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旭東
關于瑕疵擔保責任的性質,近代民法理論上存在三種學說: “法定責任說”、 “債務不履行說”和“統合說”。筆者通過對瑕疵擔保責任學說的闡述與分析,總結瑕疵擔保責任與一般違約責任的關系,最后得出將瑕疵擔保責任統合到一般違約責任中的結論。
瑕疵擔保責任
一般違約責任 統合說
法定責任說一瑕疵擔保責任獨立說
瑕疵擔保責任法定責任說,認為瑕疵擔保責任制度是獨立于一般違約責任而存在的一種制度,與一般違約責任并行存在和發展。瑕疵擔保責任制度將只存在于特定物的買賣,該學說主要有以下內容:
(1)在特定物買賣中,出賣人的義務就是保證合同相對人能夠安全的、全面的獲得商品的所有權,而且不會被他人追奪。這里存在著一個嚴重的問題,即只要出賣人交付了標的物,就意味著已從事實上完成了履行行為,標的物是否有瑕疵不會影響出賣人的履行行為,都認定為適當履行,不會產生一般違約責任中的不適當履行行為。這必然導致買受人利益得不到保障,這樣的責任制度顯然是不公平的。瑕疵擔保責任就在這樣的情況下產生了,出賣人需要對自己給付瑕疵標物負責,在出賣人給付的標的物有瑕疵時,買受人可以通過選擇減價或者解除合同來維護自己的利益,這一制度這樣使合同雙方的權利都得到了保障。
(2)關于瑕疵何時存在,也有著不同的標準,在日本法律中,明確在合同簽訂時確認標的物是否存在瑕疵,如果標的物無瑕疵,合同繼續履行,一旦發現標的物有瑕疵,那么合同自始無效。上面的規定是針對特定物而言的,如果是種類物,在合同簽訂時,標的物還不存在,發現有瑕疵不會發生合同自始無效的后果,這與特定物買賣是有區別的。
堅持法定責任說的主要理由在于:承擔瑕疵擔保責任有可能基于違約行為,也有可能是別的因素造成的,要求出賣人承擔瑕疵擔保責任的主要目的是平衡合同雙方當事人的利益,這和一般違約責任是不同的,承擔違約責任必然有違約行為。根據法定責任說,出賣人只有在交付的特定物存在瑕疵時,需要承擔責任。但只要出賣人履行了交付的義務,那么很難再從一般違約責任角度來追究出賣人的責任。然而,從民事交易的公平和補償性的角度來看,這一結果顯然是不公平和不合理的。
債務不履行說一瑕疵擔保責任相對獨立說
在大陸法系國家中,“債務不履行”概念是使用最多的,而“違約”只是“債務不履行”中的一種形態。債務不履行的形態比較多樣,有締約過失責任、違約責任等,還有一些比如不當得利返還、無因管理也是債務不履行形態之一。
債務不履行說能在中國發展的比較快,得益于很多知名學者的認同。最初的支持者是梁慧星教授,依梁慧星教授的介紹“1959年學者五十嵐清在《民商法雜志》上發表《瑕疵擔保與比較法》一文,提倡債務不履行責任說。此說一出,受到學者北川善太郎、星野英一、山下末人等的支持,并逐漸取代法定責任說的地位而成為現今之通說。按照債務不履行責任說,瑕疵擔保責任并非法定責任,而屬于債務不履行責任之特則,不問特定物買賣或不特定物買賣,均應適用瑕疵擔保責任。梁慧星教授的言論在我國法學界引起很大的反響,甚至對法院在審理買賣合同案件中如何適用瑕疵擔保責任提供了理論基礎,這種學說也符合最新發展趨勢。
支持債務不履行說的另外一位學術大家就是崔建遠教授,崔教授認為在我國現行法律中,瑕疵擔保責任與一般違約責任還是存在一定區別的。我國合同法之所以寫入瑕疵擔保責任,是因其與其他責任制度相比有一定的先進性。我國合同法把瑕疵擔保責任的救濟方式歸人到一般違約責任中,但兩者在概念、功能和構成違約責任的救濟形式和補救措施均有實質性差異。我國合同法并未把兩者嚴絲合縫的統合在違約責任制度中,如果它必須被整合,它也只是形式上的統合,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整合。統合說一瑕疵擔保責任失去其獨立性
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密切,商品交易越來越頻繁,買賣合同的簽訂與履行也越來越豐富,有關合同方面的法律也越來越精細化,法律法規與實踐結合的越來越緊密。因此,瑕疵擔保責任制度也隨著法律法規的制定和修改而變得更加的豐滿。合同法在起草階段,各位專家學者對瑕疵擔保的性質也是做出了劇烈的討論,有支持“法定責任說”的,有支持“債務不履行說”,但是大部分學者還是傾向于“債務不履行說”,因此最后體現在《合同法》中的就是以大部分學者認同的“債務不履行說”的理論。此外,《合同法》在違約責任上采取嚴格責任原則,進一步縮小了兩種責任之間的差距,可以說是承認了瑕疵擔保責任與違約責任的統合。這樣的法律背景下,放棄瑕疵擔保責任作為獨立的制度的趨勢變得越來越明顯。
這一觀點的主要代表是韓世遠教授,他認為“法律規范旨在衡量利益和價值判斷”,大多數立法例中使用的價值判斷是我們應該遵循的,邏輯化工作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這也是符合合同法發展的立法指導思想,即“廣泛借鑒市場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立法和案例的成功經驗理論,盡可能反映的客觀規則、共同規則,現代市場經濟與國際公約、國際慣例的一致性”。在瑕疵擔保責任與債務不履行責任的二元性道路上,德國人在不斷嘗試不斷失敗后已經找到了正確的道路,中國人也應當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王利明教授說,“此種責任與《德國民法典》上的權利瑕疵擔保責任在性質上是完全不同的。既然二者形二而實一,也就不存在競合問題或者優先適用問題”。統合說并不是否認甚至廢除瑕疵擔保責任制度,而是為了瑕疵擔保責任制度能夠更好的適用于實踐中。現在的買賣合同中,無論是出賣人還是買受人,都將產品的質量放在首位,獨立的瑕疵擔保責任制度已經顯得不那么重要,但是整合到違約責任中,不但擴展了違約責任的適用范圍,更有助于瑕疵擔保制度真正起到保護合同當事人的作用。
[1]朱曉喆.瑕疵擔保、加害給付與請求權競合一債法總則給付障礙中的固有利益損害賠償[J].中外法學,2015(5).
[2]崔建遠.論合同目的及其不能實現[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3).
[3]崔建遠.合同法總論(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