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孝琴
國外研究文獻綜述
在當前的國內外學術界中,對金融風險的識別是區域金融風險防范的研究邏輯起點。經濟學家把研究預警機制的理論為起發點,然后根據金融危機理論,形成了西方金融風險理論框架。本文將分別簡單歸納介紹一些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獻:
(1)關于金融風險的文獻綜述
海曼明斯基是金融風險“周期性”解釋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以長波理論為基礎,來解釋說明資本主義繁榮與衰退的關系。該理論認為,私人信用創建機構的內在特征,即商業銀行和其他貸款人為代表的特性,將迫使他們遭受周期性的金融危機,經濟體系的各個組成部分都會遭受到金融中介所面臨的困境,隨之會產生宏觀經濟危機。
以弗里得曼為代表的貨幣主義提出了以下理論,在不存在貨幣過度供給的大前提條件下,金融體系不穩定的可能性不大,或太嚴重的可能性幾乎很小。不可否認的是,小小的金融風險在一定的條件下很有可能會轉變為劇烈的金融危機災難,金融危機產生的基礎條件之一正是貨幣當局制定的宏觀經濟政策。
(2)關于金融風險防范的文獻綜述
歐文.費雪(hving Fisher)是金融風險識別研究的第一人。針對經濟大蕭條,歐文·費雪在《繁榮與蕭條》一書中,首次提出了“債務一通貨緊縮”理論來解釋大蕭條,認為大蕭條是由企業過度負債所導致的,1933年他發表了著名的論文《大蕭條的債務—通貨緊縮理論》,系統地闡述了過度負債和通貨緊縮的邏輯:關系。
早在1979年時,克魯格曼(Krugman)就已經提出了“貨幣危機”理論。克魯格曼認為,之所以出現了金融危機,不僅僅是一個國家固定匯率和經濟政策的矛盾簡單引起的,更重要的是積累了大量的國內金融風險。
(3)關于區域金融風險預警的文獻綜述
對金融風險預警最有代表性的模型包括有:參數法(FR法)、信號分析法(KLR法)、橫截面回歸法(STV法)。參數法(FR法),是 Frankel和Rose(1996)提出的,其實早在1996年前的10多年前Frankel和Rose就一直在關注1971-1992年全世界范圍的統計數據,最后Frankel和Rose利用概率單位模型成功地預測了金融危機爆發的幾率。
信號分析法(KLR法),Kaminsky、Lizond和Reinh(1998)等人首先定義了貨幣危機,通過經濟變量的選擇,接著使用統計檢驗方法,尋找出重要預警指標,但是這些指標是有顯著性聯系的。在此基礎之上選擇預警信號,發出預警信號需要前提,即某個指標值超出賦予的安全閡值后才可以。
橫截面回歸法(STV法),橫截面回歸法的產生原因在某種程度上說,正是因為兩個不可忽視的缺陷存在于KLR和FR模型。為了徹底的把這一不足彌補了,以便更科學的對金融危機進行檢測,由Sachs、Tomell和velasco(1996)最后發現了可以使用橫截面回歸法來解釋金融危機。美國Fordham University的DerrickReagle和Dominick Salvatore(2000)認為類似于東南亞金融危機,可以用6項指標進行預測。
國內研究文獻綜述
圍繞著區域金融風險的成因、類型、防范措施我國經濟學家和學術界進行了多方位討論。文章下面介紹的這些是一些最具有代表性的觀點:
(1)關于區域金融風險成因的文獻綜述
李嘉曉(2006)認為當前的這樣客觀社會經濟現象,即區域金融風險。作者認為形成區域金融風險的原因包括很多方面,其中不僅包括金融機構自身的原因還可能是金融業之外的原因導致的。
紀陽(2011)從不同層面探討了區域金融風險的成因,歸納成了以下幾點:在不平衡發展的實際條件下,雖然實行同一宏觀經濟政策,但不同發展水平的區域金融業所感受到經濟政策的效果不同;金融活動遇到地方政府的不當干預時,區域金融風險的程度會放大,在經濟轉化的過程中,財政權力被賦予給了當地政府,正是由于當地政府的行為在區域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金融風險形成的重要原因才包括了當地政府使用權力對經濟進行的不當干涉;在某種程度上,傳導和擴張區域金融風險也源于區域融資渠道的多樣化;不同區域間的經濟往來為區域性金融風險提供了渠道和途徑,有利于向其他區域擴散和傳播。簡單的說,區域內產生了金融風險,不僅包括有金融結構自身不夠完善的內部原因,也有當地政府、區域金融環境影響等外部原因。
(2)關于區域金融風險防范對策的文獻綜述
陳穎(2011)認為,要進行區域金融風險防范,首先要保持該地區的信用體系的平穩安全運轉。只有金融機構和居民、企業等各方面共同努力,一起構建起誠實、守信的信用關系,才能保證區域金融安全。只有每個信用主體都遵守信用的基本規則,依照法律法規進行金融活動,才能保證區域金融風險防范的進程順利進行,從而有效地避免內生性金融風險在該區域內產生的可能性。
劉錫良(2002)指出,要想科學精確的防范金融風險,應該采用以下七項措施:一是,針對銀行內部管理制度進行完善;二是,提高銀行的透明度;三是,限制公共部門的扭曲;四是,加強實施高效的存款保險金制度;五是,預防原則的有效實施;六是,審慎監管;七是,促進協調的金融監管。
裴志杰(2004)認為,區域金融風險一旦暴發,形成金融危機,將不僅直接影響到國家和區域存在的金融機構,有可能會進一步產生區域性的金融危機,在此情況下,會影響到經濟的正常發展和社會生活的穩定。要積極預防是必要的。
周才云(2006)曾經提出,有關區域金融穩定的一般理論一定要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這不僅僅是構建區域金融預警與評價指標的最關鍵的理論基礎。面對異常情況發出預警信號,能有時間有效措施來防范金融風險的產生,能盡快制定出相應的方案和政策來預防和控制風險,更重要的是盡最大努力將危機發生的概率和危害程度降到最低限度,以維持我國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
[1]劉錫良,曹廷貴.防范金融風險的七項對策[J].財經科學,1999?(1)?:61-63.
[2]裴志杰對我國區域金融的風險及防范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
[3]周才云.區域金融穩定預警指標體系與風險防范[J].商業研究,?2006?(4):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