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分析了加強農業職業院校教育研究機構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并對其功能和定位開展研究,最后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 農業職業教育;研究定位;生態
中圖分類號 S-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8)23-0228-04
Abstract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ion in agricultur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ere analyzed, and their functions and location were studied, and som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Research location;Ecology
我國地方院校的高等教育研究機構主要是在改革開放以后逐步發展起來的。近40年來,高等教育研究機構為高等教育的決策和決策實施提供了切實有效的服務,在推動高等教育科學的理論建設和指導實踐、推動教育觀念的轉變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促進了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1]。與其他高校的教育研究機構相比,農業高職院校職業教育研究機構大多成立不到20年,起步晚,人員配備不足,定位不明確,對其功能和作用認識不足,影響了教育研究機構和農業職業院校的發展。為了促進農業職業院校的發展并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進一步明確農業教育研究的定位,教育研究機構建設十分重要。筆者分析了加強農業職業院校教育研究機構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并對其功能和定位開展研究,最后提出了一些建議。
1 加強農業職業院校教育研究機構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1.1 實施國家教育戰略,需要加強職業教育研究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農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教育整體發展戰略中,職業教育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而振興農業職業教育,提升農業職業教育的整體水平、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不僅有利于促進我國教育協調、健康和可持續發展,而且對我國加快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轉變、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人力資源保障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在農業職業教育的發展戰略中需要研究農業教育的規律和特征,指導農業職業教育的發展。
1.2 農業職業教育面臨的挑戰,需要通過職業教育研究應對解決
目前,全國共有高等農業職業院校130所左右,農業職業教育發展的宏觀形勢較好,有11所進入國家示范校,4所進入骨干校建設隊伍。近年來,農業職業教育豐富和完善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才培養結構體系和高等教育類型結構,為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培養了大批高素質技能人才[2]。但是,高等農業職業教育仍存在諸多問題,如政策及管理體制上的問題突出,農業高等職業院
校的生存和競爭環境惡劣,教師專業化中成長和人才質量提高受到制約,農業職業院校辦學水平和服務地方能力難以契合當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農科專業弱化,去農、離農現象嚴重,招生困難,對口就業難度大等。這些問題的解決既需要國家和行業部門的政策和資金支持,也需要職業院校通過研究指導農業職業教育的科學發展,但是農業職業院校職業研究機構的研究成果以及成果的轉化并不樂觀,主要是因為研究機構和研究人員短缺,研究力量薄弱,導致研究成果不高,水平有限。振興農業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戰略,需要職業教育理論作為指導。
1.3 學院發展的瓶頸問題需要理論指導
要實現農業職業院校的發展目標,就必須以內涵為主,創立品牌,堅持內涵發展,突出特色。需要優化專業結構,加快辦學轉型,提高對社會需求的適應程度,需要在通過示范校建設、骨干校建設來加強高水平辦學,需要改善結構,提高素質,打造名師,建設優秀的教學團隊,實現高校人才培養功能、知識創新功能、成果轉化功能、學術傳播功能。需要在改革中完善與創新機制,改變管理體制不夠順暢、運行機制不夠靈活、教職工的主體地位不夠突出等瓶頸問題[3]。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通過職業教育的院校研究提供解決問題的對策和思路,用科學理論指導學院科學發展[4]。
