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衍峰 魏澤能 汪翔
摘要 介紹了山泉流水養殖魚類健康管理關鍵技術,即在流水養魚生產中,采用新材料、新工藝優化改進流水魚池和水質凈化方法,維持充足的水體溶氧和良好的流動水質環境,穩定和提高養殖產品品質;選擇適宜的養殖品種和養殖密度,減輕應激反應,降低發病率、死亡率;投喂優質、新鮮的專用飼料,適當補充天然餌料;消除或抑制引發病害的因素,保障魚體健康。
關鍵詞 流水養魚;健康管理;生態預防
中圖分類號 S9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8)21-0113-03
Abstract The key technology of health management of fish cultured by mountain spring flowing water was introduced.In the production of aquaculture,new material and new technology were used to optimize the fishpond and water purification methods,maintain sufficient water dissolved oxygen and good mobile water quality environment,stabiliz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quaculture products.Select appropriate breeds and breeding density to reduce stress response and reduc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Feed highquality,fresh special feeds and appropriately supplement natural bait.Eliminate or inhibit the factors that cause diseases and ensure the health of fish.
Key words Flowing water fish culture;Health management;Ecological prevention
流水養魚是利用或模擬水體的流動性開展淡水養殖的生態型工程技術系統,在研究和應用中形成了池塘內循環流水、池塘工程化循環水、山區梯級式流水養殖和受控式集裝箱,結合生態溝、生態塘、生態床、多級人工濕地以及魚菜輪作等不同凈化系統的養殖模式。其中國家農業重要遺產——山泉流水養魚是一種因地制宜的開放式生態養殖模式,發源于安徽南部以休寧為主的山區,已傳承千年[1]。利用山澗溪流養殖淡水魚類,既是自然與人文的傳承,又是契合現代生態學理念的典范。它的可持續性發展亟待健康管理關鍵技術給予支撐。
池塘內循環流水養魚(IPA)是由美國奧本大學設計,2013年進入我國的1種低碳高效半封閉式循環水生態養殖方法[2]。山泉流水養魚系統與其在流水利用、系統結構、功能區劃分、優質化養殖、環境控制、生態化追求等方面具有相互兼容、相互借鑒的一致性。筆者以休寧縣山泉流水養魚健康管理為例,探討在適度高產、規模養殖、低碳循環的技術經濟目標前提下,吸收IPA等模式的現代理念,提高技術適宜性、適用性和先進性。
1 養殖環境
