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等職業教育的課程要滿足行業企業對能力的需求,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課程體系。課程的設計要從對應的工作崗位出發,以職業分析為基礎,以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就業導向;高職;課程開發
一、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課程開發的意義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中提出,要牢固確立職業教育在國家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位置,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適應技術進步和生產方式變革以及社會公共服務的需要,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推動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高等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使命,職業教育要“服務需求、就業導向”,強化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要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因此我們必須掌握企業對本專業的人才需求信息,根據課程所對應的崗位對高職人才的知識、技能等方面的要求,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選擇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才能使培養的學生更好地適應企業的需要,使職業教育更好地服務于企業。課程建設是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重要的基礎性建設,是深化教學改革的關鍵,對于建構學生合理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創新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課程建設目標
高職院校課程建立要以就業為導向,以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課程質量、課程效益、課程發展三位一體。
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課程質量,包含知識、能力和素質質量。課程的知識是未來職業崗位生產必需的知識,課程的能力和素質要求是未來職業崗位能力和素質要求。課程的質量不僅指知識的質量,更重要的是能力質量。要優化課程設置,形成適應并服務于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課程模式;課程設置要重視實用,突出理論的應用;課程內容要及時反映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
課程要重視社會效益和教學效益。社會效益要以全面素質教育為核心,以終身教育為目標,使學生具有應變、生存、發展的能力。教學效益方面,構建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人格結構三位一體的課程模式,使學生能更好地結合未來的職業崗位要求,形成積極的學習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課程發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學生職業實踐能力發展。課程應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參加實踐,安排參加實訓、實習等,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形成積極的職業定位。2)學生職業道德發展。課程要注重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將專業教育與思想教育結合起來,在專業教育的同時進行職業精神、職業道德的教育,提高學生的職業思想素質。3)學生綜合職業素質發展。加強專業課程中的專業技能訓練,促進技能訓練與知識教學的互動。
三、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課程開發策略
1.從工作崗位出發,以職業分析為基礎
以職業分析為基礎進行課程設計,才能使高職課程形成符合職業培養目標的特色,縮短與實際工作的距離。對職業能力的分析包括專門技術能力及具有廣泛適應性的一般職業能力,使培養的學生既有較高的職業技能,又有一定的崗位轉換的適應能力,從而獲得較強的就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首先通過職業能力分析形成能力標準。職業能力包括專業職業能力和專業職業延展能力,專業職業能力是專業培養必須達到的基本能力,專業職業延展能力是在達到基本職業能力的基礎上使職業能力進一步延伸、擴展、提升,可以是在現有職業能力上的縱向提升,也可以是橫向擴展。然后將能力標準轉化為課程內容選擇標準,強調教學內容實際、實用,基礎理論以應用為目的,課程知識內容選擇以“必須、夠用”為度。并把職業資格標準引入課程體系,使課程內容與職業資格證書統一。以工作任務和工作過程為基礎組織、序化教學內容,融合理論與實踐,建立符合學生認知能力發展順序及心理順序的課程結構。再以實際生產過程典型操作任務為載體,設計學習情境。
2.以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
高職課程要以學生為主體,以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設計教學實施方案。
綜合職業能力是一種綜合的、職業的能力,包括職業專門技術能力、職業關鍵能力和職業基本素質三部分內容。職業專門技術能力是指完成主要職業工作任務所應具備的專門技術能力,主要是運用專門技術和掌握該技術所需的基礎知識從事基本的職業工作的能力;職業關鍵能力包括學習能力、工作能力、創新思維能力三個方面,基本素質包括思想修養、公共道德、職業道德、身心素質四個方面。
現代社會中,人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相互促進、不斷發展,人才市場的需求不斷變化,綜合職業能力是高職畢業生應對人才市場變化的主要武器。職業教育既要考慮人的生存也要考慮人的發展。能力本位的教育觀,強調學習主體通過行動實現能力的內化與應用,是素質教育在職業教育里的生動體現。能力本位要求職業人具備完成職業任務所需的基本技能、基本職業素質、應變能力和開拓創新能力,因此職業教育應從品德素質、知識素質、能力素質、心理素質等方面培養學生。能力本位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兩點:在目標追求上,強調的是知識、技能和態度三位一體的素質結構;在人才規格上,雖然強調的是職業能力的培養,實質是人的全面發展,即人的道德精神、智力、體力等得到充分的發展。
在實施教學方案時,應采用靈活多樣的課堂教學方式,讓學生學會獨立制訂計劃、實施計劃、進行總結和反饋,通過這幾個環節的訓練,使學生學會將學科性知識與實踐進行融合、內化,形成內存的本領,實現能力的內化與運用。
3.加強與企業的聯系,以校企合作為保障
企業參與課程開發,能使課程更好地滿足生產實際需要。企業與學校共同完成實踐課程,既能突出高職的應用特色,又能解決高職實踐基地問題。學校與企業合作,企業專家與學校專業教師共同開發課程,教學與生產結合,校企雙方互相支持、雙向介入、資源互用、優勢互補,優化專業人才培養,實現教育與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四、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課程開發過程
高職課程開發要依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以就業為導向,針對職業崗位,使學生獲得相應崗位的知識、技能和素質。因此,高職課程開發應以職業分析為基礎,依據崗位規范要求和職業資格標準選取教學內容;以實際生產過程為主線、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遵循學生職業能力培養規律和認知規律,構建課程體系,實施課程教學;以學生為中心、以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設計教學實施方案。在注重基本就業崗位能力培養的同時,還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職業發展方面的要求。
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課程開發的基本過程是:通過專業調研,確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就業崗位,按照課程對應的工作崗位,分析崗位工作內容,歸納出典型工作任務,結合職業標準和崗位規范中要求的知識和技能,確定職業能力目標,以適度、夠用的原則,確定課程內容,遵循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基本規律和認知規律,以現場典型操作任務及熱力生產過程為依據整合、序化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情境,以能力培養為核心,設計課程教學方案。
高職課程開發是一個動態過程,需要不斷地進行調整,跟蹤行業企業技術的發展,吸收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及時了解崗位能力需求的變化,更新教學內容,不斷完善課程體系。這樣,才能使高職學生更好地適應企業的需要。
五、結束語
高職課程開發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與高職教育本身有關,還涉及社會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及產業結構調整等問題。就業導向的課程開發從工作崗位出發,根據職業崗位的切實需要,以崗位職業能力需求為導向,根據專業培養目標與定位,確定課程的教學目標,進行課程的設計,因此能更好地滿足企業的需求。
參考文獻:
[1]馬健美.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課程開發研究.遼寧高職學報,2014年第4期
[2]鄭炎、肖永健、許震宇.高職教育就業導向課程開發研究.社會縱橫,2012年9月
[3]陳霞、吳東.基于就業導向的HTML5前端開發課程教學改革實踐.《現代計算機(專業版)》, 2017年12期
[4]陳家頤.高職就業導向課程開發的思考.前沿,2004年第9期
作者簡介:
楊巧云(1966--)女,湖南湘潭人,碩士,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