2 農業高職院校教育研究機構的功能
農業職業院校的教育研究機構緊緊圍繞教學改革和學院管理改革兩條主線,發揮教育政策咨詢、教育教學研究、教師專業成長和學術交流、教育生態研究和改善等功能。
2.1 教育政策咨詢功能
開展院校研究,提供教育政策咨詢是教育研究機構的首要功能。農業職業院校的科學發展有規律可循,職業教育研究機構需要通過借助社會學、教育學和經濟學的相關理論研究,結合學院實際情況,做到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相結合,把握教育活動的前瞻問題和規律性,解決學校在發展過程中的各種理論和困惑,為各種具體問題的解決提供思路借鑒,為學院領導提供建設性意見和建議[5]。
教育咨詢功能的實施,需要在全面把握教育規律、區域優勢以及學院自身的優勢、劣勢、機遇和風險基礎上,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為學院發展定位、發展規劃以及其他管理決策提供多種備選意見、方案與依據;二是積極參與學院其他方面的發展,如學校管理、專業設置、教學改革、德育創新、學生素質教育等方面研究;三是在院校研究的基礎上,承擔教育部、農業部以及當地農業部門的有關咨詢服務。
2.2 教育科學研究功能
農業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需要理論的指導,通過教育科學研究,把握職業教育發展規律,用研究成果改善教育實踐,是高校教育研究機構的核心功能。職業教育研究機構通過研究規范職業教育的行為,提升職業教學的辦學水平,提升科研和社會服務能力[6]。
農業職業院校研究性質決定了職業教育研究機構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實踐研究、行動性研究,是實踐者在研究,在實踐中研究,通過研究指導實踐,因此是以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為主。
教育研究要做好以下4個方面的結合:一是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的結合。要用教育理論指導學院的實踐,同時通過歸納學院豐富多彩的實踐提升教育理論,特別是充實職業教育的理論。二是研究人員和管理人員密切配合。學院的管理改革需要職能部門落實和執行,教育研究人員需要充分了解管理創新、管理改革的困境和實踐,提出的建議和意見才會更好地指導實踐。三是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結合。農業院校研究要注重學院各方面發展數據、當地農村農業數據、當地參與第一、二、三產業從業人員數據、城鄉結合部地區農轉居新市民數據,在此基礎上開展專業布局優化、專業設置與農業產業發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契合度研究。四是研究人員和一線教師密切結合。學院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職能的發揮需要教師積極參與,這些職能的發揮需要結合實踐開展研究,研究中教師和研究人員密切配合,從實踐中提升理論,在研究中加強教育學理論、教學社會學理論指導,提升研究水平。注重四個方面結合,研究所的科學研究才可以更好為學校領導決策、提升教師研究水平提供服務。
2.3 教師專業成長和學術交流功能
在很多本科院校,教育人才的培養和學術交流是教育研究的主要功能之一,但在農業高職院校,雖同樣有這樣的功能,但其內涵和功能的發揮與本科院校有很大的不同。該功能主要是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農業職業院校教師的專業成長不僅包括專業技術知識的積累更新、專業技能的提高等,而且包括對教育理念的把握更新,教學水平提高,職業教育學、學生心理學等知識的把握和運用等,這些專業成長需要職業教育研究機構配合學院的相關部門來完成。二是教育研究指導。目前農業職業院校的教師在教育教學研究能力偏弱,在教育研究選題、理論歸納、研究方法把握等方面存在困難和問題,需要職業教育研究機構通過課題指導、集中培訓等方式提高教師教育研究水平。三是積極開展學術交流。農業職業教育研究是多學科、與社會各個部門密切聯系的應用性的研究,一方面要密切關注國內外高等教育發展態勢和教育實際,帶動各部門、各學科的研究人員進行前沿性、深入性的研究,這是教育研究所發揮作用的契機和切入點;另一方面,要通過積極參加國內外各種前沿學術會議,舉辦或承辦大型的跨校教育科學研討會,深入研究高等教育理論和實踐領域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開展科研攻關,最終成為校內外學術交流的平臺。北京農業職業教育研究所積極參與、先后策劃了“鄉村振興建設與農業教育教育”“農業高職教育與社會服務”“高職教育在區域發展中的新定位與新融合”等專題論壇,解決了農業職業院校發展中遇到困惑和難題。四是辦好學報,建立以刊物為依托的學術陣地,通過總結提煉校內教育教學成果、發表學術論文、辦好教育研究刊物等進行廣泛宣傳,展示提升學校的教育科學研究水平,使學報成為展示研究水平、提升學校形象、促進“三農”發展的載體。
2.4 教育生態研究和改善功能
