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林 王全友
摘要 [目的]尋找能夠改良土壤的土壤處理劑,探索不同土壤處理劑對土壤的改良效果。 [方法]通過5種不同處理劑在豇豆的田間試驗,研究不同土壤處理劑對豇豆產量和土壤中鉀、砷、鉛、汞和鎘等含量的影響。 [結果]施用土壤處理劑后豇豆產量均高于對照;土壤中重金屬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結論]施用土壤處理劑有利于降解土壤中重金屬。
關鍵詞 土壤處理劑;重金屬;豇豆;產量
中圖分類號 S1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8)14-0138-03
The Effect of Soil Treating Agent on Content of Potassium and Heavy Metal in Soil
CAI Zhilin,WANG Quanyou
(Agricultural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of Taix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Taizhou, Jiangsu 225433)
Abstract [Objective] To find soil treatment agents that can improve soil, and explore the improvement effect of soil treatment agents on soil.[Method]Through five different treatment agents in cowpea field experiment,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soil treatment agents on potassium, arsenic, lead, mercury and cadmium and other heavy metal content in soil and cowpea yield was studied.[Result]After applying soil treatment agents, the yield of cowpea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the content of heavy metals in soil decreased at different degrees.[Conclusion]The application of soil treating agent is beneficial to the degradation of heavy metals in soil.
Key words Soil treatment agents;Heavy metals;Cowpea;Yield
蔬菜作物復種指數高,長期保護地栽培,保護地內土壤得不到雨水的有效沖刷,在設施栽培主產區連作現象普遍,保護地土壤中積聚了大量的有害物質,極易發生連作障礙,在大多數情況下表現為病蟲害蔓延和生理性障礙,出現產量降低、品質變劣、生育狀況變差的現象[1-2]。使用微生物殺蟲劑、微生物菌肥等相關農用微生物益生菌制劑可以緩解酸性土壤鋁毒的危害[3],大大改善化學藥物、化肥以及化學制劑中重金屬、土壤中本身所殘留的各種污染物所帶來的危害,且在一定范圍內修復受損的土壤環境[4-9]。筆者在豇豆中施用幾種土壤處理劑,研究土壤處理劑對土壤鉀和重金屬含量的影響,探索土壤處理劑對土壤重金屬的降解效果和提高土壤質量的方法,以期預防、延緩、減輕農業產業園區連作障礙的產生,為保障江蘇省農業產業園區可持續運行提供科學有效的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豇豆品種為翠柳。土壤益生菌、土壤干預劑、土壤調理劑、生物農藥等,由江蘇省農業科學院食品檢測所提供。
1.2 試驗方法
試驗地設在江蘇省泰興農業科學研究所和江蘇省泰興市黃橋鎮蔬菜園區。試驗設5個處理和1個對照。處理①土壤益生菌。整地后土壤益生菌1 500 g/hm2拌細土均勻撒在地里,并噴水1遍,隔1 d再噴1遍。處理②土壤干預劑。干預劑4 500 kg/hm2,地表撒潑,然后旋耕。處理③土壤調理劑。調理劑600 kg/hm2,地表撒潑,然后旋耕。
處理④生物農藥。定植后10~15 d,噴施生物農藥300 mL/hm2對水150~225 kg防治病毒病、霜霉病、炭疽病等。
處理⑤幾種處理的集合。以上處理劑按照同樣的量、同樣的方法項目一起施用。
處理⑥對照(CK)。僅施基肥,不施用以上任何物質。
每個處理160 m2,不設重復。
1.3 取樣方法和測定項目
在每個小區按5點法取15 cm耕作層1 kg土樣,第1次間隔30 d,以后間隔20 d,連續取4次土樣,樣品由江蘇省農業科學院食品質量安全與檢測研究所檢測,主要測定土壤中鉀、砷、汞、鉛和鎘含量。
1.4 田間管理
2015年3月19日撒施45%復合肥(15-15-15)600 kg/hm2、水糞肥30 000 kg/hm2作為基肥。根據試驗要求將以上物質均勻撒入各小區土壤后用旋耕機旋耕。
