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津秀 王希茜
一、引言
思維品質指一個人的思維個性特征,即其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創造性等方面所表現的能力和水平?!镀胀ǜ咧杏⒄Z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將思維品質列為英語學科四大核心素養之一,要求教師通過感知、預測、獲取、分析、概括、比較、評價、創新等思維活動,幫助學生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思維品質。而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作為高中英語課程的先導,同樣承擔著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這就意味著,思維品質的培養,不再是高中生的發展需求,而應當面向全體學生。
英語詩歌因其語言凝練,又有一定的節奏和旋律,意蘊優美,內涵豐富,符合英語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雙重學習要求,承載著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培養與思維能力發展的任務。英語詩歌教學過程既是音、形、意等語言能力的學習過程,也是豐富學生精神世界,提升學生審美情趣的一個概括、推理、想象、創新的深度思維活動過程。這是由英語詩歌的屬性與學科核心素養之間具有強烈的投射關系決定的,如意境推斷、現象思辨、詩歌創造、思想滲透映射思維品質。正因為如此,《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話題項目表中,才對詩歌教學提出這樣的目標要求:能感知歌謠中的旋律,能背誦一定數量的英語小詩或歌謠。可見,對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詩歌學習的落腳點應該是:模仿、體驗、感知、理解與欣賞。既能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和文本所表現的內容主題,又能欣賞文本形式和節奏所展現出來的語言美和旋律美,實現滋養心靈、情感共鳴、啟迪智慧的目標。這些目標的實現,均需讀者通過深層而復雜的思維活動才能達成。
譯林版初中《英語》教材涉及詩歌教學內容的有七年級下冊Unit 8 Reading(My dog, My goldfish)兩首小詩,以及八年級上冊Unit7 Reading (Seasons of the year)。在內容分布和題材選擇上,占初中英語教學比重較少;在一線英語課堂教學案例中,研討機會少。這樣,一線教師可參考學習詩歌教學的資源極少,且詩歌教學對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個人的文化底蘊要求較高。筆者發現,初中英語課堂的詩歌教學存在著賞析形式單一乏味,思維活動低階淺層等問題。例如部分教師糾纏于字、詞、句的講解和語法分析,忽視詩歌本身的特點;有些教師雖然能夠對學生進行音、形、意的語言能力訓練,但未能挖掘文字意象的內涵和詩歌所表露的情感價值,忽略了詩歌教學應當具備的思想啟迪和思維碰撞;更少見教師能引領學生進行抓住意象、縱橫深究、大膽質疑、合理創作等深層思維活動。
鑒于此,筆者在2017年度教育部“國培”計劃——“青海省初中英語骨干教師培訓班”上了一節詩歌教學示范課。本節詩歌教學課在教師、學生、文本三者的深層互動中,較好地體現了詩歌的節奏美和韻律美,更培養了學生體驗感知、概括推理、大膽創作的思維能力。
二、教學案例分析
(一)教材分析。
所選課例出自譯林版《英語》八年級上冊Unit7 Reading板塊,為一首關于四季的小詩——Seasons of the Year。該詩分為四個詩節,共18個詩行,以aabb的方式壓尾韻。從冬季開始,每四個詩行描寫一個季節,最后回歸冬季,形成回環,體現了生生不息的主題。
(二)教學目標。
筆者基于教材內容與八年級學生基礎的分析,結合閱讀第一課時的課型以及詩歌教學的特點,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在語境中理解和掌握shower、memory、stream、shade、drop、fall into piles、upon the ground、harvest crops等詞匯。
(2)在朗讀與詠唱中體會并找出詩歌的韻律與節奏。
(3)在賞析與比較中體驗擬人的修辭手法和詩文營造的意境。
(4)通過借鑒和模仿部分詩節,嘗試將所學小詩翻譯成中文詩歌或創作一首新詩,體會中西文化異同,培養跨文化意識。
(三) 教學過程。
Step1: 導入新課,激活思維。
呈現四幅圖片,學生看著圖片辨認季節,提取具體意象。
Step2: 賞析押韻,感受詩歌的韻律與節奏。
1. 引入詩歌文本,學生快速閱讀。
2. 以第一個詩節為例,引導學生關注韻腳,同時介紹韻的概念。
3. 學生指出其他詩節韻腳,以 “A rhymes with B” 的句式兩兩說出押韻詞匯。
4. 帶領學生詠唱第一詩節。很多學生意猶未盡,于是,筆者借機鼓勵其課后尋找合適的曲調填詞。
5. 以第二個詩節的首行為例,用符號標出節奏特點與朗讀技巧,并朗讀示范。
6. 學生通過聆聽,以小組為單位仿照范例,標記剩余三個詩行,討論后檢測結果,最后跟讀與模仿朗讀。
Step3: 對比感悟,品味詩歌的修辭與意境。
1. 擬人修辭手法的運用。
(1)呈現以下兩個句子,讓學生進行對比,判斷優劣:
Trees and flowers forget to grow in winter.
