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帥
獨立董事制度自被引進我國企業中來,社會各界對獨立董事制度的討論就沒有停息過,社會各界都存在不一樣的看法,很難下一個確定結論。獨立董事制度在實際執行中也先讓中國證監會首先打造一個人才庫,經過合理專業的培訓指導與考察,再將這些人才分配到各個上市公司,來防止獨立董事和上市公司走入困境,發揮獨立董事會的作用同時還能保證董事會的獨立性。本文主要論述了獨立董事會的發展歷程以及世界范圍內對獨立董事會的看法。
獨立董事會 上市公司 治理
獨立董事會制度首先起源于西方,并且西方國家的看法也褒貶不一。有人認為獨立董事制度是一項能夠幫助企業提升實力的制度,也有的人認為獨立董事制度根本就沒有可能實現獨立,包含很多現實因素。上市公司在進行管理決策時,會不可避免地產生錯誤和漏洞,這時候就是獨立董事會起到作用的時候,獨立董事會是由各行各業的人才組成的,會有很多專業的意見,所以筆者認為董事獨立制度可以引進到企業中。
獨立董事制度的發展歷程
股份公司的所有權和管理權分離之后產生了兩個新的概念,即“委托人”與“代理人”。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美國的兩位學者對這兩個概念進行了經濟上的分析,從而有了名叫“代理人行為”的新經濟概念,這也就推動了公司治理結構問題漸漸變為世界范圍內的討論話題,也引起了多個國家的關注。
但是,在以前的“委托…代理”的關系中有一種非效率現象。第一,委托人與代理人追求的目標和利益不同。企業股東更加看重投資回報率,但是企業經理卻著重最大發揮個人效力。第二,委托人和代理人存在信息交流障礙,如果代理人沒有努力工作,投機取巧,委托人不能進行及時監管。第蘭:,代理結果也不能完全確定。企業是否能夠獲得更多的利潤不僅在于企業家的個人,還有很多外部因素例如市場環境,國家政策以及企業自身的實力競爭力程度。當企業收益虧損或者不理想時,股東不能從中看出導致收益虧損的原因中企業家個人占多大比例,也就會出現上文提到的“非效率現象”。而道德風險與逆向選擇又指什么呢?道德風險具體是指代理人利用自己的優勢即掌握的信息,利用降低自身的要素等手段來完成自我利益最大化的目標,但是會影響到道德因素。在兩權分離的過程中,具體會有代理人降低能力和資源投入,中飽私囊,克扣回扣等表現。逆向思維這一概念是指委托人沒有辦法看出暗藏的代理人提出的條件,代理人的品行越是惡劣則成為現實代理人的機會越大,所以長期以來導致了優著被驅逐的局面。那怎樣改變上述現象減少這種非效率現象的發生幾率,相關學者與專家都一致指出首先要加強對代理人的監督,其次是提高對代理人的激勵。獨立董事制度的建立目的也在于加強對企業管理階級人員的監督力度。
獨立董事制度最先在美國出現,同樣也是英法美三國公司管理的關鍵內容之一。獨立董事是獨立外部董事或獨立非執行董事的簡要稱呼。相關專家又把外部董事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具體化,又分為“關聯外部董事”和“獨立外部董事”。關聯外部董事是指一部分雖然不屬于企業的員工但是由于某種原因和企業有聯系的董事,例如律師及銀行等;后者是指不包含董事在內的和企業也不存在任何聯系的事物,例如學者。兩者的最大不同在于是不是和企業存在真正的利益關系。所以,現階段有關專家和學者給獨立董事的定義會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在公司擔任董事職位”,其二“和企業沒有任何經濟利益聯系”。
獨立董事的產生還可追溯與英美企業的治理結構。綜合所述,世界范圍內的企業管理結構可以大概分為兩類,其一是單層模式,主要以英國美國為代表,其次是雙層模式,以德國為主要代表。也有學者把單層模式稱為市場導向型,雙層模式稱為銀行導向型。單層模式與雙層模式的主要區別在于前者在公司機關的設置上不存在單獨的監事會,執行與監督是一體。
西方國家對獨立董事的看法
美國的《商業周刊》中曾經提出,一個不傾向于任何一方的董事會在遇到問題時會比那些唯命是從的家伙們更快的解決。這也就指出了獨立董事與內部董事相比較,獨立董事的客觀位置,可以在公正的立場上可以給管理層提意見或者質疑批評,加大監督力度。在對高層的管理人員進行績效評價時也會根據客觀事實依據來,根據實際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狀況進行評價,盡可能去維護投資者的權益。
有很多對獨立董事會持反對態度,這些人認為獨立是沒有任何存在的可能的,獨立的標準并不統一,站在不同角度不同立場對獨立的理解也不相同,就算統一了標準,實際操作起來也異常困難。最關鍵的是,獨立董事會就算不計薪酬,但是也會在乎自身的聲譽或者權利,真正的獨立是不存在的。并且獨立董事會想在企業中發揮自身的能力,參加董事會是必須的,而且也要和管理層保持密切接觸,才可以了解公司的具體狀況、發展方向與現狀等,這樣的“獨立”又有什么意義呢?
