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篇論文皆在闡述本科教學的使命是讓學生在藝術上得到升華,達到一種平臺上全面得提高,作為藝術教育,任何技能的訓練都無法和風格的訓練割裂開來,形體是舞蹈的工具,素質是技能的基礎,技術只是表演的一種高級手段,古典舞從靜態中的靜中有動,“形止勢延”,到動態中的動勢鏈接,動中有韻的舞種特性,要求訓練必須從審美的角度去尋找其內部旋律,全面認知其風格及韻律內涵,并把它們滲透到整個基本功訓練中去,這是中國古典舞訓練體系的要求,并且主要將“身韻”注入基訓課中,加強訓練中的民族特性,使其貫穿于動作、技巧之中。使基本功的技術技巧與身韻達到有機的融合,進而達到具有大學訓練的特點、訓練難度的技術性和藝術性綜合體現的最高境界。
關鍵字: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風格化訓練;藝術化
基訓課在中國古典舞訓練體系中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但是如果大學的基訓課處于單純功能技巧性訓練的層面,那么勢必會與舞臺表演甚至民族傳統文化形成斷層。本科基訓課的教學目的,不是為了提高功能而提高功能,而是在藝術環境的氛圍中與層面上,對學生施以風格化,情感性的功能訓練。所以應該選擇功能性語言同風格化語言這兩者的上位類——藝術語言,用它來駕馭,以它來統一基訓課。
一、中國古典舞基訓藝術化的意義
中國古典舞基訓課在中國古典舞訓練體系中站著至關重要的位置,因為它是整體訓練體系中唯一一門每天必修的課程,學生要通過訓練解決自身的素質,規范舞蹈的體態,學習正確的方法,掌握高難的技巧,以達到扎實的專業基礎。基訓課的訓練目的不僅僅是訓練和培養學生具有較全面,扎實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巧,還應該包括與此相聯系的中國古典舞的民族風格、韻律,音樂感和藝術表現力。也就是說基訓課的訓練特點和最終任務是培養既有中國古典舞神韻又有中國古典舞技術技巧的具有全面能力的演員。作為藝術教育,任何技能的訓練都無法和風格的訓練割裂開來,形體是舞蹈的工具,素質是技能的基礎,技巧只是表演的一種高級手段,古典舞從靜態中的靜中有動,“形止勢延”,到動態中的動勢連接,動中有韻的舞種特性,訓練必須從審美的角度去尋找其內部規律,全面認識其風格及韻律的內涵,并把它們滲透到整個基本功訓練中去,這是中國古典舞訓練體系的要求,也是體現新世紀藝術教育的標準。所以應該選擇功能性語言同風格化語言這兩者的上位類——藝術語言,用它來駕馭。
1.為什么強調基訓藝術化
“化”是兩者之間化合的過程,是個絕對動態的過程,需要促成、促進、提出向藝術的方向促進的要求是因為在學習中國古典舞的這十年中觀察到了在基訓課中與藝術相對的另一面,這就是為什么要提出藝術化,具體體現在兩個問題上。
一個是對結合課中“度”的把握,這是如果對待借鑒的問題。有些課堂有明顯的芭蕾的訓練形式,只是將手位作了改變,無論從學生的氣質還是外形上看都很難讓人聯想到這是古典舞的基訓課堂,那么試想一下,這樣訓練出來的學生可能會有民族神韻么?在全球化的今天,現代舞對我們課堂的沖擊也很大。它的優點是有的,該吸收的精華也要吸收,比如說流暢度、幅度、表現很多哲理的東西。我們不能全盤的吸收,做拿來主義。那么這樣訓練出來的學生會有古典氣質么?所謂結合課是在繼承戲曲、武術的基礎上,按照舞蹈藝術自身的特性和規律,通過借鑒和吸收一切有利的因素加以發展。為創造具有鮮明民族性、舞蹈性、科學性的中國古典舞蹈訓練和表演體系的。樹立的是“以我為主”的指導思想,在借鑒發展上做到“心中有數”,是我化你,不是你化我。我覺得一名教員心中應該有一天天平秤,在實踐中遇到“古和今”,“中和洋”等問題時要非常敏感地去覺察,頭腦清醒地吸收和借鑒,如果強化自身的主題地位,而非是生吞活剝。可以說如何對待借鑒的問題,實質上還是一個檢驗我們是否把握了舞蹈本體特征和是否具有藝術責任感的問題。