1.1 養殖池改造
傳統山泉流水魚池具有較高的經濟意義、生態功能和美學價值[3],在山區村落及其附近,緣溪兩側,鑿石筑池,魚池按水流落差設進出水口,利用山泉清澈的水質,投喂專用人工飼料,輔助投喂天然植物性飼料。通過水陸相互作用,形成了以“森林-村落-田園-溪流-流水池-池魚”為要素的農業生態系統,實現了物質和能量多層次利用,充分體現了我國“三才”生態哲學思想。截至2017年底,休寧縣17個鄉鎮、4 000多農戶(占全縣山區農戶1/5)從事山泉流水養魚,筑池4 903口、面積64 256 m2,規模化流水養魚場9個,苗種繁育場4個,珍稀水生動物研究所1個,年產苗種5 000萬尾、商品魚近1 000 t,注冊泉水魚商標 9 個,年銷售收入 1.2 億元,養殖戶年均增收3 500元以上。但是,池塘布局分散,空間逼仄,自然資源環境利用處于“原生態”,存在以下問題:①池壁池底巖石或石塊凹凸顯著,棱角銳利,易傷魚體;②水體流速流量難以控制,溪流水量季節性差異大,在池內進排水交換量較小的時間段,池底積累殘餌糞污僅靠流水攜帶難以清除,廢棄物外排不暢;③單體養殖池面積小,總體產量效益難以提升;④攜帶廢棄物和魚類糞便的養殖尾水直接排放。根據山區土地資源和水文特點,需要對傳統山泉流水養魚系統進行針對性的改造。
優化設計的做法是:①山泉流水養魚系統原位改造。就地取材,利用卵石覆蓋池壁池底,使之表面光滑;或在水泥池壁涂抹薯類淀粉,灌水浸泡,使之著生藻類,達到保護魚體的目的;又或直接覆蓋養殖膜。②池型和面積改造提升。調整池塘面積為10~15 m2,水深0.6~1.0 m,池形由不規則多邊形或四邊形改為抹角正方形、正多邊形或圓形,池底微凹。水流從池壁一側進入,形成連續的稠密空間邊界,繼而呈圓周型漩渦運動(vortex motion),漩渦運動核心的每個外圈的向心力總是大于相鄰內圈的向心力,重力加速度形成不斷收緊的內旋力,使全部物質向心集中,達到水體交換均勻無死角,流量流速可控。開啟閥門,數分鐘內即可排出池水的20%~30%,正中排水除污,達到池底無魚糞淤泥沉積的效果。③養魚系統現代化升級。采用玻璃鋼、不銹鋼、PVC養殖膜等新型環保材料和活動式微孔增氧管網等技術,利用IPA原理優化設計,改造和新建養殖池,避免混凝土池壁表面粗糙、微孔增氧管網凸出、鋼制攔魚柵腐蝕,露出尖銳棱角,造成魚體擦傷的缺陷[4],構建集約式設施化山泉流水養殖模式。④山泉流水資源的梯級利用。在土地較為開闊的地方建筑規模化養殖小區,對養殖池進行梯度設計,修建生態引水渠(管),利用山澗溪流自然落差或機械提水,引水進入養殖區,對山泉流水資源進行梯度利用,節約提水的動力耗費。⑤配套建設集污池和稻田等類型濕地。在養殖場區配套建設集污池和稻田等類型濕地,處理養殖尾水中的排泄物、殘飼等廢棄物,實現異位凈化和物質能量的循環利用。
經由系列優化改造,在繼承傳統山泉流水養殖的精髓和合理成分的基礎上,徹底改變傳統山泉流水養魚“小農經濟”色彩,而賦予其現代漁業的發展風貌。
1.2 環境因素調節
1.2.1 水環境差異性調節。農戶家庭分散式山泉流水魚池水體晝夜溫差大,水溫在18~28 ℃,水質相對穩定,水源溶氧量7~9 mg/L,pH5.5~6.5,呈弱酸性。為了減少酸性水質對魚類生長的影響,每隔15~20 d施放氧化鈣(CaO)5~10 kg,可以維持水質穩定性和浮游生物多樣性。
