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亞勇


改革開放30年以來,盡管我國經濟、政治和文化取得7舉世矚目的成就,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但老齡化現象日益嚴重,這導致養老負擔不斷加重,養老金入不敷出,國家財政不堪重負。基于此,各個國家都在試圖嘗試一種全新的養老保障模式,即構建多支柱養老保障。雨企業年金作為多支柱中的第二支柱,對解決各個國家的養老問題,提高老年人退休后生活水平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對企業年金裁度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本文試圖以中小型企業為著眼點來探討企業年金發展的困境與出路,研究當前國內中小型企業年金發展的現狀以及現行《企業年金試行辦法》來剖析中小型企業年金制度的發展困境,并從企業和政府兩個維度來提出可行性的措施。
企業年金 第二支柱 稅收優惠
中國企業年金發展的現狀分析
(1)企業年金基金增速快,發展水平較低
根據2015年度全國企業年金基本業務數據摘要,截止到2015年年底,我國參加企業年金的企業有75500個,參加企業年金的職工數為2316萬人,企業年金積累基金達到9526億元。這雖然增速較快,但相比西方發達國家仍顯劣勢,很難發揮企業年金作為養老保障第二支柱作用。
(2)企業年金覆蓋范圍狹窄
一方面從企業參保率而言,盡管從2011年的0.36%增加到2015的0.59%,但企業參保率還未達到1%,可以看出我國絕大多數企業還沒有參加企業年金計劃,而且參加企業年金計劃的企業中90%都是大型國有企業,而大多數中小型企業卻占不到10%的比重;另一方面城鎮就業人口參保率和基本養老保險職工參保率都有所增加,但前者的參保率相比于后者參保率明顯比較低,這說明退休后的主要生活來源還是基本養老保險。兩點同時說明我國企業年金覆蓋范圍較為狹窄。
(3)企業年金投資收益率低
由表1-2可以看出,自2010年以來,我國企業年金投資收益率極不穩定,尤其在2011年我國收益率出現負增長情況,雖然2014年收益率出現較大的增長,比上一期增長了5.63個百分點,但從總體上來說企業年金投資收益率偏低。
中小企業年金發展問題分析
(1)中小型企業社會責任的缺失
企業的唯一目標是追求利潤的最大化,但是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外良好的社會環境,簡言之,企業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緊密聯系,缺一不可。這就在客觀上要求企業承擔起社會責任,但實際上是中小型企業的社會責任缺失非常嚴重。在計劃經濟時代,企業對員工的福利是大包大攬,但近些年來企業把為員工提供的工資和福利看作一種負擔。很多中小型企業為了追求短期的利潤最大化,不斷地提高勞動強度,壓低勞動者的工資,更是忽視企業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勞動者用自己的努力來促進企業發展,為企業創造的巨大利潤,良性運行的社會環境更是外企業的發展提供很好的外部環境,所以勞動者的基本權益理應得到保護,企業理應承擔起社會責任,而中小型企業在這些方面是缺位的。建立企業年金,企業會額外繳納一部分資金,這會增加企業的成本,侵蝕中小型企業的利潤,這些都是中小型企業所不看到的。所以說中小型企業社會責任的缺失是中小型企業年金沒有得到更好發展的基礎。
(2)中小型企業員工流動率高
中小型企業相較于大型企業有著天然劣勢,首先,由于中小型企業大多處于成長期而更需要股東大量資本注入,而且尚未實現利潤或者利潤微薄,所以公司無力給予員工豐厚的工資和福利計劃;其次,中小型企業在聲譽,品牌,創新力等核心競爭力方面沒有形成自己優勢,給予員工的發展空間有限,致使中小型企業員工大量流失。最后,有些員工在職業生涯初期由于自身能力方面欠缺,被迫進入中小型企業,隨著閱歷不斷豐富,能力不斷增強,跳槽也是勢在必行。這造成中小型企業員工流動率高,給企業年金的管理帶來困難。
(3)稅收優惠政策激勵作用乏力
各個國家實施稅惠政策后的現實遠沒有理論想象的那樣完美,我國雖實施了稅收優惠政策,但稅收優惠政策遠遠未達到理想中的效果。就企業年金稅收優惠政策而言,在2009年之前頒布《國稅通知》之前,我國在企業年金稅收優惠政策方面一直沒有一個明確的規范文件。然而地方又有建立企業年金的愿望,于是各地方就自行醞釀和出臺相關政策,但各地區的稅收優惠政策層次不齊,各自為政,而企業也應國家沒有統一明確的稅收優惠政策而缺少建立企業年金的積極性,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中小型企業年金的發展。為此2009年12月出臺了《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該項政策的出臺雖然有了明確統一的稅收惠政策,但是其規定個人繳費部分和企業繳費部分當期要納稅,使得個人和企業對稅收優惠體會不明顯,減少個人參與年金的動力,因此顯得稅收優惠政策的激勵作用乏力。2014年1月1日開始執行的遞延稅收優惠政策,即企業年金在繳費和投資環節不征稅,而在企業年金的領取環節征稅,這顯然是稅收優惠的EET模式,同時也是各個國家最受青睞的稅收優惠政策。但是自遞延納稅政策實施以來,新政出臺前尚未向員工提供企業年金的企業當中僅有3%開始實施企業年金,但大部分企業仍處于觀望的態度,這也影響了中小型企業年金的發展。
