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立夏節前夕,商南地區階級矛盾突出、兵匪騷擾嚴重,廣大人民被逼上了絕路。商南地區黨組織十分重視發展黨員和農運工作,積極組織農民協會,培養農運骨干,同時選派優秀黨員干部進入黃埔軍校和農運講習所學習,至1929年,商南黨組織已擁有黨員373人、秘密武裝100多人。“八七”會議精神的迅速準確貫徹,為立夏節起義做了思想的動員。
關鍵詞:立夏節起義;歷史背景;述略
1927年,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反革命政變以后,為貫徹黨的“八七”會議精神,中國共產黨人在全國多地舉行武裝起義。1929年5月6日(農歷立夏),在金寨南溪、斑竹園等地(時屬河南省商城縣)爆發了“商南立夏節起義”。
一、立夏節起義的歷史背景
1.社會矛盾的激化凸顯
立夏節起義爆發前,商南地區社會矛盾激化,人民群眾對反動統治階級的剝削和壓迫,無不痛心疾首,曾自發地進行過無數的斗爭。最為代表性的有燕子河地區反天主教的斗爭,白塔畈等地農民的抗租斗爭等。人民群眾反剝削反壓迫的斗爭,由于沒有先進的階級領導和先進思想的指導,加之階級利益的局限性,這些斗爭最后都以失敗而告終。但是,每次起義都給反動統治階級以沉重的打擊。
2.黨團組織的廣泛建立
十月革命后,在南京、武漢等地工作和求學的進步知識分子,“學得了新的東西”,初步明白了中華民族積弱積貧的根源。他們寒暑假回鄉,或學成歸來,帶回了許多馬克思主義理論書籍和進步刊物,使封閉的大別山區中的一些進步知識分子開拓了視野,看到了社會發展的光明前景,開始了新的探索。1920年10月,燕子河的燕溪小學成立了馬克思主義學習小組。1924年,金家寨組建了“豫皖青年學會”。同年秋,成立了中共筆架山農校黨支部。黨團組織的廣泛建立,為立夏節起義的爆發做了組織上的準備。
3.工農運動的迅速發展
國共合作推動了全國的工農運動的發展,1925年夏,商南黨組織即在金家寨、斑竹園、南溪等地組建農民協會,進行減租減息的斗爭。農民協會的迅速發展,組織領導的健全,有力地推動了農民協會的反剝削反壓迫斗爭。農民協會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各地組織了人數不等的農民自衛軍,僅商南地區就組織了3個團3個大隊,約3000人。商南地區黨組織為了培養軍事和農民運動骨干, 1926年底到1927年春派了周維炯、漆德瑋等一批共產黨員去武漢黃埔軍校和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軍事和農運知識,后來大多同志都成為了武裝起義和農民運動的骨干。
4.八七會議精神的貫徹
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先后叛變革命,這股逆流也影響到了商南地區革命運動的發展。反動政府與地主豪紳勾結一起,建立反動武裝,搜捕共產黨人和農民骨干,商南地區呈現出一片白色恐怖之中,農民運動轉入低潮。為了挽救革命,1927年8月7日,中國共產黨在漢口召開了“八七會議”。商南地區在武漢、安慶等地學習和工作的共產黨人李梯云、周維炯等人主動或者被動回到家鄉,廣泛宣傳貫徹黨的“八七”會議精神,進行革命活動。經過“八七”會議精神的傳達,絕大多數黨員都了解了“八七”會議精神和全國革命形勢,對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屠殺共產黨人極為憤恨,鞏固和發展了黨組織,恢復農民協會,積極準備武裝起義。
二、立夏節起義的歷史特點
“八七”會議后,一些地方的武裝起義獲得了成功。這些成功的起義背后有著很多共同點,如黨的堅強領導、頑強的武裝斗爭、扎實的群眾工作等等。相對其他成功的起義而言,商南起義不僅具有這些共性,還有自身獨特的一些特點。
1.求是思想的生動實踐
1927年11月,湖北黃安、麻城兩縣爆發著名的“黃麻起義”,武裝奪取黃安縣城。不久,在強敵反攻下,起義受挫。為吸取“黃麻起義”的經驗教訓,商南地區黨組織在武裝起義的準備過程中,實事求是地確定了“積極準備、待機而動”的起義指導思想,既堅持以積極的態度執行工農武裝起義的部署和方針,又堅持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對安徽省臨委、河南省委一度發生的“右”傾盲動主義錯誤進行了有效抵制。這一指導思想,得到了中央巡視組負責人任弼時和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恩來的肯定。無疑,這為中國革命樹立了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的典范。
