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志明 張文清 王一線
摘要 針對蘇北地區秸稈收貯問題,以淮安市為例,對當前秸稈收貯體系現狀、以及面臨的問題進行了較詳細分析,結合淮安市實際,從規劃引領、技術創新、產業培育、政策扶持、長效機制等方面,對如何完善秸稈收貯體系,提高秸稈綜合利用成效提出了思路與對策。
關鍵詞 秸稈;收貯;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S21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8)22-0198-02
Abstract Aimed at the problem of storage about straw in northern Jiangsu,taking Huaian as an example, the status quo of the current straw collection, storage system and the problems faced were analyzed in details. Based on Huaian reality, from the aspects of planning guidanc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dustrial cultivation, policy support, longterm mechanism,ideas and countermeasures about how to perfect the straw storage system and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straw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Straw;Storage;Problems;Countermeasures
江蘇省淮安市是傳統農業大市,地處蘇北腹地,經濟欠發達,擁有耕地面積47.267萬hm2,農作物秸稈資源以水稻、小麥秸稈為主。水稻面積29.333萬hm2,三麥面積30萬hm2,是典型的稻麥兩熟種植區,年秸稈總量450萬t。近年來,淮安市秸稈綜合利用以機械化還田為主,統籌推進秸稈多種形式利用。據統計,2017年淮安市稻麥秸稈機械化還田率70%以上,其中:麥秸稈還田率超過90%,秋季稻秸稈機械化還田率達到50%,秸稈還田消耗秸稈量占總利用量的73%,秸稈利用嚴重依賴還田,比例嚴重失衡。淮安市現狀與蘇北其他地區相似,有一定的代表性[1]。究其原因,秸稈收貯體系不健全是制約其大規模利用的重要瓶頸。因此,如何建立合理、高效的秸稈收儲運體系是秸稈生物質能產業發展必須首先解決的關鍵問題。
1 蘇北地區秸稈收貯體系建設現狀
1.1 秸稈收貯體系建設模式
1.1.1 “機械打捆,整村推進”秸稈田間打捆模式。依托秸稈收集機械,在田間打捆后直接或貯存后送秸稈電廠等秸稈利用企業。由秸稈收貯主體與鄉鎮或村簽訂合同,實施機械化收集。淮安市目前近100臺套秸稈打捆機,年田間打捆秸稈10萬t。
1.1.2 “政府扶持、企業唱戲”秸稈收貯建設模式。通過財政扶持與自籌相結合,按標準建設秸稈收貯點,建設后的收貯點開展秸稈收集、貯存、加工、運輸,自負盈虧。這也是目前淮安主要的秸稈收貯體系建設模式。目前,淮安市按該模式建設的秸稈收貯點共130處。
1.2 秸稈收貯體系營運模式
1.2.1 企業自行運作模式。主要是以江蘇國信淮安生物質發電有限公司等企業為代表。由企業自建,自行對秸稈原料進行收集、晾曬、儲存、保管、運輸等工作的運作模式。秸稈發電企業在秸稈產量集中的地區,在合理的運輸半徑范圍內,布設秸稈收購點,在收購點進行原料的初加工(壓縮、打捆),并設定一定規模的初級貯存場,以打完捆的原料進行碼垛儲存,并在發電廠建設二級原料貯存場,以儲備正常周轉生產需要原料的量,保證安全生產。
1.2.2 分散型收儲運模式。分散型收儲運模式主要以秸稈經紀人為主體,由秸稈經紀人把分散農戶組織起來,為企業常年提供秸稈原料[2]。秸稈經紀人一般采取2種方式收購秸稈:一是秸稈經紀人自己購置運輸車輛,設立簡易儲料場,從農戶手中收購秸稈,存放在儲料場,定期向秸稈利用企業供應原料;二是秸稈經紀人培育一批秸稈收購戶,由這些收購戶收購秸稈,并負責直接運送到秸稈利用企業,由經紀人負責與企業定期結算。