1.2.2 水文參數調節。山泉流水養魚需要調節進水流量,特別需要控制流速,養殖魚類既要保持一定的游動狀態,又要避免因過度游動而消耗體能,建議10~20 m2的養殖池,流速設為30 ~45 cm/s,流量為0.014 ~0.018 m3/s;夏季,可以適當調高流量與流速,魚池上方設置遮陽網或依照傳統方式栽種葡萄、南瓜、山芋、絲瓜等藤蔓類植物,使其莖葉覆蓋池塘上方,以控制魚池水體溫度,保持溶解氧≥5 mg/L。養殖過程中,山泉流水魚池內水質應不低于《漁業水質標準》(GB11607)和《無公害食品之淡水養殖用水水質》(NY 5051—2001)要求。
1.2.3 規模化養殖小區水質調節。新設計建造的規模化養殖小區,水質變化規律表現出與IPA的相似性。通常說“養魚先養水”,水中溶解氧是一池好水的根本。水中溶解氧保持在一個穩定、均衡的水平上,則有利于好氧菌生長并促進硝化細菌繁殖,進而降低主要由餌料和其他有機物腐爛后產生的氨氮、 亞硝酸鹽、硫化氫等有害物質。反之,氨氮、 亞硝酸鹽、硫化氫偏高,就會造成總量越來越高的溶解鹽類擠占水分子中的空隙,加之不斷發生的無機和有機氧化還原反應消耗溶解氧多于對它的補償,溶解氧愈發降低,與此同時,pH下降。同樣,在礦化度較高的山泉流水魚池里,魚類需要消耗更多的水中溶解氧和營養物質來保持體內酸堿及滲透壓的平衡,而高礦化度水質將會損害魚鰓的表皮組織,魚類呼吸交換和消化代謝受到影響,進而影響免疫力和抗病力,所以水中溶解氧表達的是水體自凈能力。規模較大的養殖小區通過物聯網自動控制,于池塘底部鋪設曝氣或其他增氧設施,維持溶解氧水平。
1.2.4 廢棄物收集與尾水處理。采用平面魚糞沉淀區設計,配合水下吸塵器提高魚糞收集率,凈化區30%水域面積栽種沉水、浮葉和挺水植物,在生態浮床上栽培陸生蔬菜或飼草,放養鰱、鳙、鲴、螺蚌等濾食性品種。沿水體循環流動方向設置多臺氣體式增氧推水設備,促進水體內循環,必要時使用有益微生物菌劑以分解有機物并培養有益菌相,飼料拌微生物制劑或維生素投喂以增強魚類體質。適量控制藻類,投放石灰、貝殼粉、硫酸鈣或氯化鈣平衡總堿度。山泉流水養殖池水漩渦流動,每隔4~6 h底排污1次,污物排入集糞池或稻田濕地循環利用。養殖尾水經沉淀和生物凈化后符合《淡水池塘養殖水排放要求》(SC/T9101)的一級標準排放,通過溪流自凈和復氧功能,保持溪流水質達到GB3838規定的Ⅱ類水質標準。
2 魚種放養
2.1 養殖品種 山泉流水養殖產量適度,營養來源主要依賴人工飼料投喂,根據市場需求,在養殖品種選擇上,既要考慮地方性土著品種,又要考慮引進養殖品種。市場接受度、養殖適應性、生長性能、群體產量是衡量一個品種是否適宜流水養殖的主要指標。目前,主要養殖品種有光唇魚、倒刺鲃、斑點叉尾鮰、瓣結魚、大口黑鱸、鱘、黃顙魚等。同池流水養殖以單一品種同規格為主,也可考慮不同品種生物習性和生態共生性,同池養殖不同品種。
2.2 放養密度 養殖密度是根據水源溶氧量、水溫、魚類耗氧率、適宜流速、品種集群性等來確定的。養殖密度可以參考如下基本關系式:Q=([O2(aq)]進水-[O2(aq)]最低需氧)·W·E/R,式中:Q為最大收容量(kg/m3);[O2(aq)]進水為進水溶氧量(mg/L);[O2(aq)]最低需氧為魚類最低需氧量(mg/L,一般為3~5 mg/L);W為最大進水量(L/h);E為水體交換效率系數(一般為0.7);R為魚類活動耗氧量[mg/(kg·h),一般為250 ~300 mg/(kg·h)]。由此,設計養殖光唇魚、黃顙魚規格60~80尾/kg,放養密度1.0~1.5 kg/m2;倒刺鲃、瓣結魚、斑點叉尾鮰、大口黑鱸、鱘魚規格0.2~0.3 kg/尾,放養密度5~8尾/m2。考慮主導品種搶食能力,適時調節魚池水流速度和底部增氧的曝氣量,始終保持池水溶氧水平為5.0~5.5 mg/L。
