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芹
隨著我國財政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和財政框架體系的逐步建立,強化財政支出績效管理、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已成為財政管理工作中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是完善預算管理制度,全面實施績效管理的重要保障,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指標
標準和評價方法
2011年,財政部制定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管理暫行辦法》中績效評價指標分為共性指標和個性指標。一是,共性指標是適用于所有評價對象的指標。主要包括預算編制和執行情況、財務管理狀況、資產配置、使用、處置及其收益管理情況以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等。二是,個性指標是針對預算部門或項目特點設定的,適用于不同預算部門或項目的業績評價指標。共性指標由財政部門統一制定,個性指標由財政部門會同預算部門制定。
績效評價標準是指衡量財政支出績效目標完成程度的尺度。績效評價標準具體包括:一是,計劃標準。是指以預先制定的目標、計劃、預算、定額等數據作為評價的標準。二是,行業標準。是指參照國家公布的行業指標數據制定的評價標準。三是,歷史標準。是指參照同類指標的歷史數據制定的評價標準。四是,其他經財政部門確認的標準。
目前績效評價方法主要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較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公眾評判法等。一是,成本效益分析法。是指將一定時期內的支出與效益進行對比分析,以評價績效目標實現程度。二是,比較法。是指通過對績效目標與實施效果、歷史與當期情況、不同部門和地區同類支出的比較,綜合分析績效目標實現程度。三是,因素分析法。是指通過綜合分析影響績效目標實現、實施效果的內外因素,評價績效目標實現程度。四是,最低成本法。是指對效益確定卻不易計量的多個同類對象的實施成本進行比較,評價績效目標實現程度。五是,公眾評判法。是指通過專家評估、公眾問卷及抽樣調查等對財政支出效果進行評判,評價績效目標實現程度。六是,其他評價方法。
當前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財政績效評價的主體缺乏公信力
《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管理暫行辦法》指出,各級財政部門和各預算部門(單位)是績效評價的主體。在實際工作中,主要由財政部門組織開展,預算單位自評、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抽查評價的方式進行。由于部門(單位)內部存在自己揭自己短的片面認識,評價指標體系尚不健全等因素,致使各預算部門(單位)對績效評價的主動性不高,難以形成財政部門和預算部門(單位)之間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同時,財政部門和各預算部門(單位)既是資金的分配者、使用者、管理者,又是績效評價的主體,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缺乏公信力。
(2)財政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還不完善
2013年,財政部印發了《預算績效評價共性指標體系框架》,制定了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指標框架參考樣式,包含投人、過程和效果3項一級指標,項目立項、業務管理、財務管理、項目產出和項目效益5項二級指標,并提供了20項三級指標供預算單位在制定個性指標時參考使用;同時又特別說明,各級財政部門和預算部門可以在其中靈活選取最能體現績效評價對象特征的共性指標,并針對具體績效評價對象的特點,另行設計具體的個性績效評價指標。在實踐中,有一部分預算單位在財政部的評價指標框架下結合本單位和被評價對象的特征,系統地、科學地制定了相關項目的評價指標體系。但因績效支出的評價對象涉及行業多,項目之間差異性大,許多單位在標準設計上存在難度,不能設計出真正能體現項目效果的個性指標,導致評價內容不夠全面,難以滿足不同層面和不同性質的績效評價需求。
(3)財政績效評價制度尚不健全
目前財政支出績效相關的法律法規尚不健全,各預算單位績效評價工作開不開展、開展的好與壞沒有相應的獎懲約束措施,績效評價開展缺乏強有力的制度保障;評價結果信息公開不充分,評價結果與資金分配、項目預算、人員考核等方面掛鉤應用還不完全。比如,在下一年安排預算單位的延續項目預算時,基本沒有將項目績效評價結果作為預算安排依據之一。
進一步加強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對策建議
(1)建立項目支出績效評價數據庫
隨著績效評價工作的不斷推進以及數據信息的發展,構建績效評價工作信息化數據庫,通過分類收集財政項目績效評價過程中的信息資料,對財政項目評價中反映的投入、過程、產出、效益情況,開展比較分析。注重評價資料的電子化和規范化,對評價過程中指標計算、權重確定原則、評價標準確定、評價方法采用、項目績效目標數據等方面的基礎數據,進行詳細的收集,充實數據庫。對于復雜的大型支出項目,注重收集效果類指標的數據和各類技術經濟指標,逐步細化效果類指標的客觀分析評價。
(2)建立健全第三方評價機制
健全第三方評價機制,建立結合部門(單位)實際、科學合理的個性化評價指標體系;鼓勵部門(單位)在自評階段,選擇有資質、信用好的第三方機構進行績效評價。充分發揮第三方評價的獨立機制,加強對第三方機構的信用評級,并實行動態管理。同時,引入社會公眾評價機制。充分聽取公眾對項目支出績效的意見,制定制度保障公眾參與績效評價,社會公眾要有知情權、參與權、投票權,可操作性要強。
(3)完善制度,加強績效評價結果的成果轉化
首先,除涉密信息外,要加大績效評價結果的公開力度,在部門(單位)網站、政府網站、財政績效評價專門網站,逐步公開績效評價的項目內容、過程和結果,以信息公開、社會監督促進部門單位重視績效評價,規范績效管理。其次,要“獎罰分明”。對于績效評價結論良好、項目管理規范有序的,要予以表揚,并按照項目需要給予繼續支持,提升績效評價管理的效果;對績效評價發現的問題限期進行整改,對滿足不了績效目標,或者管理過程中不夠好的,要進行通報批評,并在安排以后年度預算時對實施單位進行調整或調減預算,甚至取消有關預算單位的該項項目支出;績效評價工作中發現存在違法行為的,按照責任進行問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