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達偉 丁銀凱
摘要
社會飛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導致部分教師對物質要求越來越高,對經濟收入越來越重視,從而忽視或淡薄自己專業發展或專業的自覺性。本文通過鄉鎮初中教師專業自覺現狀的分析,探討提高教師專業自覺的對策。
關鍵詞
專業自覺 精神成長 現狀 對策
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突飛猛進,人們對物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導致部分教師價值觀迷失,把教書育人的主業當成副業,得過且過,敷衍了事,不在工作中投入精力主動思考如何精益求精,如何促使專業的發展,更談不上去考慮專業的自覺。
現狀之一:專業自覺意識淡薄
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進步,從手寫的投影、動態播放的幻燈片到網絡視頻課程,教學依托的手段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部分教師專業意識淡薄,只是一味地追求新穎的教學手段,并沒有重視自身的精神成長。
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學生在學習,教師也在學習。電影《為人師表》取材于現實中的案例。原來任職電腦公司的伊斯克蘭特為施展抱負到學校任教,因該校經費拮據買不起電腦,只好改教數學。然而,一開始學生根本不聽他管教。為此,他不斷學習如何教書,不斷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最終馴服了學校的頑劣學生,并幫他們以高分通過了考試。然而在現實中,當教學效果不滿意時,有些教師只會責怪學生,不去反思自己哪里做得不夠,這樣不僅造成教師職業責任感下滑、自身精神得不到成長,更加導致學生喪失學習的積極性,兩者互相影響,最終形成“雙敗”的格局。
現狀之二:職業壓力過大
教師是一種特殊的職業。因為對于每一個家庭來說,孩子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師面對的每一位學生,都是父母心中的摯愛。對于家長來說,學生的成績關乎未來的升學;對于學校來說,學生的成績直接影響學校的形象。因此,不論是從家長,還是從學校的角度,都對學生的成績有著極高的期待,這些期待產生的工作壓力,大多數都由教師來承受。年輕教師由于缺乏工作經驗,產生的壓力會更大。數據顯示,教師在任教的前5年,離職率高于整體離職率。現實中,為了提高班級的成績,在考試之前開小灶、迫于行政壓力改為應試教育的案例并不少見。過大的職業壓力,嚴重影響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現狀之三:職業幸福感缺失
社會對于教師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與教師的付出不成正比。如果按照每天8小時工作制計算,中小學教師每周工作時間應該為40小時。而調查顯示,我國中小學教師實際工作時間平均每周54.5小時,教師的工作已經嚴重滲透到生活。長期的高壓工作會令教師產生職業倦怠感,使教師感覺單調乏味,甚至想要辭職。此外,與長期高強度的工作相比,教師的工資待遇相對一般,單純憑借教師自身的工資很難在大城市立足發展。加上一些培訓機構給出的薪資水平要高于在學校的待遇,使得一部分教師選擇了跳槽。如此往復,造成教師的職業幸福感低,精神世界空虛,難以不忘初心,堅持下去。
為此,我們可以嘗試從以下幾點改進。
一、引領正確價值觀,樹立專業成長的導向
教師的專業自覺是教師自己的終身追求,也是當今社會價值觀多元時代每一位教師需要解答的命題。政府應該營造正確的輿論導向,樹立好的典型,并為教師工作、生活創設高雅的環境與舒適的條件,使教師成為人人追求、向往的職業,引導大批優秀人才從教,喚醒當今社會的正能量,增強教師的價值判斷力,促進教師的精神成長。有了正確價值觀,教師才能認識自我,增強專業意識,挖掘成長潛能。教師如能感到自己的專業自覺是內在需求,就有了無形的壓力、動力與緊迫感,就能激發自尊心、自信心、要強心,重新審視自己,不斷地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學習、反思、總結,從而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與能力。
二、專業自我意識增強,引領教師精神成長
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我國歷屆領導人都十分重視教育工作,每年教師節表彰一批優秀教師,樹立教師學習的標兵。然而新形勢下,人們的價值觀多元化使教師群體專業意識下降。筆者認為,大興尊師重教之風,已迫在眉睫。使教師收入在整個社會位于前列,加大教師準入門檻,使教師得到社會認同,創造能者上的良好環境,從而在教師行業興起專業自覺熱潮。
三、成長環境重構,為教師專業自覺鋪上陽光大道
教書育人是一個神圣的職業,與此相關的人——校長、教師、學生,這三者都需要有一個寬松、和諧、平等、民主的環境。正如肖川所說:“學校應該是充滿公平與正義的地方,應該是具有文化品位與精神感召力的場所,是理想社會的雛形,為此應該有完善的規章制度,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有積極向上的心理氛圍,有與教師所付出的努力相適應的福利待遇。”從社會的角度來看,我們需要將教師的地位提高到與社會對教師的要求相一致的高度。有了良好環境,教師就能靜心從事教育事業,校長也能安心管理,學生才能得到教師真心引領與教導。民主、公平、公正的工作環境引領教師專業意識的萌發,喚醒教師職業責任感,促使教師堅守職業道德與操守,促進教師精神的成長。黨和政府一定要從精神與物質兩個方面去關心教師,促使教師社會地位提升,校長也要為教師專業自覺創設良好的環境,建立健全獎懲考核制度,真正地任人唯賢。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建陵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