(4)企業年金監管缺位
制度的良好運行離不開內外部有效的監管,企業年金的管理模式具體來說指的是雇主和雇員作為委托人首先應當確定一個年金的受托人,形成信托關系。然后受托人委托具有資格投資管理人、基金托管人、賬戶管理人各司其職,共同維護企業年金的安全。但是信托管理的特點是管理鏈條較長,除了比較高額的管理費外,還會影響企業年會的運行安全系數。首先,企業年金復雜的信托委托關系,在管理的過程中很容易產生委托代理問題,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很容易誘導市場失靈,最終使企業年金的安全運行出現安全隱患。為了有效的對防止信息不對稱引起的市場失靈,就必須以一種高效的監管模式對企業年金進行監督。當然監管模式的選擇也會影響企業年金監管效率的高低,世界上各個國家監管模式歸結起來有以下幾種,第一種是“一體化”的監管模式,即由一個機構負責監管整個金融部門;第二種是“部分一體化”模式,即是由一個機構它既不負責整個金融部門也不負責單一的養老金部門;第三種是“專業化”監管模式,即由一個或多個監管機構專門從事養老基金的監管。然而我國企業年金的監管協調機制不完善,企業年金市場錯綜復雜,監管主體又呈現多樣性的特征:包括保監會、銀監會財政、稅務、社會保障以及專業監管部門,我國目前又沒有真正建立企業年金協調監管的機制,各部門難免會強調自身的利益,導致監管機制的不協調,這也影響了中小型企業年金發展。
中小型企業年金發展問題的解決策略
(1)增強企業的社會責任
上一章已論述過企業社會責任缺失嚴重,這些企業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把為員工提供的福利看作是一種負擔,在這種價值觀的指引下必然會導致企業年金發展緩慢,甚至停滯不前。為了解決中下企業年金發展的困境,必然要增強企業的社會責任,因此要借助有效的內外部監督手段,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首先,中小型企業內部應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在建立企業年金制度后應加強對職工個人賬戶的管理,應定期讓職工了解個人賬戶的金額,投資收益等相關情況。其次,各級勞動保障部門和行業協會應積極引導中小型企業發展企業年金,督促其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定期通報各企業年金相關信息,并組織高水平的的專業人員深入現場,開展定期非定期的檢查工作,并提供改進建議,以促進企業年金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
(2)提高中小型企業的盈利能力
建立企業年金對于個人來說可以提高退休生的生活水平,對企業來說可以吸引、激勵和留住本企業優秀員工,對整個社會來說可以融通社會資金,活躍金融市場,促進整個社會經濟的進步。但是建立企業年金需要成本,而中小型企業盈利能力低成為建立企業年金制度的絆腳石,所以提高中小型企業盈利能力是促進企業年金發展的關鍵秘鑰。中小型企業作為市場經濟中重要的微觀主體,對促進我國經濟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中小型企業缺乏科技創新能力,處于生產鏈的最低端,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只能通過降低價格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謀求出路,這勢必會導致企業利潤減少,盈利能力低。所以,中小型企業首先要改進企業的管理模式,引進外國先進的技術經驗和管理模式,改善公司的治理結構;其次要加速產業轉型,加強科技創新,積極爭取產業鏈的最高端,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最后要加大投入對員工進行培訓,提高員工的專業能力,提高勞動生產率,避免企業在價格競爭中處于劣勢。只有企業提高了競爭能力,才能獲得更高的利潤,延長企業的生命周期。此外,國家應通過相應的優惠政策來扶持中小型企業的發展,更活躍我國的市場經濟,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企業獲得了較高的利潤,一方面為建立企業年金計劃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企業的員工流動率,進而促進中小型企業年金的發展。
(3)加強工會組織建設,建立和完善集體協商制度
企業年金是雇主和雇員集體協商的結果,若沒有比較完整的工會組織和集體協商制度,企業年金的建立就可能是空中樓閣。因此在中小型企業內部應建立并完善企業與職工的協商機制以及與工會組織的談判機制,在協商談判過程中維護職工的地位和利益。尤其在建立企業年金方案時,工會應充分聽取職工的意見,并通過職工代表大會等民主管理形式作出決策。
(4)逐步完善企業年金稅收優惠政策
稅收優惠政策是企業年金發展的重要引擎,能夠提高企業和職工建立企業年金的積極性,也是各個國家激勵企業年金發展重要制度性的舉措。但是我國企業年金發展晚,發展水平低,企業年金的稅收優惠政策的激勵作用相應的也比較乏力。因此國家應扶持企業年金的發展。針對企業年金從籌資、投資到支付三個環節,明確企業和職工各自在三個環節上的權利和義務,給予一定優惠,激勵企業和職工建立企業年金,促進企業年金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