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尚君
[摘要]在“政治遺囑”之一的《論合作社》中,列寧首次使用了“文化革命”這一概念。在俄國無產階級奪取國家政權及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始終貫徹了文化革命、文化建設的思想與戰略。社會主義文化革命思想是在俄國比較落后的特殊國情及西歐資本主義的包圍中形成發展起來,在理論與實踐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果。文化革命的系統性及長期開展進程,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國家政權建立與鞏固的必經階段,其成功經驗為我國文化建設提供了借鑒意義。
[關鍵詞]列寧;文化革命;策略
[中圖分類號]A821.6 [文獻標識碼]A
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社會急劇變革的歷史現實中形成發展起來的文化革命是一種廣泛意義的革命,除了對政治、經濟、生產、軍事等方面的關注,列寧將目光聚焦于國民素質、道德傳統、文明程度、思想觀念等文化問題上,既包括意識形態領域的文化理論,也包括解決現實具體文化問題的一系列措施,為無產階級社會主義文化的開展創造了條件。
1 文化革命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列寧的文化革命的實質是從嚴峻國際形勢及俄國落后國情出發,在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批判的吸收和借鑒俄國民族歷史文化和資產階級文化成果的基礎上,為徹底實現社會主義這一任務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終極指向而開展的富有系統性、艱巨性、復雜性、特殊性的革命運動。
1.1 文化革命的可能性
一戰的爆發使俄國又一次遭受重創。1917年11月,列寧號召全俄退出一戰,實現本國政治上的獨立,穩定國內環境,組織發展生產,盡量遏制一戰中西歐國家對俄國大范圍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的嚴重破壞,只有退出一戰,才能為政治革命蓄勢,加速俄國走向文明發展的文化進程。十月革命的爆發,布爾什維克黨奪取了政治革命的勝利,使俄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性質的民族獨立國家,為文化革命的開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列寧指出,“我們沒有從理論(一切書呆子的理論)所規定的那一端開始,我們的政治和社會變革成了我們目前正面臨的文化變革,文化革命的先導”沒有社會主義性質的國家政權,沒有堅持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就不能有穩定的符合人民利益要求的發展態勢。只有無產階級掌握了國家政權,才能實現國家獨立、政治民主,才能為文化革命的開展提供前提條件,政治革命的成功為文化革命的開展提供了根本前提和政治保障。
1.2 文化革命的必要性
列寧指出“要使群眾的情緒完全轉變,要使群眾轉到正規的、堅持不懈的、有紀律的勞動,優秀的和最覺悟的工人和農民需要作出多么長期而頑強的努力。只有貧苦群眾(無產者和半無產者)實現了這種轉變,才能完全戰勝資產階級,尤其是最頑固的人和人數眾多的資產階級。”只有通過文化革命來提高普通勞動者有效率的工作的意識,才能為徹底戰勝資產階級提供可靠的群眾基礎。列寧逐步認識到文化建設對政治建設及經濟建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晚年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將文化革命提高到關系國家生死存亡的重要地位。“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對社會主義的整個看法根本改變了。這種根本的改變表現在:從前我們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應該放在政治斗爭、革命、奪取政權等等方面,而現在重心改變了,轉到和平的‘文化組織工作上去了。”列寧晚年將文化革命作為國家工作的重心,來為蘇維埃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建設提供思想保障。在《新經濟政策和政治教育委員會的任務》中,列寧指出“在解決了世界上最偉大的政治變革的任務以后,擺在我們面前的已是另一類任務,即可以成為‘小事情的文化任務”這就是一種與軍事、政治、經濟相對應的狹義的文化含義,而廣義的文化革命則更具艱巨性、深刻性、徹底性及重要性。
2 文化革命的策略
列寧文化革命的策略,是一種具有強烈變革意義的思想,一方面旨在改變俄國當時落后的文化狀況;另一方面又將文化革命視為社會主義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2.1 文化革命的指導思想:加強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和教育
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為列寧的文化革命及其文化建設提供了深刻的思想淵源及理論基礎。列寧的文化革命策略十分重視在全國范圍內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宣傳和教育,傳播共產主義思想,為培養社會主義新人而不斷奮斗。
