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經濟能力的提高,農村的金融也開始發展,但隨之而來的金融機構風險管理問題也迫在眉睫。只有研究建立起規避風險的農村金融管理體系,農村金融才能健康發展。在這篇文章中作者通過研究農村金融的實際狀況和現存問題與風險,提出針對性的有效建議。
農村合作金融全面風險管理 指標體系
我國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發展現狀
在我國農村,由于農民缺乏金融知識素養,農村不具備健全的金融結構,所以農村金融發展進程推進較慢,形式以合作金融為主。農村信用合作社從建國初發展到現在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和體系,其中主要組織包括:農村合作基金會、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等。然而當前,我國農村金融機構還具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功能單一,網店分布松散,這也是導致農民金融意識淺薄的原因之一。在我國農村,農民對金融的理解僅止于債券投資和存貸款。不過這也是由于農村的市場需求較小而且金融風險很高,從而導致金融機構不敢發行過多的金融產品。
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存在的風險及管理體系存在的問題
(1)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存在的風險
1.信用風險
農村金融存貸關系惡化的絕大多數原因都是由農民不平衡的文化水平導致的道德約束能力不足產生的。農民向銀行借貸后,沒有妥善規劃利用貸款或者投資失利,從而導致沒有償還債務的能力,造成銀行的損失。農民借貸一般是小額貸款,不需要抵押或者是價值較低的抵押物,所以當農民沒有償債能力后就會導致農村金融機構的壞賬持續累積,不利于其發展。所以很多時候為了避免貸款無法回收的情況出現,農村金融機構會拒絕向農民貸款,這么一來雖然能夠減少虧損,但是也不符合機構建立之初為農民提供便利的初衷。
2.管理風險
農村信用合作社總部一般設立在市級單位,而在縣鄉一級單位建立的大多是農村信用合作社網點。這些縣鄉一級單位的農村信用合作社網點由于管理疏松,在招聘時的用人門檻較低,對員工自身素質的要求不高,員工沒有足夠的金融風險意識,也沒有對借貸人進行償還能力分析的水平,而且在農村社會環境中人情關系濃厚,員工內部存在道德風險,所以合作社無法嚴格把控前期風險,在發放小額貸款時會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
3.流動性風險
由當地農民的存款、居民留存的公積金和合作社成員的股金組成了農村信用合作社的資金來源,相比起商業銀行來說,資本較少,應對風險的能力較弱。而且信用社網點較少,農村地區一般缺乏存款意識,所以合作社資本發展困難。然而在面對會員和農民的貸款需求時,合作社又只能開展貸款業務。長期的資金吸收匱乏和貸款的不斷輸出導致合作社資本充足率保持在極低的水平,長此以往是不利于合作社自身的發展和擴張的。
4.市場風險
目前我國的金融行業的在推進利率市場化,但是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相較于各大商業銀行和整個國家市場來說是缺乏競爭自信的。具體表現為資本充足率長期低位,貸款業務多為壞賬、呆賬,資本匱乏。處在我國目前“調高儲蓄存款利率、降低貸款利率”的金融環境背景下,農村信用合作社并不具備足夠的資本去適應這一要求。讓形式更加嚴峻的地方在于,在農村合作社本來就難以吸收資金的情況下,農村資金還在互聯網的影響下有一部分流向網絡金融。
5.操作風險
如今的農村合作社隨著計算機信息系統的發展,也提高了信息化程度,但依然無法避免其中的風險。這主要是因為一下四點原因:首先,合作社的員工文化素質不高,不熟悉信息系統,可能出現操作失誤;其次,可能會存在現實需求和內部操作規程中間的偏差而導致的操作失誤;再來,如果其中的操作人員沒有較高的自我道德約束水平,就可能可以造成操作失誤;最后,也有一些操作風險是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形成的。
(2)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風險管理體系存在的問題
1.部分定性指標存在不適用性