2.3 魚種投放 為了減輕魚種放養時的應激反應、保障苗種成活率,需要選擇在當地專池培育的魚種或就近采購以流水方式培育的大規格魚種,也可購自IPA流水槽生產的魚種。外購魚種須經檢驗檢疫合格,要求解剖檢查無病癥、無寄生蟲感染,肝膽胰脾大小、顏色、形態正常,體質健康強壯。斑點叉尾鮰、黃顙魚等無鱗魚魚種放養適宜水溫為22~25 ℃,其他魚類為5~20 ℃。
魚種捕撈前應停食3~7 d,使魚種消化道排空,避免運輸途中魚體排糞污染水質。使用網目細小而柔軟的尼龍網具捕撈,起吊稱重直接裝入運輸容器內,每袋不超過50 kg,操作中避免損傷魚體。運輸用水采用清潔的山泉水或井水,水體中添加適量食鹽可有效減輕撞壁、擦傷掉鱗等強烈的應激反應[5]。運輸夏花魚種水溫與魚池溫差≤2 ℃,冬片魚種≤2 ℃。魚種下塘前用2%~3%食鹽水浸浴消毒5~15 min,入池后保持靜水或微流水狀態,魚池上方搭蓋遮蔽物,以防陸生動物或鳥類活動使魚種受驚。
3 健康管理
3.1 營養管理 魚種入池后盡早開始投喂,使魚種恢復體力,較快適應新的流水養殖環境。流水養魚應選用優質、新鮮的專用配合飼料,并定期補充一部分天然餌料,日總投餌量控制為2%~6%。大口黑鱸、黃顙魚、鱘魚飼料蛋白質含量≥38%,且動物蛋白含量≥15%,粗纖維含量≤5%,斑點叉尾鮰、光唇魚、倒刺鲃、瓣結魚飼料蛋白質含量≥32%,且動物蛋白含量≥10%,粗纖維含量≥8%。光唇魚、瓣結魚可補充投喂少量浮萍,倒刺鲃可投喂水生或陸生飼草,滿足其對纖維素的需求,避免肝膽綜合征的發生。養殖中后期適量添加復合維生素、鈣、磷等微量元素,能使皮膚結實、鱗片緊縮[6],提高抗應激能力,減輕起捕運輸造成的損傷。
3.2 運動管理 魚類棲息在流水養魚池中流水環境下,為保持身體平衡,長期處于逆水流的運動狀態中,糖類和脂肪消耗較多,體質健壯,是低脂高蛋白、肌肉彈性好、咀嚼口感佳的優質水產品[7]。在山泉流水魚池中通過調整進水角度控制流速,在池塘循環流水魚池中通過調節曝氣量控制流速,在適應流速狀態下水體溶氧不足時,應開啟池內微孔增氧,沖洗排糞時的流速應小于魚的極限流速。
3.3 病蟲害的生態預防 消除或抑制引發病害的因素,是保障魚體健康的重要手段。每次魚體銷售后,放干池水,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池。養殖過程中,常用生石灰提高水體pH,保持水體溶氧≥5 mg/L。用大蒜、馬齒莧、地錦草、紫蘇、艾蒿等新鮮中草藥打漿拌飼投喂,可以避免常見細菌性疾病的發生。小型寄生蟲引起的疾病是山泉流水養殖品種多發疾病,針對其發生規律,提前將菖蒲、楝樹果葉、松針、楓楊葉、桑葉等中草藥捆扎放于水體中漚汁,能有效驅殺小瓜蟲、斜管蟲、指環蟲、三代蟲、中華鳋、車輪蟲病等,必要時潑灑或內服商品驅蟲中草藥。在流水魚池內潑灑外用藥,應停水曝氣24 h以上。發生小瓜蟲病也可降低池水水位,然后加大水流流量和速度,向養殖池中沖水,使魚池換水頻率≥3次/h[8],對小瓜蟲具有顯著的驅除效果。
3.4 質量安全管理 在推廣區域內,養殖戶、養殖企業在養殖過程中盡可能不用藥物,或盡量使用中草藥,必要時選擇低毒、低殘留、療效確切的魚藥,嚴格執行休藥期規定,推行養殖生產日志和用藥記錄制度,結合農資打假和規范用藥科普下鄉活動,監督執行。在多年的生產實踐和科學研究基礎上,技術推廣部門和養殖企業獲得了《山泉流水養魚尾排水凈化方法》《養殖香味草魚的方法》《一種瓣結魚與光倒刺鲃池塘微流水養殖方法》《一種瓣結魚與鰱鳙魚山塘流水養殖方法》等多項發明專利,修訂了《山泉流水養魚操作規范》《山泉流水養殖光唇魚技術操作規范》《山泉流水養魚質量安全電子植入操作規程》《水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技術規程》,并進行了多項“三品一標”認證,有效提升了山泉流水養殖產品質量可追溯和質量安全管理水平。