職業教育具有區域性、行業性的特點,農業職業教育就需要把握學院所在地的新農村發展和城鄉統籌發展狀況、現代農業的發展特點、農民教育的層次和特點等,因此把握當地的三農問題特點和關鍵點也是職業教育研究的功能之一[4]。對學院的生態環境三農問題的研究和把握,具有以下意義:一是為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依據。學院面對環境變化時,解決關鍵的議題,如尋求學院發展與政府之間的平衡,做好教育與社會一體化發展,提高質量,促進內涵發展,做好教師承擔學校教育和社會服務相結合的角色轉換等。二是為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管理咨詢等。由于機構編制、研究人員不足等原因,很多農業職業院校尚未設置專門的三農問題、農民教育、區域文化的研究機構,這些問題的研究和咨詢也由職業教育研究機構來承擔。
3 農業高職院校研究機構的定位
科學審視職業院校教育研究機構的定位可以有助于界定其在學校的地位,優化其職能,提高研究機構研究能力、服務能力。
從職責、工作思路和研究重點3個方面確定職業院校高教研究機構的定位,包括“一個中心,二大方向,三大領域” 。
3.1 職責定位:學校改革和發展的研究與咨詢中心
職業教育研究機構的定位就是要確定機構在學院發展中的位置,職業學院的教育研究機構應成為學校改革和發展的研究與咨詢中心,同時也是學科規劃和建設的研究與咨詢中心、三農問題和區域文化的研究與咨詢中心[7]。
近年來,農業高職教育得到了較快發展,但還存在很多問題需要加以研究,如教育理念亟待轉變,職業教育行政管理方式很不適應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新機制,系統培養人才的體制機制尚未形成,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國家制度、國家體制、國家機制仍屬空白,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亟待加強,職業教育國家制度尚有很多空白等。職業院校的發展已經從規模擴張向內涵發展轉變,職業院校的對職業教育的現狀、問題應該有清醒的認識,并對未來的發展趨勢、發展展望保持清醒認識,對學校發展的生態進行前瞻性、持續性研究,為學校的總體發展提供各種咨詢報告研究,發揮政策咨詢功能。
同時,為了促進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的關聯性和深度融合,需要研究在教育與產業、學校與企業、專業設置與職業崗位、課程教材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中如何實現深度融合,學科建設、人才培養適應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服務轉型升級的新需求。因此,職業院校需要研究通過加強資金、資產、人力、行政等各種資源的有效有序整合,促進教育與產業在理念、思路、產權、教學過程、教材建設、教育模式、教師培養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因此,職業教育研究機構還應成為學科規劃和建設的研究與咨詢中心、三農問題和區域文化的研究與咨詢中心[8]。
3.2 工作定位:圍繞教育教學改革與管理改革兩條主線開展研究
高教研究機構作為一個研究和咨詢中心,在定位確定后就要確定其工作方針和重點。南朝著名文學評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明詩》中提到:“《詩》有恒裁,思無定位,隨性適分,鮮能通圓”。職業教育研究機構的定位是要圍繞高等教育教學改革與管理改革兩條主線展開。
3.3 研究內容重點定位:學院發展三個生態
職業教育研究機構是學院學校改革和發展的研究與咨詢中心,就需要從經濟、社會與教育發展大系統的視角考察,在職業院校的宏觀生態、中觀生態和微光生態3個領域開展研究工作,為構建學院發展良好生態獻計獻策[9]。
3.3.1 宏觀研究。研究職業教育與當地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構建良好宏觀生態。圍繞對《職業教育法》的修訂工作,通過制度建設來保障職業教育的科學發展。需要研究教育國家制度建設,健全職業教育管理制度,強化職業教育公益性質,明確和落實各級政府的責任;建立職業教育行業指導制度,充分發揮行業主管部門、行業組織和行業專家指導職業教育的作用。完善職業教育企業參與制度,鼓勵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建設現代職業學校制度,進一步擴大職業學校辦學自主權,探索產權制度改革,推進學校制度創新。改革職業教育考試招生制度,在終身教育理念指導下,改革中高職招生制度,重點建設技能型人才繼續升學或繼續學習的考試制度,重點突出技能考核。完善職業教育經費保障和學生資助制度,提高職業教育吸引力。建立職業教育督導評估制度,依法強化各級政府教育督導機構的監督和指導作用。健全就業準入制度,繼續加大就業準入制度執行力度。
3.3.2
中觀研究。研究設計高職教育與其他類型、層次關系,構建良好中觀生態。原教育部副部長魯昕2011年6月8日在高等職業教育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戰略研討班的講話中談到了教育內部的不適應,認為準確回應國家發展戰略對職業教育改革提出的新需求,必須清醒認識到我國教育體系內部存在著諸多不適應:一是教育理念還不適應現代產業體系對培養技能型人才的要求,難以適應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歷史性轉變;二是系統培養技能人才的體制機制尚未形成;三是職業教育行政管理方式很不適應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新機制;四是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五是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相互脫節、斷層、重復問題;六是頂崗實習的實效和實現形式問題;六是信息化水平差距大、發展不平衡。