首先,由于《評級指引》與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管理規定的差異而導致存在評分困難的問題。例如,根據評分標準,對于未設外部監事的情況應當予以扣分,但是相關文件對于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設立外部監事沒有做出強制要求。其次,由于歷史遺留問題而導致部分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在制度改革的初期存在較為嚴重的掛賬虧損的情況,相關部門出臺了相關稅收優惠政策,例如“稅前彌補歷年掛賬”。為此,一些農村金融機構會采用財務操縱的手段,對損失撥備和應付利息減少計,來達到享受優惠稅收政策的目的,從而導致了定量指標與真實盈余存在較大差異的情況,是評分不客觀、不公正的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最后,農村地區發展差異而導致指標賦權與其不能相互適應。基于我國農業不均衡發展的客觀事實存在,因此各地經濟及社會環境對地處不同區域的農村信用社所承擔的風險具相當程度的影響。由于對地區差異性考慮的欠缺,銀監會在制定指標賦權的相關政策時,勢必會出現風險監測水平不到位的現象。
2.農村信用環境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
從我國當前的地域發展來看,我國城鄉存在較大差異,農村地區信用體系與城市信用體系相比,較為落后,其主要原因是農村信用社剛剛接入央行征信系統。作為農牧區最主要的金融機構,農村信用社存在無法及時了解貸款戶的信用情況以及多頭貸款的現象,從而使發放的貸款存在一定的信用風險。
3.“三查”制度執行不到位
首先是調查不到位。農村信用社客戶經理的職責應當是對所管轄的農村地區客戶的家庭狀況、資產狀況以及負債狀況進行深入的了解,同時在借款時對客戶進行深入的貸前調查。但事實情況卻是大多數客戶經理不能按照相關制度的要求來落實,多數經理根據村委會成員對客戶的介紹以及其自身描述來進行調查,為信用社的貸款風險埋下了隱患;其次是貸后檢查流于形式。大多數農村信用社經理面對眾多的貸款客戶,多數只與村委會成員進行溝通了解,從而間接獲得貸款后借款農戶資金的使用情況。而相關制度卻要求農村信用社在貸后每季度對借款農戶進行檢查并形成報告,導致信用社對貸后資金的使用狀況并不能清楚了解;
最后是追款不及時。按照制度規定,客戶經理應在貸款到期后及時下發催款通知單或采用具有相當追索力度的手段進行追索,以保證貸款能夠收回。然而實際上客戶經理并未遵循以上的制度規定,使得借款的農戶認為借款不用歸還,借款的信用社對未歸還的借款有其自身的解決辦法。更有部分貸款喪失了法律訴訟時效而產生難以收回的嚴重后果。
農村金融風險管理體系的構建
(1)健全農村金融市場監管法律體系
任何市場監管體系的建立和完善都離不開法律法規的監督引導。農村金融市場要想構建成熟有效的監管體系,就必須更加合理化、完善化其相應的法律法規。具體來說,一是要根據目前農村金融改革發展的現狀,調整完善與之協調的法律,建立成熟的法律體系,以充分調動有關部門的力量,加強各方對農村金融市場的扶持作用。二是要加強風險防范意識,落實監督管理工作。及時核實檢查農村各個金融組織的具體經營運轉情況,包括它們的政策法規和行業規章執行狀況,隨時處理存在的問題,使監管工作落到細處、落到實處。
(2)建立農村金融風險監管體系
從宏觀層面來說,應該由相關機構對農村金融市場的風險有一個整體了解和把握,在具體深入分析調查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出臺編制適應農村金融機構的風險監管體系。即由中國銀行業的監督管理委員來建立相對統一的風險監管體系,對下屬的各級機構單位發揮引導性和指向性的作用。以便幫助農村金融機構確立其發展的大方向,促進國家有關農村發展政策的深入落實,推進新農村的建設進程。
具體到微觀層面來說,農村金融市場主要活躍角色是各農村信用合作社。因此,應當注重各農村信用合作社風險監管體系的建立。首先,在前期借貸的調查中,要由政府機構組織,對農村金融市場進行調查摸底,了解其大致的儲蓄、信譽度及信貸方面的需求情況,將不符合要求的對象篩除,從前期入手減少信用社發放貸款時的風險;其次,要加強對基層農村信用合作社工作人員職業素養和專業素質的培訓提升,增強他們風險防范觀念;再者,要強化對農村信用合作社管理層人員的培訓,提高聘用管理人員的門檻和要求,選聘更多具備專業風險管理知識的人才,增強金融機構自身的風險預防和處理能力。最后,應積極建立實施針對農民群體的信譽擔保機制。在農村的信貸業務中,貸款對象一般為普通農民,資產較少,缺乏有力的抵押物品,農村金融機構在辦理此類貸款時,往往由于擔心自身收益而拒絕發放貸款,針對這種情況,政府部門應該與各地村委會和信用合作社展開配合,根據農村社會中的人情網絡對每位村民進行信用的初始等級評價,此后根據具體情況調整其評級。并且在全省市范圍內建立聯網設備,互通各地區農民評級情況,以最大程度的減小信用社的經營風險。
[1]張云燕,劉清,王磊玲,羅劍朝.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信貸風險內控體系評價研究[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6,(08):169-175.
[2]藍虹,穆爭社.論中國農村合作金融發展的階段性特征[J].上海金融,2016(02):36-47.
作者簡介:楊璽(1974年4月—),男,漢族,陜西寶雞陳倉人,大學學歷,研究方向:銀行業風險防控、合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