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李芬 黃占成
無法把握消費需求,零售過程中的銷售效率的降低,服務內容和質量的創新度不足等問題制約著我國零售業的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應該從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提高銷售效率、改善商品供給結構、創新服務內容與提高服務質量等方面,推進我國零售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物流業 轉型升級 創新服務
引言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指從供給端、生產端入手,通過經濟結構中供給端的改革,使其更加適應當前新常態下需求結構改變的需要。其實質是要確立供給優先的增長方式與發展模式,優化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分配結構、流通結構、消費結構,用內需型經濟替代出口型經濟,其主要有四大重點領域,即化解過剩產能、降低企業成本、消化房地產庫存、防范金融風險。而零售業的商品、服務以及網點分布涉及千家萬戶,是其他任何一個行業所無法比擬的。不管是商業業態的選擇還是商業形態的塑造,實際上都是在營造生活的市場環境,直接關系到市場的繁榮、居民生活的質量、消費觀念的更新和消費方式的改變。沒有現代零售商業,就沒有現代化的生活,也就難以構建和諧社會。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零售業企業的影響
對于我國眾多零售企業而言,適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需要,是在新常態下適應市場發展的必要基礎。一方面,要實現實體市場與虛擬市場的融合。零售業在推進國民經濟增長,吸納社會勞動力,連接消費與生產,滿足居民生活需求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零售業要從自身改革入手,通過流程再造,將實體與虛擬兩個領域的力量融合起來,共同為市場目標服務。另一方面,要實現零售企業與上下游企業的合作。零售企業處于生產端與消費端的中間,對下掌握著市場需求信息,如果這些信息能夠及時傳遞給生產企業,有利于指導企業生產更適應市場需求的產品。從這個角度來說,零售企業扮演著去庫存催化劑的重要角色。
零售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縱觀國內外實踐,零售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所起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推動國民經濟增長
在拉動GDP增長的三駕馬車中,除消費需要直接通過零售業實現以外,投資額中約60%會逐步轉為消費額,直接或間接通過零售業實現。發達國家批發和零售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一般在12%-14%,美國為22%,日本為21%。我國“八五”期間批發和零售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平均為9%,“九五”期間為8.2%,2001年占到8.1%,比運輸業、建筑業高出2-3個百分點。
(2)吸納社會勞動力
零售業由于點多面廣、零星分散、渠道多、門檻低,因而具有廣泛吸納社會就業的基礎性作用隨著城市化的發展,零售業已成為安排下崗人員和農轉非人員就業的主要行業。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06年我國批發和零售業從業人數達4969九人,僅次于農業和制造業,屬全國第三位。
(3)連接消費與生產
零售業是生產與消費的中介,是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橋梁和扭帶,最終關系著所有部門和行業的運行。零售業既制約著生產的起點,又影響著生產的歸宿——價值的實現。零售業可以把億萬人民的分散需求,匯集成為巨大的消費需求,從而帶動大規模的現代化生產。因而,發展零售業有利于擴大消費,有利于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我國零售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作為供給側的我國零售業目前面臨著“消費結構升級、優質有效供給不足“等挑戰,這使得我國現代零售業轉型升級成為當前及今后的必然選擇。
(1)消費結構升級
當前我國需求市場消費結構升級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面:
1.中產階層崛起及消費行為的轉變
2017年我國人均 GDP 突破 7500 美元,經濟發展整體步入小康階段,大批富裕的中產階層興起并成為引領我國消費趨勢的主體,其消費特征表現為“消費結構升級,高端需求顯現,消費能力及意愿大幅提升”。
2.新興購物生力軍的崛起及消費行為轉變。
3.以80后、90后為主的移動購物消費生力軍快速崛起,其消費特征表現為購物移動互聯化、碎片化,便利化、高頻化,注重消費體驗(方便、快捷、情感體驗等)。
(2)優質有效供給不足
當前存在于我國鋼鐵、水泥等傳統產業中的“低端產能過剩、優質有效供給不足”等問題在我國零售供給側同樣存在,具體表為如下三個方面:
1.就傳統實體零售而言,因對規模擴張的注重及對以追求通道費等后臺利潤為盈利模式的依賴,傳統實體零售長久以來偏離了對商品、服務、環境等零售核心價值的堅守及建設,從而導致連鎖技術過剩和零售技術不足,體系內供應鏈建設、品類管理、服務創新等零售核心價值及內涵建設遭到長久疏忽。
2.就線上零售(電商)而言,由于我國對網絡零售監控的滯后及平臺電商對以收取扣點和廣告費為盈利模式的依賴,使得電商零售更多地關注商品銷量而忽視對商品質量及結構的內涵建設,陷入了價格競爭的困境,并使得價格機制失去了有效向上游廠商等源頭供給側傳遞準確需求信息的功能,網絡電商平臺成為假冒偽劣等低端無效產能的傾銷平臺。
3.過度追求低成本,忽視服務內容與質量提升。改革開放以來,低廉的人力資源、土地環境成本是推動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因素。零售企業的進入門檻更低,特別是從業人員的進入門檻比較低,在用工成本比較低的情況下,零售企業獲得了較大發展,但創新能力不強,服務內容相對匱乏,服務質量不高。
上述原因導致我國現代零售業無法精準把握消費者需求,商品結構難以滿足居民消費結構升級需要,造成了“消費抑制”與“需求溢出”局面同時出現,國人“全球爆買”的行為即為例證。而這也促使我國現代零售業亟需以供給側改革為契機,盡快實施以“去除低端無效供給,擴大零售優質有效供給,為中高端需求騰轉空間及資源”為目標的零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應對上述變化挑戰,并藉此實現自身轉型升級。
[1]馮志峰.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經濟問題,2016(2):12-17.
[2]紀念改革開放周年系列選題研究中心,王佳寧,盛朝迅. 重點領域改革節點研判:供給側與需求側[J].改革,2016(1):35-51.
[3]王元地,楊雪,胡園園,等.“供給側改革”解讀及其政策影響下的企業實踐[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8(3):4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