Trees and flowers stop growing in winter.
(2)引出擬人的修辭手法,鼓勵學生在詩中找出更多例子。
2. 語言營造的詩歌意境。
(1)學生閱讀比較兩段文字:①詩歌原文;②用完整句子結構改寫后的文字。
(2)學生對比研讀,表達喜好、闡釋理由,嘗試探討詩歌語言的特點。
Step4:借鑒模仿,創作主題詩句。
1. 呈現以下改寫后的句子,分享筆者對春季氣候與活動的想法:
The days of spring are pretty and pleasant.
What a wonderful time to make a present!
2. 學生獨立思考后,同桌分享,選代表口頭展示自己的創作。
3. 提問學生夏日常做的事情,以發散狀的思維導圖樣式記錄匯總學生答案。
4. 小組分享各自的夏日回憶,討論借鑒原文的句子架構,創作屬于自己的短詩。
5. 小組代表展示分享,師生點評。
Step5: 揣摩詩意,推進思維深度。
1. 呈現最后一個詩節的前四行詩句,配上圖片,圍繞changes提問。
2. 學生閱讀最后兩個詩行,在教師引導下,得出了季節更替,耕耘收獲等自然規律。
3. 筆者分享自己的思考,配合PPT展示。
Step6: 二次創作,充分展示自我。
1.用中文翻譯本詩。
2.有興趣的同學模仿創作英語詩。
三、教學后的思考
(一)提升教師個人的專業素養是詩歌課堂教學深度互動的前提。
詩歌高度凝練的語言與深刻的思想內涵,給予了讀者時間與空間、物質與精神、理智與情感的享受與共鳴。教師對文本的解讀是個人專業功底、文化素養、審美情趣、創新意識等綜合能力的集中體現。如果教師的思維活動一直停留在字詞講解、信息查找、正誤判斷等思維層面上,又如何引導學生培養批判性、發散性的閱讀能力?如果教師自身沒有詩意的眼光和過硬的專業素養,就很難發現本課例中詩歌運用的擬人、對比等修辭手法以及蘊含的四季更替、生生不息的主題意義等,更不可能做到示范引領、適時點撥、層層追問等一系列的師生活動。因此,教師應注重廣泛閱讀、拓寬視野,提升品位與學養,同時應積極參加專業培訓,認真研讀課標,勤于反思,才能以厚實的文化底蘊和開闊的思維素養,設計出師生、生生、生本深度互動的教學活動,hold住英語詩歌教學的課堂。
(二)充分發揮詩歌體裁特點是提高學生思維品質的關鍵。
詩歌教學雖屬于閱讀教學,但詩歌中的韻與節奏是區分詩和其他文學體裁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詩歌音樂性的重要因素。詩人依靠這種音樂性來烘托或加強他們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初中生雖然處于詩歌的入門階段,但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強,樂于嘗試。教師應創設多種活動形式,讓學生在反復跟讀吟誦中充分體驗、感知韻律與節奏的美感,既是對音、形、意的訓練,也是愉悅身心、活躍思維的方式。詩歌還具有象征性與含蓄性。詩人在詩歌的創作中會采用各種語言技巧,比如意象與象征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更透徹、更準確地領會詩歌所傳達的思想感情,教師需要創設情境、搭建支架并示范比喻,讓學生通過感悟、品讀、賞析、對比、推斷等活動,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同時養成批判性思維品質,提升批判性思維能力。
(三)改變學習方式,是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核心途徑。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優美凝練的詩歌語言一定是在復雜高級的邏輯創新思維中誕生的。在英語詩歌教學中,科學合理的學習方式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載體。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應當遵從激活思維——推進思維深度——形成思維產品的基本步驟。
在本課例活動過程中,任務的設計始終圍繞詩歌學習特有的形式:體驗——感知——品讀——對比——推理——判斷——概括——借鑒——模仿——創作等。如:畫面導入時,情景交融、以舊帶新、由淺入深、活躍思維、漸入佳境;初步賞析時,吟誦賦曲、品讀對比、合理推斷、喜好分享、情感共鳴;二次創作時,借鑒模仿、合理想象、合作交流、作品展示、收獲成果等。在上述活動中,始終以思維參與為核心,在意境推斷、現象思辨和思想滲透中,培養學生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和創造性,提升了高階思維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