1927年10月,安徽省臨委不顧皖西處于白色恐怖之下的嚴重局勢,要六安特別區委立即組織農民暴動。六安特別區委在聽取了武裝準備情況報告之后,認真分析當時所處的形勢,認為立即組織暴動的條件暫不成熟。六安特別區委這種實事求是的態度,卻遭到了安徽省臨委的批評指責,一些同志還受到處分。1927年12月下旬,河南省委擴大會議提出創造豫南武裝割據局面的任務,強調“起義應迅速地發展……,造成一個幾縣或幾十個縣的工農革命勢力的割據。”隨后采取限令的方式,要求各地急速準備。1928年3月,商城縣委迫于壓力,倉促發動了大荒坡起義,結果起義失敗,90%的起義骨干犧牲。之后,河南省委重組商城縣委,再次要求發動商南暴動。面對白色恐怖和不成熟的條件,商南黨組織再次“抗命”,一批主要領導因此受到嚴厲的組織處分。這種求實精神,為商南立夏節起義“一舉成功、全面獲勝”奠定了堅實地思想基礎和組織保證。
2.燎原星火的繼往開來
商南起義實現了承接“黃麻起義”星火,燎原到大別山腹地的偉大壯舉。商南起義的主要領導徐子清、徐其虛、肖方等人,都是黃麻起義后,受黨組織委派參加商南地方黨組織并領導了商南起義。起義成功后,在原發地組建了紅11軍32師,并創建了豫東南革命根據地。同時,紅32師積極策應“六霍起義”,協助創立紅33師及創建皖西根據地。此后,紅32師再與紅31師、33師舉行聯合軍事行動,把豫東南、皖西、鄂東三塊根據地連成一片,建立了僅次于中央根據地的鄂豫皖根據地。1932年10月,紅軍主力撤離金寨時,仍留下一部分紅軍始終戰斗在這里,直到中國革命勝利,“大別山上紅旗始終不到”。
1932年12月,從金寨撤出的紅軍部隊到達通江、南江等地區,創建了川陜蘇區,這是一個比鄂豫皖蘇區還要大的蘇區。毛澤東主席曾給予高度評價,川陜蘇區是“揚子江南北兩岸和中國南北兩部間蘇維埃革命發展的橋梁”。川陜蘇區是鄂豫皖蘇區的延伸和新發展,它既支撐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存在,又為新中國的誕生作了初始奠基。
3.全國少有的“建縣設置”發端
1932年10月,第四次反圍剿“失利”,紅四方面軍撤離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國民黨軍衛立煌部進占金家寨,為加強對鄂豫皖三省交界區域的治安和管理,國民黨政府劃安徽六安、霍山、霍邱,河南商城、固始和湖北麻城部分區域,以山勢和河流走向劃定一個區域設縣,定名為“立煌縣”。1947年“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解放“立煌縣”,9月上旬建立民主政府,將“立煌縣”更名為“金寨縣”。
金寨縣因中國革命而誕生,是中國革命的產物。沒有中國革命,就沒有金寨縣;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金寨縣。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因革命而誕生的縣全國少有,金寨可謂“根正苗紅”。
4.痛心疾首的“左傾主義”危害
1931年9月,張國燾等人在麻埠從紅4軍開始了錯誤的“肅反”運動,給紅軍和蘇區帶來了嚴重危害。“肅反”憑主觀臆斷、嚴刑逼供,制造了大量的冤假錯案,使大批紅軍將士、地方黨政軍干部、紅軍家屬和革命群眾被錯殺或受株連迫害致死。金寨縣是鄂豫皖“肅反”運動的初始地和重災區,“左傾”危害時間長、危害大。
“肅反”運動擴大化,這給紅軍和蘇區造成無法估量的損失。據不完全統計,金寨籍被錯殺的地師級干部23人、縣團級干部98人、其他干部戰士1300多人,受牽連被殺的群眾無法統計。這是造成金寨地區早期中共黨組織和紅軍的創建者及領導人,建國后再黨政軍等各部門少有任職的主要原因。雖然這些冤假錯案后來大多已平反昭雪,但“肅反”運動對紅軍和革命事業、革命者及金寨地區帶來的嚴重危害和巨大損失難以估計,不可彌補。
總之,商南起義成功爆發,不僅使豫東南工農武裝割據斗爭邁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也推動了皖西地區革命運動的蓬勃發展。商南立夏節起義所具有的歷史背景和所展現出來的獨特歷史特點,具有強烈的時代烙印。我們去仔細研究和深入思考這段歷史,對于更好的發掘歷史價值、傳承好紅色基因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金寨縣革命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張南等著.《簡明安徽通史》.解放軍出版社,1994年版
[3]中共六安地委黨史工委編.《皖西革命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作者簡介:
鄧正霖(1980--),安徽金寨人,碩士研究生,安徽金寨干部學院高級講師。主要從事黨史黨建、邊疆史地研究;
高妍妍(1981--),河南南陽人,碩士研究生,吐魯番市委黨校講師。主要從事黨史黨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