除此之外,經過對231家企業的數據調查顯示,獨立董事的企業的年平均收入會比同一產業的其它企業要高,主要原因在于獨立董事的成員都是在某一個行業的人才,可以根據自身的專業和能力從各個方面為企業的決策提供重要意見,提高企業決策的科學性。尤其是當代信息大爆炸以及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企業每進行一次決策考慮的東西就會增加一部分,單純依靠企業內部人員進行決策,通常會被禁錮在某一種思維中或者考慮的不夠全面,使決策出現漏洞,從而危及企業。但是把一些專家聘請到本企業組成獨立董事會來參與到決策中,會帶來很到意想不到的驚喜與新奇想法。
我國獨立董事制度現狀
自1995年以來,我國很大一部分的上市公司以及少數公司開始招收獨立董事。在2001年8月26日,我國發布了有關董事制度的相關法律規定,在此項文件中指出每個上市公司都要聘請合適的人來做獨立董事,并且最少要有一名從事會計專業的人才。在02年規定董事會組成人員中要最少含有兩名獨立董事;在03年規定,董事會的組成人員中最少要含有三分之一的獨立董事。
根據實際狀況的調查,我國的獨立董事制度的現狀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年齡偏大,平均年齡已經超過五十
(2)幾乎所有的獨立董事都有正高的職稱,卻沒有充足的非技術專業人士。
(3)國有企業在東部所占比例較大,民營企業發展困難或者缺乏興趣
(4)制造業和信息技術行業聘請獨立董事的所占比重低于其他行業。
(5)幾乎一半的董事都很少辦公但是卻兼職數家企業。
現階段我國獨立董事制度存在的問題
(1)獨立董事能力較低。依據中國證監會提對獨立董事的標準,獨立董事至少要滿足以下幾點:第一,有做獨立董事的想法,隨時為提高上市公司效益而做好貢獻準備;其次對于《公司法》中對獨立董事的要求以及相關規定要滿足;最后對于上市公司運作和經營的相關知識能了解把握,在法律或者會計等相關專業工作時間達到五年以上,對獨立董事的義務和工作能認真完整地履行。
(2)權利責任不明確。獨立董事是有自己明確的義務與責任的,但是很多企業中的獨立董事對自己的權責知之甚少。并且在董事會決策中沒有起到什么重要作用。針對這一狀況,我國學者董安生指出,獨立董事制度在企業中的推行過程中會產生以下幾個問題:其一,一些現象和問題的產生在公司法等相關規定中沒有可對照的法律對策,例如可不可以對外公開獨立董事對董事會提出的建議,特別是不同意見。其次,是否要規定明確獨立董事的權利義務,如果對此項權責進行明確,就會減少應聘獨立董事的人數,因為實質上獨立董事是一個出力不討好的職位。
總結
既然選擇擔董事,就要認真履行完成自己的任務責任,應該為工作投入對應的精神勞動或者體力勞動,并且要獲得對應酬勞。企業如果不對獨立董事負責報酬或者報酬不合理,也就自然不會有人費盡心力去工作,導致此項制度停在表面,只有名聲,沒有實質。但是相反的,如果企業付了相應的報酬又會給人留下“吃人嘴短,拿人手軟”的話柄。那應該怎樣脫離這個處境呢?
本人的意見為可讓中國證監會專門認定幾所大學來培養和培訓有關獨立董事的考核等:并且在一方面一定要遵循政府的領導,不能和政府討價還價。此外,獨立董事的薪酬要公開、合理、透明。
[1]趙增耀.董事會的構成與其職能發揮[J].管理世界.2015(03):11-15.
[2]王新馳.論獨立董事制對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作用的有限性[J].當代財經.2014(03):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