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峰
由于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以及我國近一段時間來經濟的飛速發展,所以對外貿易活動十分的頻繁。自21世紀初加入了國際貿易組織以后,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一直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在貨運貿易中,有一些自然災害或者是人為因素可能會導致貨物運輸中出現各種問題,隨之產生了國際貨務貿,易中的風險問題,但是由于例如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每個國家對于這種風險的處理又存在著很多的不同。所以,在處理這種問題上會不可避免的產生矛盾。為了防上這種情況的發生,在1999年,我國制定了關于風險轉移的方法,在這些規定中明確的說明了如果貨物產生了風險,需要遵循哪些原則與規定,對于一些特殊情況下的風險轉移,同樣也做了相對豐富的條例說明。本文主要通過各國的風險轉移法進行比較,從而比對出其中的相同點以及不同點,來不斷完善我國的貨物風險轉移相關的法律規定。
國際 貨物 風險轉移
國際貿易現在的發展越來越快,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國外貨物的交付,大部分都要經過較為復雜的流程。尤其是國際貿易,涉及到的方面有很多,例如海運空運等。在這些流程中,不可避免的會產生一些對貨物的損害或者遭遇一些自然災害例如水災,火災等。所以貨物產生的損失到底應該由買方或者是賣方所承擔是都關心的利益問題,同樣也是貨物買賣合同中的關鍵部分。風險轉移也是一個相當容易產生糾紛的行業。在國際貿易進行過程當中,如果買方與賣方都沒有對這種風險作出相應的約定,那么貨物如果發生了損壞,這種問題往往會成為兩方爭論的焦點。所以在國際貨物買賣的過程中,風險轉移問題也是每個國家立法中非常重視的一方面。
風險以及風險轉移的相關概念
(1)風險的界定
風險的含義十分復雜,各個國家以及各個地區的相關立法中大多數都沒有對其進行具體的概括。例如在德國的民法典當中,主要是指物的意外滅失或意外損壞的風險。在日本對其分析是不應歸責于債務人的事由而滅失或損毀等。從上述的這些表述可以看出,對風險的定義可謂是各不相同。
而在我國,風險主要分為廣義與狹義,在廣義上主要是指一系列非正常的損壞,既可以將責任歸于一方或者雙方當事人,同時也可以不歸于雙方當事人。在狹義上是指,不能把責任歸咎于合同雙方當事人而產生的非正常的損壞。我國的專家對于風險所述的概念各不相同,有學者認為風險是指貨物可能遭受的任何意外損失,例如盜竊火災等。有的人認為風險主要是指貨物在各種非正常情況下發生的變質短小的損失。
根據不同人對于風險的不同概念,筆者認為,國際貨物交易的過程中產生的風險是指因為不能把責任歸咎于買賣雙方當事人而產生的讓貨物遭受損壞的一種客觀事情。第一,風險是指在合同以外產生的事件,包含意外事件與損害兩種事實。產生風險的原因并不是由買賣雙方當事人而犯下的錯誤。換句話說,筆者認為風險是不能把責任歸咎于合同雙方當事人的外界力量導致的事件。第三,導致風險發生的因素是沒有辦法預料到的,同時也是不能克服的。上述的這些是筆者對于風險所做的概念,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知道本文所論述的風險應該具有以下的特點:
風險應該發生在雙方當時已經定下合同之后。貨物買賣風險的轉移,也就是賣方根據合同向買方轉移貨物的這一過程中所發生的風險問題。因此風險發生的時間段很重要,如果風險發生在雙方訂立合同之前或者在訂立合同之中,那么風險很顯然是由賣方一方承擔,但是如果風險的時間段在合同已經履行完畢之后,那么顯然是由買方一方承擔。這兩種情況下,對于風險的處理是非常確定的,但是有很多的風險,恰恰的發生在這兩個時間段之外,因此風險的歸屬問題才值得爭議,因此本文才會探討關于風險轉移的問題。
所謂風險,風險的產生并不是由于買方或者賣方故意而為之,而是由于不可控的因素所造成的,例如水災,火災等。所以風險主要是指在客觀因素之后所發生的一種后果。如果沒有產生客觀原因或者客觀原因產生的是沒有造成貨物的損壞,這種情況下應該認為風險沒有發生。
(2)風險的來源
1.不可抗力