1.2.3 集約型收儲運模式。集約型秸稈收儲運模式主要以專業秸稈收儲企業(站)為主體,負責原料的收集、晾曬、儲存、保管、運輸等任務,對秸稈實行分散收集、統一儲運管理。一種模式是農戶作為秸稈收集者,將秸稈收集、晾曬后,按要求統一運送到秸稈收儲點進行儲存、保管[3]。另一種模式是通過培育秸稈收購合作組織,與合作組織簽訂合同,由專業合作組織把分散農戶組織起來,負責原料收集、預處理和小規模儲存,然后根據需要定期運送到收儲站,逐步形成從農民合作組織到秸稈收儲企業再到秸稈利用企業這樣一個秸稈收儲運體系,保證了原料的長期有效供應。
2 秸稈收貯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2.1 收集時間集中,短期內難以完成 稻麥收獲時間相對集中,稻麥秸稈短時間內大量產生,且稻麥收種時間重疊,可供秸稈收集的時間極短,尤其是小麥收獲季節,季節矛盾更為突出。而且稻麥收獲季節降水均較多,尤其是小麥收獲期間降水較多,降水天氣不僅影響稻麥的適時收獲,更嚴重影響著秸稈的收集打捆、運輸與貯存,客觀上加大了秸稈收集的難度。
2.2 打捆裝備短缺,機械化收集率低 秸稈收集機械化水平低,集中表現在兩方面,一是秸稈收集裝備不足,秸稈打捆機械的缺乏,遠遠不能滿足實際需要,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大量稻麥秸稈的打捆收集。以國產打捆機械為例,1臺單季有效收集時間內僅能收集40~60 hm2,具有數千公頃耕地的鄉(鎮)則要有數十臺打捆機,才能滿足秸稈收集的需要。二是現有秸稈收集裝備及技術亟需改進和完善[4],國產撿拾打捆機存在連續作業穩定性差、故障率高、效率低等缺陷,直接影響秸稈收集的效率。
2.3 比較效益不高,影響農民積極性 調查顯示,人工收集運送到秸稈收貯企業成本達到200~217元/t,秸稈收貯企業再經加工、打包、運送到秸稈利用企業,成本至少達到260元/t,而目前電廠收購價正常也不超過260元/t,秸稈收貯企業如按測算的人工收集成本200元/t收購農民秸稈就是虧損,只能降低秸稈收購價,秸稈收購價最高也不超過180元,這樣就導致了農民的積極性不高,收益不到100元/工日。而目前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不斷加快,各地用工矛盾突出,工資水平有所上漲,多數工種的工資都達到100元/工日以上,農忙時,由于勞動力緊張,用工價格更高。因此,農民經比較,認為還是做工劃算,農民收運出售秸稈的比較效益不理想,不愿意收運出售秸稈,農民收集積極性難以調動。秸稈機械化打捆收集送到秸稈收貯企業的成本170元/t,加上運費、損耗等,至秸稈利用企業成本至少220元/t以上,相對于人工收集,經濟效益相對高些,但秸稈打捆規模小,拉動作用不明顯。
2.4 統籌布局失衡,秸稈收集規模小 近年來,淮安市全面推廣秸稈還田。2017年稻麥秸稈機械化還田率70%以上,其中:麥秸稈還田率超過90%,秋季稻秸稈機械化還田率達到50%,尤其是夏季,秸稈收貯點基本是無草可收。由于秸稈機械化還田和多種形式利用統籌不夠,嚴重影響了秸稈收貯量。秸稈還田固然是當前秸稈多種形式利用途徑單一、利用量小的情況下的無奈之舉[5],而且通過秸稈還田可大大降低秸稈焚燒拋河風險,減輕各級政府秸稈禁燒壓力,但這在客觀上也造成了秸稈收購難問題。
2.5 扶持鏈接脫節,政策驅動力不足 目前,從政策扶持層面來說,秸稈收貯企業用電補貼(按農用電價計)、農機具購置補貼、秸稈發電廠銷售電價補貼、秸稈產品交通費均等政策均享受。在財政補助方面,目前淮安市級財政沒有出臺扶持政策,主要依靠的是省級財政資金,而且由于是實行按量補助,涉及到秸稈收貯利用量核定問題,目前基本上是依托電廠發票來確定利用量,還有很多利用秸稈的市場主體也利用了很多秸稈,如養殖企業、編織企業等,由于沒有規范可操作的利用量核定辦法,很多不能享受財政補助,秸稈補貼政策覆蓋面不夠寬。還有秸稈補量資金基本上是都補給了秸稈收貯企業,秸稈收購企業收集農民的秸稈的價格并未有明顯提高,秸稈原料收購處于無序狀態,缺乏鼓勵農民主動收集出售秸稈的扶持政策,甚至出現了“農戶燒、企業搶”的滑稽現象,秸稈按量補助政策的拉動力未充分發揮。