另一個問題是對技巧的盲目崇拜。即只注重技術性而沒有藝術性。舞蹈技巧廣義上是指專業性很強,難度很大,觀賞性和效果性都較強的人體動作。舞蹈技巧應該說是即是手段也是目的,因為在塑造任務、表達強烈情感和渲染舞臺氣氛時,技巧是絕不可少的手段。技巧的這一切好處又導致舞蹈教育中出現拔苗助長、急功近利的做法。“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注重對身體技能的掠奪式開發和對文化知識的教條式灌輸,卻忽略了人文精神中的傳遞與滲透。”真正的技巧應該是具有華彩的、有難度的、有表現力的,民族的神韻是要貫穿到整個呼吸,延伸到手尖、腳趾尖、而非僅僅把“身韻”當成一種點綴和裝飾。這種“技術至上”勢必會導致基調雜技化,要清楚舞蹈與雜技、武術、體操等門類的區別在于舞蹈是表情的藝術。到何時也不能混淆舞蹈本體的功能性與藝術性二者的關系。
2.為什么要在本科教學中突出基訓藝術化
中國古典舞基訓課是中國古典舞學科的一門基礎課。它的本科教學與中專教學的定位是十分明確的。需要經過科學、系統、規范而全面的訓練,才能達到培養的目標,為社會輸送合格的舞蹈表演人才。我認為在功能性訓練和風格性訓練當中更側重于前者,因為其訓練的任務首先是改變學生的自然條件,加強身體各方面素質的訓練,如軟開度的訓練、能力的訓練以及協調性、靈敏性的訓練等,其次是扎實地掌握所必需具備的技術技巧,與此同時當然還要進行中國古典舞特有的風格韻律的訓練。如果大學的基訓課任處于單純功能技巧性訓練的層面,那么勢必會與舞臺表演甚至民族傳統文化形成斷層。本科基訓課的教學目的,不是為了提高功能而提高功能,而是在藝術境界的氛圍中與層面上,對學生施以風格化,情感性的功能訓練。那么本科基訓課的教學更應該讓學生在藝術上得到升華,達到一種平臺上全面的提高。大學的基訓課應該從民族傳統文化的審美范式出發,將具有典雅性、代表性的民族動勢有機地融入到基訓課之中。調解功能化訓練與風格化訓練的矛盾,使二者融會貫通。
二、基訓藝術化在實際教學中的具體體現
如何藝術中國古典舞基訓課,我認為是讓這門課程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特質,那么何為民族風格,我認為是我國歷代藝術所尊奉的是“神韻”,它是中國古典舞的生命之源,因為在“神韻”之中,顯現出我們民族自然觀和社會觀的智慧之光,它是有著相當久遠的思想文化淵源。中國古典舞審美取向的形成,正式秉承了“神韻”之美才得以相生,講究“望形得神”把得其神韻視為最終目的,當今得中國古典舞應該處處再現著以神韻為上得美學要旨,結合動作風格上得舒揚、閃凝、蓄發、斷續等舞蹈手段,生動而深刻得反應醋中華民族文化底蘊得審美特征。
三、基訓藝術化對學生的益處
重視培養學生的藝術意識和藝術修養及藝術素質的全面性,這樣訓練出來的學生會是有民族神韻和傳統文化底蘊的藝術工作者,而不是只是會完成古典舞技術技巧的舞蹈匠人比如在實際的課堂當中我們經常會發現有些同學的腿能控制在一百八十度,能做多種復合技巧,可是讓人感覺不到不可抗拒的美,不像在舞蹈,而是像在競技。然而有些同學雖然控制能力和技術技巧的完成并沒有達到極限,可是卻讓人感到非常美、非常有魅力、能夠非常準確地表現了他應該表現的情感。我認為這就是技巧缺乏內在的神韻,或者所學生本人就缺乏某種不可缺少的藝術素質和氣質。技術不等于就是藝術,而真正的藝術必然包含著技術。
四、結論
北大校長蔡元培先生對大學定性為:“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就我們這樣過的藝術類的高等學府而言,什么是所謂的高等學?我認為是一種對藝術深度的探究。這也就是為什么強調本科教學中更應該重視對藝術的把握。強調基訓藝術化是為了讓大學生全面的感受古典舞,深入的體會它。使學生在其它課程中所接受的文化教育關聯上,基訓課在大學的教學的目的,已經不再是為了提高功能而提高功能,而是要在藝術境界的氛圍終于層面上,對學生施以風格化,情感性的功能訓練。據此,我們沖民族傳統文化的審美范式出發。將其中具有典雅性,代表性的民族動勢有機融入基訓教學的過程之中,,使學生以藝術感覺引領技術技巧,依人物情感運用力度、速度及幅度。
作者簡介:
曾繁杰(1983--)女,漢族,遼寧民族藝術學校舞蹈系系主任,本科,國家三級編導,講師;研究方向:舞蹈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