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崗
班主任專業素養提升一直是當下教育的熱門話題,但如何有效提升一直沒有定論。漸漸地,班主任專業素養成為一個“筐”,什么都往里裝。社會各界對班主任專業素養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給我提供了充分的研究和討論空間。
在我看來,對這一問題的討論,應該建立在兩個基本認知或教育共識上:
第一,班主任是一種職業。班主任專業素養是基于班主任這一特定職業的。
第二,班主任只是一種職業。它只是千千萬萬社會分工合作中的某一種職業而已,不要上升到“萬能”的高度。
那什么是班主任專業才能,又該如何提升?什么才是班主任專業的核心?我個人認為應該是“教育專業”,是以班級為單位的“教”與“育”的融合。“教”就是以管理班級的方式引導學生規范、自律,保障教育教學的順利進行;“育”就是以培育、浸潤的方式陪伴每一個學生完成“人”之成長。班主任的專業素養是班主任為了達成“教”“育”的融合,通過訓練和實踐而獲得的一種綜合素養。提升的途徑就在于圍繞“教”與“育”的訓練和實踐。
47歲的梁云林是懷遠縣包集中學的英語教師。一日,梁老師在高一(3)班上晚自習時,小敏將一張紙條貼在了梁老師身上。紙條上寫著“我是烏龜,我怕誰”,旁邊還有一只烏龜的圖案。
梁老師發現了身上的紙條后,十分生氣,覺得受到了小敏的侮辱,一氣之下打了小敏一巴掌,小敏隨即用桌子上的書砸向梁老師,梁老師又打了小敏一巴掌。小敏情緒很激動。為了控制住小敏,梁老師先后兩次按住小敏的脖子,導致小敏脖子出現傷痕。
據此,教育部門認為梁老師體罰學生,雖然小敏有侮辱梁老師的行為,但梁云林身為教師,不該體罰學生,其行為違反了教育部《中小學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第四條第五款的規定,依照《處理辦法》第七條規定,經懷遠縣教育局研究決定,給予梁云林開除處分。
我們再來看另外一個梁老師(也就是鄙人),在遭遇到學生“侮辱”時是怎么處理的。
我班里有個學生小熊,平時嘴碎,特別喜歡通過說俏皮話來引起同學們的注意。
一次上課時,我不小心被學生放在過道上的箱子絆了一下,小熊看到后脫口而出:“你遭報應了吧!”班里幾個調皮的孩子也隨著哄笑起來,其他孩子想看著我會做出怎樣的反應。于是,我平和地、微笑地望著小熊,保持沉默,制造出一種略帶緊張,無法捉摸的氛圍。我的神情讓小熊不知所措了。在這沉默的幾分鐘里,小熊的神情由略帶挑釁慢慢變為了緊張,臉也越來越紅,最后不好意思地低下頭,不敢與我對視。我知道時機成熟,該我出招了。
我緩緩地對全班同學說道:“在中國,尊師重道,是一個學生最基本的行為準則。自古有一句話叫作‘一日為師——”我故意停頓了一下,面向全班同學,用眼神示意他們接后面半句話。全班齊聲并一致對著小熊大聲說道:“終身為父!” 小熊的神情更不好意思了。我笑了一下,對大家說:“我們不要難為小熊,要給他成長的機會和時間。”我話鋒一轉,對著小熊說:“所以,我要懲罰你。”全班安靜極了,都在等著我的“宣判”,小熊也紅著臉抬頭望著我,眼睛里沒有了最初的挑釁,多了幾分哀求和無助。“第一,以后不準叫我梁老師了。”小熊的臉上顯得更緊張了,正準備辯解什么,我立馬繼續說道:“每天見到我的時候要叫我‘師父,而且兩個字要分開叫,先叫我‘師,停頓一秒,再叫‘父!”班級立馬沸騰了。
我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個:第一,學生正值青春期,所犯的錯誤只要不涉及犯法都是成長中身心發展引發的沖突,我們需要幫助他們重新調整以達到身心的統一;第二,懲罰教育的目的是教會他正確做事,每日的問候,拉近距離,讓他處于我的有效教育范圍內,近距離的交流才是教育小熊的核心內容和過程。
第二天我剛走進辦公室,小熊就追了進來,默默地站在旁邊,低著頭半天,才從牙縫里擠了兩個字出來:“師——父!”我問道:“還有什么別的事情嗎?”“呃,有什么需要我做的嗎?”“弟子不錯,給我倒杯水吧!以水代茶,你這個弟子就算是入我師門了。”就這樣,雖然后來小熊又犯了兩次錯,我都以師父的身份,要求他和我一起共進晚餐,一邊吃一邊聊,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兩個梁老師的區別在哪里?有的老師會說區別在“班主任專業素養”上。其實“專業素養”只是綜合表現,是外顯的部分。真正的差別可能在于面對問題時的“思考力”。當時我也產生了一種師道尊嚴被挑釁后的憤怒,但同時,我的腦海里自然而然地冒出了以下幾個問題:
我此時憤怒有意義嗎,會不會在他的預設中?他是在挑釁我,還是在試探我?他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他這么做的背后有什么成長訴求?
這四個問題迅速將我從憤怒的情緒中抽離出來,然后浮現出了以下問題:
當下最好的解決方式有哪些?人是關系成長的總和,關系大于教育,能否從重構師生關系方面來解決此事?我掌握的幾種重構師生關系的策略或者方式,當下選擇哪種方式最為恰當?如果選擇的方式遇到了阻礙,我是否有備用方案?
這一過程就是在“我平和地、微笑地望著小熊”的時候完成的,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也迅速形成了隨后采取的教育實踐。由此可見,讓我從問題的“泥潭”走向專業成長的關鍵在于“思維方式”,即“思考力”上。
不僅是面對教育應激性問題,在班級發展的頂層設計、課程創建、班級文化等各個方面都需要班主任的“專業思考力”為基礎。班主任專業素養提升的關鍵在于思考力的提升上。唯有班主任的思維方式、思維路徑、思維層次等發生改變其教育實踐才能隨之改變,實踐后帶來的結果才會進一步改變或者調整班主任的思維方式、思維路徑、思維層次……如此形成螺旋上升的思考力的積極循環。這個循環越積極、良好,班主任專業素養提升越有效。
怎樣才能有效提升思考力,成為一個會思考的班主任?這是一個系統構建、知行合一、螺旋上升的過程,也是這個專欄今年的目標與過程。本期文章只是一個專題的開啟,隨后我會從思考力的提升策略、方法、技能等多個維度進行探索,期待您的關注。
責任編輯 何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