4 討論
同種魚類因水溫、水質、光照、餌料等因素的變化,生長速度有很大的差異。一般情況下,隨著養殖密度升高,養殖魚類的生長性能呈下降趨勢[9],通過控制投喂和適當增加養殖密度,能有效地調節魚體生長速度。在養殖生產中,人們總是希望通過加快生長速度來增加經濟效益。研究表明,用配合飼料養殖的倒刺鲃、光唇魚、瓣結魚、鱸魚、斑點叉尾鮰等,在溫度適宜的情況下,生長速度已經超過野生魚4倍以上。養殖條件下魚體過快的生長速度往往會超出魚體本身健康的生理承受能力,造成體質肥胖而虛弱,體大而肉松,活力弱、免疫力差。因此,將流水養魚生長速度控制為野生條件下魚體生長速度的2.0~2.5倍是較為適宜的。
山泉流水是安徽省主推的集約化養殖技術,是省領導關注的山區精準扶貧項目,適宜于皖南、皖西山區,為國內其他同類型環境提供了示范樣板。它的應用與鄉村民俗和休閑旅游結合,利于城市尋味鄉愁、山村脫貧致富,保障優質漁獲物面市。然而,生產中養殖者多照搬傳統池塘養魚經驗,盲目追求生長速度和產量,魚種采購于江西、湖北等地的池塘,過量投喂飼料與濫用藥物,魚種體質差,加上粗獷的捕撈運輸操作,導致魚種應激反應嚴重,免疫力下降,2018年春季普遍出現嚴重的細菌性疾病和肝膽綜合癥并發癥,魚種死亡率高,損失大。因此,①從魚種本地化或以IPA定向培育入手,消除引發魚種應激和病害的因素;②應以魚體健康為本,改善養殖環境和營養水平,根據魚類生理需求健康投喂;③加強研究,查清病原,弄清發病機理,按照藥敏試驗結果精準、規范用藥;④加強監督,做好全方位服務,是提升流水魚品質、保障流水魚質量安全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朱生東,朱國興.休寧山泉流水養魚系統文化價值及保護利用[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72-77.
[2] 陳文華,聶家凱,閆磊,等.低碳高效池塘循環流水養殖草魚新技術試驗總結[J].科學養魚,2014,30(10):20-22,30.
[3] 林衍峰,劉峻.休寧縣傳統山泉流水養魚池的微觀生態與美學價值[J].中國漁業經濟,2016,34(3):74-77.
[4] 唐燕高.池塘循環流水養殖存在的問題及其技術措施[J].安徽農學通報,2016,22(21):83-84.
[5] 徐鋼春,杜富寬,聶志娟,等.10‰鹽度對長江刀鱭幼魚裝載和運輸脅迫中應激指標的影響[J].水生生物學報,2015,39(1):66-72.
[6] 游文章,黃忠志.魚類對鈣、磷的需要[J].淡水漁業,1987(5):43-46,20.
[7] 劉楊,陳曄,魏澤能.安徽省低碳高效池塘循環流水養殖技術推廣[J].中國水產,2017(9):75-77.
[8] 甘成敘,林衍峰.流水養殖光唇魚小瓜蟲病的防治對策[J].科學養魚,2015,31(12):56-57.
[9] SHELBOURN J E,BRETT J R,SHIRAHATA S.Effect of temperature and feeding regimes on the specific growth rate of sockeye salmon fry (oncorhynchus nerka)with a consideration of size effect[J].Fish Board Can,1973,30(8):1191-1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