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潔
人工智能是引領世界發展的新興驅動力,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重要代表之一,正由科技研發走向行業應用,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動力。不過,盡管對未來的智能生活充滿期待,人工智能還有諸多潛能有待挖掘,要理性面對。人工智能既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挑戰,也是我國實現跨越發展的難得機遇,我們應該在機遇中謀求發展。
人工智能 經濟發展 智能生活
時至今日,人工智能已經走過了60年曲折的發展歷程。關于人工智能,當前科學家們普遍認為:人工智能是一門新的技術科學,其主要研究能夠模擬、延伸和擴展人類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近幾年,隨著在數次“人機大戰”中人工智能系統完美戰勝人類高手,使人們對人工智能的發展潛力刮目相看,對人工智能的未來影響力寄予厚望,人工智能更被譽為二十一世紀三大尖端技術之一(基因工程、納米科學、人工智能)。據知名咨詢公司埃森哲預測,全球人工智能市場未來將呈指數級增長,到2020年市場規模將達4000億美元。
人工智能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1)推動經濟增長。縱觀世界經濟發展的總體趨勢,正在從數字化、網絡化和移動化經濟,逐步走向智能化經濟。人工智能作為推動世界經濟走向智能化的核心力量,正在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興驅動力。
人工智能將重構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等經濟活動的各個環節,形成從宏觀到微觀各領域的智能化新需求,不斷催生新技術新產品和新產業,引發經濟結構的重大變革,從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生產力的新躍升。
(2)加速技術進步。人工智能加速了新技術新成果的不斷涌現。縱觀人工智能60年的發展歷史,曾經經歷過三次熱潮:第一次熱潮是在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英國科學家艾倫·圖靈提出著名的“圖靈測試”,用來判定一部機器是否具有人類的智慧,從而推動了聊天機器人的研發。第二次熱潮是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語音識別”成為當時人工智能的代表性技術突破,人工智能使語音識別、機器視覺、數據挖掘等各領域走進了業界的真實應用場景,并與商業模式緊密結合。第三次熱潮是21世紀的現在,“深度學習+大數據”成就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隨著統計模型和深度學習在語音識別中的運用,語音識別的錯誤率已經從20%降低至6.3 %。
(3)促進社會和諧。人工智能對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人工智能在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很多領域,都發揮著重要的支撐和服務作用,影響和改變著人類的生活。人工智能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我國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人工智能做重要批示,指出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將深刻改變人類社會生活、改變世界,要求一定要抓住機遇,搶占先機,加快部署和實施。李克強總理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強調,要加快人工智能等技術研發和轉化,做大做強產業集群。
我國擁有豐富的數據資源,眾多企業都擁有本行業的海量數據。借助這些行業數據發展人工智能,將有可能優化行業的現有產品和服務,創造新的市場需求,提供新的就業機會。有專家認為,未來5到10年,人工智能將像水和電一樣無所不在,可以進入到教育、醫療、金融、交通、智慧城市等幾乎所有行業。例如,依靠人工智能的金融服務,通過分析、預測和辨別交易數據、價格走勢等信息,可實現為客戶提供投資理財、股權投資等服務;依靠人工智能的電商零售行業,可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實現智能化的管理倉儲、管理物流和智能化的導購。
但是,機遇往往與挑戰并存。當前人工智能發展國際競爭形勢異常激烈,各國政府紛紛通過政策和資金投入等方式,支持本國人工智能發展。美國僅在2016年就投人人工智能領域約12億美元,美國2013年啟動的“創新神經技術腦研究計劃”,10年將投入45億美元。歐盟于2013年啟動的“人腦計劃”,10年將投入12億歐元。歐盟機器人研發計劃政府將出資7億歐元,同時帶動產業界21億歐元的研發投入。日本政府2015年啟動的“機器人新戰略”,計劃5年內與民間企業共同投入1000億日元發展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產業競爭目前已達到白熱化程度,但相比于發達國家,我國目前還有很多不足:
(l)我國雖然在人工智能領域取得了很多重要進展,國際科技論文發表量和發明專利授權量已居世界第二,但重量級論文并不多,論文的開創性和影響力也很不夠;
(2)我國雖然在人工智能部分領域的核心關鍵技術實現了重要突破,但整體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差距:
(3)我國目前仍然缺少重大原創成果,在基礎理論、核心算法以及關鍵設備、高端芯片等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
人工智能的未來前景
人工智能不是一項單一的科技產業,而是將其他行業進行融合的工具,例如將機器人和保姆結合產生的“看家機器人”,將導航和汽車結合產生的“車聯網”等。在人工智能技術逐步成熟的當下,誰率先在應用上實現突破,誰就有可能在智能時代的競爭中占據優勢。
中國在過去的一年里,長虹、TCL、創維等家電企業都紛紛發布人工智能家電產品,希望借助人工智能打破家電行業的銷售難題。對于中國而言,人工智能帶來的好處將是多方面的。就經濟來說,借助人工智能新技術實現自動化,將極大提高生產率,節省勞動成本;優化行業的現有產品和服務,提升其質量和勞動生產率;通過創造新市場、新就業,將促進市場更加繁榮,開拓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在產業升級方面,中國的傳統制造業大而不強的問題亟待克服,人工智能恰恰為制造業轉型升級提供了便利和動力,在生產力水平急需提升、傳統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的情況下,傳統企業有迫切的意愿來改造升級自己的工廠、業務,提高收益,降低企業成本。
因此,制造業既是人工智能可以大有作為的領域,也是中國發展人工智能的優勢領域。
綜上所述,人工智能對我國發展是難得機遇也是嚴峻挑戰。因此,我國應在加強系統布局、提高核心技術研發能力、培養頂尖人才、創新體制機制和健全法律法規等方面加強戰略部署。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制造”,將成為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的關鍵一步。
[1]穆良平,姬振天.中國搶占智能經濟發展先機的戰略要素及重點領域[J].理論探討,2017(4):97-101.
[2]李朋波.特斯拉開放專利背后的戰略邏輯[J].企業管理,2014( 10):24-26.
[3]范里安.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