2.1.1 與各種錯誤思潮作斗爭。十月革命勝利后,“資產階級文化派”片面傳播資產階級文化,否認無產階級文化的現實存在。同時,“無產階級文化派”則標榜所謂的“純粹的”無產階級文化,實質上是歷史虛無主義的思想,企圖脫離蘇維埃政權而獨立發展。列寧洞察這兩種較為典型且影響較大的錯誤思潮的本質,指出他們的文化觀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否認與歪曲,不符合俄國實際情況,甚至會斷送無產階級國家政權。列寧在1920年《關于無產階級文化》中指出“只有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才正確地反映了革命無產階級的利益、觀點和文化。”因此,必須要捍衛馬克思主義對文化革命的指導地位,占領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高地,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來指導俄國社會主義建設。
2.1.2 加強黨的馬克思主義立場教育。俄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機關在取得國家政權的初期,整體文化水平不高,工作效率極低。在文化革命早期,通過出版大量的書籍雜志來開展無神論的宣傳,尤其是重視加強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改善黨內思想,樹立唯物主義世界觀,提高其理論素養。列寧組織布爾什維克黨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既看到社會存在的決定作用,又肯定社會意識的能動反作用,堅定共產主義信念,進一步統一黨內思想。一系列措施體現出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觀是社會主義文化的基因。列寧主張,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共產黨的思想,從而戰勝資產階級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攻擊,保證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政治革命的徹底性,從而提高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效率。
2.2 文化革命的助力:揚棄資產階級文化來創造無產階級社
會主義文化
列寧指出,俄國的發展,不能超越資本主義國家所經歷的文明發展階段。“社會主義能否實現,就取決于我們把蘇維埃政權和蘇維埃管理組織同資本主義最新的進步的東西結合得好壞。”無產階級政權要在實踐中充分利用資產階級一切科技文明成果。文化革命的實質就是要打碎資本主義的腐朽文化,建立新的無產階級社會主義文化。俄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剛剛建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教育改革尚未完成,俄國文化發展水平仍處于落后的狀態。列寧在1920年《青年團的任務》中指出“應當明確的認識到,只有確切地了解人類全部發展過程所創造的文化,只有對這種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設無產階級文化。”文化革命也具有階級性與黨性的原則,要站在無產階級立場上借助資產階級的文化來創造社會主義文化。
2.2.1 理性對待資產階級文化。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在建設過程中,不能將資產階級的一切都奉為圭臬。要認清資產階級文化是為少數的統治階級服務的本質,不能機械的、不加思考的、全盤的繼承資產階級文化,對其反動的、反革命的、私有化的思想傾向要堅決予以剔除。“僅靠摧毀資本主義還不能填飽肚子。必須取得資本主義遺留下來的全部文化,并且用它來建設社會主義。”列寧主張,對于資本主義中曾經擁有的先進技術及科學成就、知識藝術等,一系列具有歷史進步性的文化成果要創造性的吸收其精華來為社會主義服務,借助其有價值的合理成分來為無產階級政權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所用。
2.2.2 教育改造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列寧認為,對資產階級時代的舊專家及知識分子,除極少數反動分子外,不能排擠與打壓,而要采取珍惜的態度,尊重知識分子的工作。認真對他們進行思想教育及觀念改造,使他們逐漸認同社會主義,徹底轉變階級立場,來為管理無產階級性質的國民經濟、加強國防建設等貢獻聰明才智。強調無產階級的文化知識分子要向改造后的專家和知識分子學習,提高自身專業化技能和水平,為成功建成社會主義提供人才支撐和專業知識保障。列寧指出,曾是“資產階級制度的支柱”的國民教師,掌握了資本主義的先進文化知識,能夠發揮教育民眾、吸引農民的作用,原則上與無產階級沒有根本對立和沖突。“應當把我國國民教師的地位提到在資產階級社會里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的高度。”列寧對人民教師給予相當重要的地位,在政治原則上要重視、信任人民教師,讓他們有歸屬感和價值感,經濟上要提供更多的物質支持,提高教師待遇,調動他們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積極性。
2.3 文化革命的領導力量:鞏固無產階級政黨文化領導權
黨的領導干部提高理論素養和國家機關的改革,本質上是一個文化問題。堅持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是文化革命勝利的根本保證和堅不可摧的政治原則。為了使無產階級在意識形態領域獲得主動權,列寧制定了一系列文化發展政策。