3月20日整地作畦,畦面寬120 cm、溝寬30 cm。整地前對土壤益生菌處理田塊噴1次水。
3月21日播種,大小行種植,大行寬90 cm,小行寬60 cm,穴播,每穴3~4粒,播后蓋地 膜。
播種后密閉大棚,增加棚內溫度,3月28日出苗,出苗后及時破膜放苗,防止高溫傷苗。4月15日開始吊繩,引蔓上架,5月22日開花, 5月26日進入結莢期,在此期間人工除草2次,對滿架植株進行打頂,對側枝進行掐頭,未追肥和補水,通過開閉大棚進行棚溫調節,防止徒長。生長期間用吡蟲啉防治蚜蟲2次。
6月4日開始采收,6月28日采收結束。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土壤處理劑對豇豆產量的影響
從表1可以看出,所有施用土壤處理劑的處理產量均高于對照,幾種技術的集合處理最有利于產量的提高,豇豆產量達12 038.10 kg/hm2, 比對照增產28.1%;其次是施用土壤益生菌處理,產量達11 875.60 kg/hm2,比對照增產26.4%;增產最少的是施用生物農藥處理,產量為10 138.00 kg/hm2,比對照增產7.9%。
2.2 不同土壤處理劑對土壤鉀含量的影響
從表2可以看出,隨著時間的延長,所有施用土壤處理劑的處理土壤鉀含量均呈上升趨勢,5月27日對照土壤鉀含量最高為19.3 g/kg,其次是土壤干部預劑為18.5 g/kg,生物農藥、土壤調理劑和土壤益生菌均為18.3 g/kg,最低的是幾種處理的組合為18.1 g/kg。
2.3 不同土壤處理劑對土壤砷含量的影響
從表3可以看出,隨著時間的延長,所有處理土壤砷含量總體呈下降趨勢,下降幅度在0.14~0.72 mg/kg,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施用土壤干預劑達0.72 mg/kg,其次是施用生物農藥,為0.45 mg/kg,下降幅度最小的是對照,為0.14 mg/kg;其中生物農藥、土壤調理劑和土壤益生菌在施用30 d后有小幅上升,然后開始下降;土壤干預劑在施用30 d后下降明顯,以后下降幅度減少。
2.4 不同土壤處理劑對土壤汞含量的影響
從表4可以看出,不同處理對土壤汞含量的影響不大,說明這幾種土壤處理劑對土壤汞的降解作用不明顯。
2.5 不同土壤處理劑對土壤鉛含量的影響
從表5可以看出,不同處理對土壤鉛有一定的降解作用,下降幅度為0.8~6.8 mg/kg,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施用土壤益生菌為6.8 mg/kg,其次是對照為4.0 mg/kg,下降幅度最小的是施用土壤調理劑為0.9 mg/kg。
2.6 不同土壤處理劑對土壤鎘含量的影響
從表6可以看出,施用生物農藥土壤鎘含量下降幅度最大為0.051 mg/kg,施用土壤益生菌和幾種處理的集合土壤鎘含量略有下降,施用土壤干預劑、土壤調理劑土壤中鎘含量基本無變化,對照略有上升。
3 結論
(1)施用土壤處理劑的處理產量均高于對照,產量增幅在7.9%~28.1%。幾種技術的集合處理最有利于產量的提高,豇豆產量達12 038.10 kg/hm2,比對照增產28.1%;增產最少的是施用生物農藥處理,產量為10 138.00 kg/hm2,比對照增產7.9%。
(2)施用土壤處理劑除土壤汞含量變化不大外,砷、鉛和鎘都有不同程度的降解作用,施用土壤干預劑對土壤砷的降解作用最大,施用30 d后土壤砷含量下降0.71 mg/kg;施用土壤益生菌對土壤鉛的降解作用最大,施用50 d后土壤鉛含量降至16.8 mg/kg;施用生物農藥對土壤鎘的降解作用最大,施用50 d后土壤鎘含量降至0.138 mg/kg。
參考文獻
[1] 蔡燕飛,廖宗文.土壤微生物生態學研究方法進展[J].土壤與環境,2002,11(2):167-171.
[2] 楊德榮,李進平,曾志偉,等.YCB系列新型肥料的開發與應用[J].云南化工,2017,44(8):19-21,24.
[3] 解開治,徐培智,嚴超,等.不同土壤改良劑對南方酸性土壤的改良效果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09,25(20):160-165.
[4] 寧東峰.土壤重金屬原位鈍化修復技術研究進展[J].中國農學通報,2016,32(23):72-80.
[5] 陸文龍,李智偉,任凱,等.鎘脅迫下生物質炭對小白菜生長特性的影響[J].科學技術與工程,2017,17(21):335-338.
[6] 張秀,夏運生,尚藝婕,等.生物質炭對鎘污染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影響[J].中國環境科學,2017,37(1):252-262.
[7] 肖蓉,曹秋芬,李倩,等.復合微生物菌劑結合陽光消毒治理設施草莓連作障害的效果[J].山西農業科學,2018(1):98-103.
[8] 季彬,杜軍國,祁宏山,等.微生物菌劑在土壤修復中的應用[J].吉林農業,2016(16):93.
[9] 駱園,熊德中.土壤調理劑應用效應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2015,43(13):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