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薇


本文回顧7美國與國際財務報告目標的研究與進展,分析了FASB、IASB及其聯合發布的概念框架中關于財務報告目標的定位,探討了財務報告目標的受托責任觀與決策有用觀的關系。以國際理論研究發展為基礎并結合我國國情,分析我國財務報告目標的定位,最終提出我國未來財務報告目標的啟示。
財務報告目標 受托責任觀 決策有用觀 財務報告概念框架
財務報告目標的歷史沿革
1930年-1965年,社會化生產規模得到空前擴大,公司制風行一時,股份制公司開始出現并迅速發展,董事由股東選出,代表股東擁有決策權,所有權和經營權出現分離,委托代理關系形成,公司制和現代產權理論成就了受托責任觀,受托責任無處不在并顯得尤為重要。此條件下,股東不能直接經營其財產,管理者受托經營公司財產,其負有的受托責任是股東了解公司經營和財產增值情況的依據,股東通過查閱公司的財務報告,以獲取管理者的受托責任履行隋況,進而評價其經營業績、決定其工資報酬及聘期。因此,此時財務報告的目標是使管理者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變得信而有證,強調財務會計信息的可靠性。
1970年以后,資本市場出現高度繁榮的局面,股權由集中趨向分散,股東與管理者間接交流、溝通,資本市場的介入導致受托責任觀的“監督”作用得以淡化,決策有用觀隨之產生和發展。1973年,Trueblood Report認為“提供據以進行經濟決策的信息”是財務報告的基本目標。FASB在1978年發布了第1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采納了決策有用觀。此時,財務報告目標是企業利害關系人投資決策需要的滿足,財務會計信息的相關性顯得尤為重要。
通用目的財務報告目標
通用財務報告起源如表1。
財務報告的通用目標與舊概念框架相比,進行了部分變化與創新,FASB第8號概念公告是這樣表述通用財務報告目標定義的:“提供關于投資、信貸和類似的資源分配決策的信息,這些決策有助于當前和潛在的投資者和債權人以及其他信息使用者”。概念框架與1989年IASC的框架中關于財務報告目標的表述相比發生了很多變化,從財務會計自身出發進一步突出了“決策有用性”。其優缺點如表2。
我國學者任世馳( 2011)認為形式目標與實質目標存在背離,以經濟學概念澆灌理論而不應教條和主觀。鄭瑩( 2011)認為從投入與產出的對比分析來看,通用財務報告提供的信息如何最大程度滿足大部分使用者對信息的需求。
2 我國未來財務報告目標的啟示
受托責任觀與決策有用觀是兩個相互聯系相互交匯的無根本性沖突但側重點不同的目標。我國資本市場處于弱勢,國有股一股獨大。財務報告目標需要符合國家宏觀調控的要求,社會公眾對財務報告也同樣有著強烈監督愿望,所以我國不能忽略“受托責任”。
第一,財務報告的范圍有待進一步擴大。我國的財務報告仍然只是狹義的財務報告,財務報告僅僅局限于會計報表、附注以及其他信息資料。第二,將中小企業財務報告的提供者應注重資產負債表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主要原因是中小企業財務報告的使用范圍有限,主要是為了滿足債權人了解企業財務狀況的需要以及籌集資金的需要。第三,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的提供者應注重利潤表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因為其受到的關注比較多,在財務報告的格式、內容等方面有更多的限制,主要目的是滿足外部使用者進行投資和決策。第四,既要堅持“受托責任觀”,也不放棄“決策有用觀”,二者兼顧并行。“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均與我國實際不完全符合。首先,財務報告的主要使用者由于關注點不同,對會計信息的需求也就不同,因此對資金時間價值不確定性也是不同的。比如投資者需要的是股權資本,債權人需要的是債權資本;社會公眾通常更加感興趣與自身有關的信息;職能部門則對可靠性等財務會計報告指標更加感興趣,他們希望得到的是可以準確地反映公司的經營責任完成隋況的會計信息。FASB認為大部分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是相一致的,如果信息滿足了投資者、債權人的需求,那也必然可滿足政府和其他相關部門的需求,所以“決策有用”涵蓋“受托責任”。其實不然,新會計準則對信息質量的第一要求是可靠性,可靠性是相關性的前提。其次,信息的發布也需要考慮職業投資人對信息的需求,比如:基金經理人、證券經理人等社會公眾機構或個人。因此,我國財務會計報告目標仍需兼顧“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在我國現階段,這兩個目標都是不可或缺的。
[1]喻靈,冷冰.積極行動穩步推進企業會計準則持續全而趨同(J).會計研究,2010(9).
[2]馮淑萍.學習貫徹十六大精神全而推進我國會計事業(J).會計研究,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