進行國際貿易的過程當中,有時候會發生一些不能抗拒的因素而導致合同的一方不能完成合同所規定的義務。這種情況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不可抗力。不可抗力是一種當事人不能夠控制的因素,同時也是在簽訂合同當中考慮因素之外的,和雙方當事人的主觀意識沒有很大聯系。不可抗力一般情況下會包含兩個方面,第一方面是自然原因,例如火災水災,風暴的。另一方面,主要是指社會原因,例如戰爭,騷亂。
不可抗因素所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同時與風險也不能畫等號,兩者所造成的后果是不一樣的。不可抗力主要涉及的方面是免責,但是風險產生與之不同。所產生的后果能不能夠依據法律免除責任,應當具備以下三個特征。
第一個特征為不可預見性,也就是指這一事件的發生在當初雙方當事人簽訂合同時,沒有將其考慮在內,也就是依照現在有的技術水平,將普通人的預見能力作為標準來判斷某種現象是否能夠被預見。
第二個特征為既不能避免同時不能克服。雙方在訂立合同時不能夠被預見,同時對于不可抗因素所產生的后果也沒有辦法解決。雖然當時已經盡最大程度采取解決措施,但是仍然不能預見事件的發生而產生的后果。由于不能夠避免,同時不能夠克服,也說明這一事件的發生以及損失都是必須的。
第三個特征表現為行為的客觀性,這一點是指不可抗力是由外在于人的行為的客觀性。因為不可抗力是不能夠預見并避免的一種特殊情況,所以因為這一因素所產生的貨物損壞風險發生時,不能夠把責任歸咎于合同雙方任何一方,因此不可抗力應該是造成風險的主要原因之一。
2.意外事件
顧名思義意外事件主要是指當事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產生的事故,比如碰撞,擱淺等。
意外事件的定性也應該符合以下的幾個特點,第一特征俄日意外事件同樣是不能夠預見的,同樣是以一般人的思考能力為標準。第二個特征為意外事件的發生,主要原因應該是在買賣雙方當事人以外的因素。雙方當事人都已經接到了本身的義務,或者已經使用了適當的解決措施但是同樣不能夠避免意外事件的產生。第三意外事件應當是偶然事件。
意外事件和不可抗力的主要分別應當是意外事件是雙方當事人已經合理的注意,但是仍然不能夠避免,而不可抗力是指雙方當事人雖然已經進行高度注意與警惕但仍然不能避免。
風險轉移的含義以及法律后果
(1)風險轉移的含義
風險轉移主要是指貨物風險什么時候能夠把賣方承擔轉移到買方承擔上。主要的問題在于時間。風險轉移直接關系到雙方當事人的利益以及義務,所以對于雙方當事人來說,具有很大的實踐意義。
(2)風險轉移的法律后果
風險轉移的法律后果主要分為兩個方面,即賣方承擔以及買方承擔的法律后果。
1.賣方承擔風險的法律后果
假如貨物的風險沒有轉移到買家一方,由此產生的損失就不能夠被免除。賣方應當按照標準向賣方履行交貨的義務,也就是說賣方應該交付貨物同時還要承擔違約金,這是現階段關于賣方承擔風險的相關規定。
按照這些觀點,其實是存在一定片面性的。也就是沒有把買賣雙方的風險轉移問題進行區別對待。筆者認為,所涉及的貨物不同,承擔風險的法律后果也應當隨之不同。
2.買方承擔風險的法律后果
如果風險已經轉移到買房,也就是指貨物即使遭受了損壞,買房仍然應該按照合同規定支付價款,同時買房也不能夠要求,賣方重新交付貨物。但是如果貨物的損壞是由于賣方的行為所造成的,那么就應該另當別論。
總結
貨物的風險以及轉移都應該在一個基礎之上,也就是賣方在風險轉移,應該把貨物進行特定化。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貨物的風險轉移更加偏重于保護賣房,主要是由于合同一旦被簽訂,無損失的風險就被轉嫁于買房,所以買方應該及時的收到貨物。不然買方很有可能因為貨物沒有在掌控之下而產生更大的損失。尤其是貨物還在賣方手中發生了一些損失,就很難分辨出是屬于風險,還是由于賣方的錯誤操作而產生的損失。同時又因為合同已經被定下,所涉及的貨物風險已經轉移到買房,賣方不需要承擔相應的任何補償與風險。因此關于風險轉移的一般原則,還需要更多相關知識的研究。
[1]常鳳梅;貨物風險轉移規則的立法例[J];遼寧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04)5:11-12.
[2]丘國中;;《公約》框架下根本性違約對風險轉移的影響[J];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4)9:14-16.
[3]吉利劍;;論賣方根本違約下的風險轉移問題——以《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70條為視角[J];經濟研究導刊;2012(17):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