2.3.1 培養符合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的無產階級國家隊伍。堅持共產黨的領導是進行文化革命的首要前提。“階級政治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給工人”列寧指出,共產黨要將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灌輸”給工人和群眾,提高他們的社會主義民主意識和文化素質,成為與資產階級堅決斗爭的革命主力軍。列寧指出:“無產階級文化協會的一切組織必須無條件地把自己完全看作教育人民委員部機關系統中的輔助機構,并且在蘇維埃政權(特別是教育人民委員部)和俄國共產黨的總的領導下,把自己的任務當作無產階級專政任務的一部分來完成。”任何文化機構組織和開展工作,都不能脫離黨的領導,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關于國家機關和黨內的文化素質問題,列寧要反復學習,使之更好地領導國家進行社會主義建設,要通過改革工農人民檢察院來帶動并提升國家機關的工作質量。將“共產黨員的驕傲自大”當作“社會主義三大敵人”來對待和處理,努力消除官僚主義等頑疾。
2.3.2 建立新的國民教育體制。列寧在《日記摘錄》中對俄國1897年和1920年國民識字水平的對比數字表明,蘇俄民眾的文化水平現狀堪憂,于是加緊實施掃盲運動。“在一個文盲的國家里是不能建成共產主義社會的”為了落實1919年的掃盲法令,先后成立了掃盲特設委員會及常設會議,并節約國家機關的開支,加大對初級國民教育的資金投入來教授國民識字、寫字、讀書,普及初級文化,奠定文化革命的基礎。同時,通過設立成人學校、人民大學、講習所等,將學校的正規教育與社會的業余教育結合起來,完善國民教育體制,進一步來提高國民素質。
2.3.3 推動農民政治文化的市民化改革。在《日記摘錄》中,列寧提出,“我們則能夠并且應當使用我們的政權,把城市工人真正培養成為在農村無產階級隊伍中傳播共產主義思想的人。”加強城鄉間的文化聯系。要在城市工人提高自身覺悟的基礎上,幫助農村居民將資本主義制度遺留下來的在道德思想上的污點洗刷干凈,逐步剔除資產階級腐朽文化思想的影響。將城鄉支部配合起來,這需要城市中黨的支部面向農村黨支部傳播無產階級專政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來更好地引導農村居民參與進國家政權的建設過程中來。農村中的文化工作是蘇維埃政黨的主要任務之一,“但完全合作化這一條件本身就包含有農民(正是人數眾多的農民)的文化水平的問題,就是說,沒一場文化革命,要完全合作化是不可能的。”要讓農村居民懂得參加合作社的利益,使他們明白合作社是建筑在工人階級掌握生產資料的基礎之上的,提高農民關心政治的覺悟,增強政治參與意識。只有發展群眾文化事業,才能使其真正認同社會主義,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當中。
3 列寧的文化革命思想對我國的借鑒意義
俄國社會主義改造綱領認為,文化革命的策略的核心是從解決落后國家的整體性發展與社會主義建設的矛盾這一事實出發,使俄國民眾的知識文化水平顯著提升,布爾什維克黨得到進一步的錘煉并發展壯大。俄國的革命和建設的進程不斷推進,為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繁榮提供了有價值的學習和參考。
3.1 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
歷史證明,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沒能正確處理好文化建設與政治建設、經濟建設的關系,使得國家發展經歷了嚴重挫折,甚至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列寧指出“不管文化遭到怎樣的破壞,都不能把它從歷史生活中除掉,要恢復它雖然困難,但是,在任何時候無論什么樣的破壞都不能使文化完全消滅。”在任何時期都不能忽視本國的文化建設,盡可能的促進文化的進步發展。我們在理解列寧“文化革命”思想的策略時,要密切結合列寧所處的特殊歷史和時代條件,從理論與實踐兩個維度出發,連貫地、具體地、真切地理解其實質內容,避免使社會主義文化實踐走向偏差,走上了迥然不同的發展道路,甚至釀成悲劇性后果。今天的中國,要善于借鑒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中的文化成果,吸收列寧“文化革命”思想的精華,時刻以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和文化需求出發來發展和繁榮社會主義文化。
3.2 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
文化自信是更深層次的自信,當今中國,要不斷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始終從我國的具體國情出發,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不動搖,堅持發揮黨的領導核心的作用不動搖,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批判的吸收人類歷史上一切有價值的文明成果,貫徹新的發展理念,重視培養和發展各領域的綜合性人才,增強文化自覺意識,提高全民族的理論水平和文化素養,凝聚社會全體成員的共識與力量,推動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之路,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作編譯局.列寧專題文集:論社會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任仲全.列寧專題文集:論無產階級政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列寧.列寧全集(第三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 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 .列寧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