由于后繼乏人,加上經濟制約,商洛道情這一植根于商洛深山的獨特藝術劇種已出現嚴重的生存危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多少人在思考,多少雙眼睛拭目以待,希望對商洛道情這一獨特藝術劇種進行挖掘、整理、傳承。
近年來,商洛市委市政府以及宣傳文化部門也十分關心這一獨特藝術劇種的發展,組織調研、制定政策作出了一系列重大舉措計劃,設立商洛道情研究機構,尋訪商洛道情民間藝人,成功申請該劇種為國家級“非遺”項目,并發展市級以上“非遺”傳承人5人?,F僅從民間整理、挖掘、搜集上來的傳統劇目就有46部,商洛市劇團于2014年改編演出的大型商洛道情戲《梁山伯與祝英臺》,上演后得到了省市領導、專家及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2017年又創作演出了商洛道情戲《回娘家》,受到了各級領導的充分肯定和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更是在人民群眾中產生了強烈共鳴。商洛道情《一文錢》和商洛花鼓《夫妻觀燈》、《許婚》于2017年9月2日至12日,代表商洛市赴烏克蘭文化交流演出,讓這一劇種再次走出國門,唱響世界。
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有了較高的要求。然而農村的文化滯后,顯然已難以滿足農村老百姓的文化需求。再一方面,是人口的老齡化趨勢,使城鎮和鄉村都有越來越多的老年觀眾,他們對傳統戲曲情有獨鐘。而編排有較高藝術水準的劇目,更需要專業得導演、演員、音、服、道、畫才能達到一定的藝術效果。我們應深入基層,定時到農村演出,讓農村老百姓,在自己家門口也能欣賞到,有較高藝術水準的演出,進一步豐富廣大群眾的文化生活。發掘我市地方劇種,打好“商洛道情”這張王牌,在保護傳承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同時,發揮自己的特點、風格和個性,使我們商洛地方戲劇事業不斷發展向前。
今天“秦嶺最美是商洛”美妙的旋律唱響全國,我市經濟、文化、旅游各項事業加速發展,經濟強市、文化旅游興市戰略思路指明了我們前進的方向。經濟的發展,必然帶動文化的繁榮,如何順應形勢與時俱進?這是擺在我們文藝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課題,也是歷史賦予我們的崇高使命。隨著國家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給予一些民族藝術的發展空間和機遇,我們相信,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扶持下,隨著各項保護計劃的實施,商洛道情這一獨具純正秦韻的藝術奇葩,定能香滿神洲,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