作為職業教育研究機構,就需要通過研究農業職業教育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建立具有職教自身特點、規律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創新建立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課程互通體系,需要建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標準和模式,確立職教科研的目標引導、成果評價、支持與考核方式,確立職業院校教師素質與能力培養的標準、考核與評價體系,確立對職業院校專業技術職稱評聘的內涵、標準、評價機制等的改革。促進辦學機制轉換,促進職業教育由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協同推進轉變,研究凝聚各方共識、動員全社會力量、整合各類資源共同發展職業教育,增強其發展生機與活力的路徑和策略。
3.3.3
微觀研究。通過院校研究,促進學院內部的協調發展,構建學院發展的良好微觀生態。職業教育研究機構還要研究如何重新設計高等職業院校內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與教師成長的微觀生態系統。研究學生發展、教師發展與學院發展的關系,加快學院在文化、觀念、價值、目標、制度、行為上的系統創新。要進行更貼近學院發展的“院校研究”,如學科建設、課程建設、教學內容與方法、教師培訓、學生管理和教學管理等方面具體內容的研究。
4 加強教育研究機構建設的建議
4.1 增強院校研究意識,為學院發展規劃提供決策依據
目前,職業教育研究機構應做好以下方面的研究。
①以管理體制創新研究為重點,開展系統研究。在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調查研究,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科學論證學院中長期發展規劃和階段性規劃、學院改革與發展的重大問題與重要政策,為學院改革與發展提供高質量、建設性、可操作的研究報告、方案設計、政策建議或決策咨詢。
②圍繞學院管理體制改革和高水平建設的工作重點,做好學院文化建設、師資建設、職業教育體系、現代學徒制、職業教育分級制等方面的研究,為學院的學科建設和師資隊伍培養提出有針對性的咨詢報告等。
③積極申請并開展有關職業教育和鄉村振興方面縱向課題,積極申報國家級社科基金項目和國家級教育規劃項目。
4.2 全面推進研究所的組織機制創新和人才隊伍建設創新
①成立職業教育研究室,充實高學歷、高職稱的研究人員,健全規范工作制度,形成專兼結合的研究隊伍和以項目管理為基礎的工作制度。
②加大優秀人才引進力度,拓寬招聘優秀人才渠道,拓展人才招聘方式、范圍,引進高層次優秀人才;采取多種措施去外出進修學習,承擔科研項目等,培養優秀學術骨干。
③建設一支專兼職結合、專業互補的職業教育研究團隊,調動研究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不同學科專業人員的研究優勢,結合學院發展實際集中優勢開展高水平、高層次研究。
④加強對外聯絡,積極主動與農業部科教司、市教委、市教科院等部門與單位聯系與溝通,承接其委托,做好有關工作。
4.3 職業教育研究人員改變意識,提高服務能力
作為職業教育研究所的專職研究人員需要樹立全局意識、主體意識和服務意識,平時工作中胸有全局,注重研究農業職業教育的宏觀背景和職業教育規律和注重研究學院發展的重點和難點問題,淡化個人研究偏好和個人興趣;改變主體意識,要站在學院發展的高度思考問題,力求研究有前瞻性、實效性和針對性;加強服務意識,發揚創新精神和奉獻精神,做好學科互補和團隊建設,尋求研究模式和工作模式的突破,為中青年教師的科研能力培養服務,促進研究團隊建設,為學院發展、教師培養服務。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教育研究機構建設的意見:教高會廳〔2004〕1號[A].2004.
[2] 王福海,馬俊哲,李凌.高等農業職業教育的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13,27(6):5-10.
[3] 徐長發.新鄉村職業教育發展預期[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145-148.
[4] 杜保德.小服務 大文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7-69.
[5] 劉獻君.大學教育研究機構的主要任務是進行院校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5(4):4-6.
[6] 王青,陳亦強.高等學校高等教育研究機構發展路徑的探討[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0(4):127-128.
[7] 樊桂清,霍天強.論我國高校高等教育研究機構的功能定位選擇[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36):3-5.
[8] 郭立年,熊建武,周進,等.高職院校教育研究機構的發展趨勢與定位[J].企業技術開發,2009,28(5):143-145.
[9] 張賢.淺析院校研究機構的結構和功能[J].文教資料,2016(26):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