3 對策與建議
3.1 規劃引領,統籌還田和利用產業布局 立足秸稈綜合利用產生發展總結趨勢,根據區域秸稈資源分布情況、農民的習慣以及秸稈收貯利用市場主體布局情況等,發揮規劃引導作用,統籌處理好秸稈還田與草離田利用關系。要根據秸稈收貯利用企業消耗秸稈的能力,從高效利用秸稈的角度出發,逐步提高秸稈利用規模,適當調整秸稈還田比例,使得秸稈收貯利用主體在合理半徑范圍內有較穩定的原料渠道,避免有些地區秸稈利用企業的大量集中出現“無米下鍋”的困境,有些區域相關企業很少、秸稈多而“消化不良”等現象的發生。
3.2 技術創新,推進機械化收集裝備研發 針對當前現有秸稈收集裝備穩定性差、故障率高、效率低等缺陷,應加強秸稈收儲運關鍵技術的研發力度[6],建議加大加快適用于小面積田塊的稻麥收獲秸稈打捆一體化裝備的研發力度與進度,減輕機械多次下田可能導致的土壤結構破壞,同時還應研制具有田間撿拾成捆秸稈功能的運輸車輛,以實現秸稈打捆收集與運輸的全程機械化,在秸稈機械化收割、打捆、運輸等方面取得突破,建立相關的行業標準和技術規程,使秸稈規模化利用走上規范化發展的道路。
3.3 培植龍頭,壯大秸稈收貯利用產業鏈 秸稈綜合利用產業鏈包括:收集、貯存、運輸、利用,收貯是產業鏈一個環節,利用是秸稈產業發展的最終目的[7]。目前,蘇北地區普遍存在秸稈利用規模企業少、渠道單一,對秸稈利用帶動不夠,秸稈收貯后的稈出路問題沒有解決,收貯環節與利用環節脫節,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當前,必須要進一步強化規模龍收貯利用企業培育,協調秸稈收貯、利用協調發展,形成秸稈利用良性產業鏈。建議各級政府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進一步完善秸稈利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以大項目、規模龍頭企業突破秸稈綜合利用瓶頸,拉動秸稈綜合利用規模,提高秸稈產業規模化效益。
3.4 加大扶持,提升秸稈收集效益驅動力 一是完善政策扶持。政府應完善相關方面的法律法規,建立秸稈收貯利用企業發展專項資金,拓寬秸稈利用企業的融資渠道,尤其是要加大對秸稈利用中小企業融資扶持,支持企業購置設備、擴大產能等。二是規范市場管理。目前,農民是秸稈收集的第一環節,是秸稈收貯利用的基礎,農民應該是扶持政策的收益者。為避免秸稈原料收購價格偏低、無序管理等問題,應將秸稈納入農產品市場管理范圍,規范價格機制,出臺相關管理辦法,調動農民參與秸稈收貯積極性[8]。三是完善補貼制度。建議進一步完善“以量定助”機制,科學設立補助門檻、補助標準,優化操作辦法,細化核定細則,對秸稈收集儲運、“五化”利用等嚴格按照實際用量,實施精準扶持補助,不斷放大政策引導效應,激發市場主體參與積極性,全面提升秸稈收貯利用能力。
3.5 強化服務,推進秸稈收貯利用長效化 在當前秸稈收貯利用體系不健全、市場不完善的情況下,秸稈焚燒河很易出現反彈,為確保秸稈資源的穩定供應,需繼續強化秸稈禁燒
禁拋監管,加大對焚燒秸稈等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更重要的是,基層政府應承擔起區域內秸稈還田、秸稈收貯利用工作的統籌規劃和組織協調責任,完善秸稈堆放點設置,引導農民參與儲草,并在收集機械購置、秸稈堆貯用地以及秸稈運輸等方面給予支持,積極為企業做好市場、技術、信息服務,積極培植企業或專業合作組織成為秸稈收集的主體[9],確保秸稈收貯企業能夠長期運營,真正建立起市場驅動、企業化運作的長效運行機制。
參考文獻
[1]王勇,趙勤瑞.江蘇秸稈利用現狀及對策[J].江蘇農村經濟,2011(4):66-67.
[2]周凌云,羅建鋒,趙鋼,等.農作物秸稈資源回收物流網絡建設[J].江蘇農業科學,2011(1):474-476,481.
[3]張兵,張寧,李丹,等.江蘇省秸稈類農業生物質能源分布及其利用的效益[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2,21(2):181-186.
[4]鞠昌華.我國農作物秸稈處理的困境與對策[J].貴州農業科學,2011,39(6):221-224.
[5]韋勇.秸稈收貯運體系的建設制約因素及應對策略[J].江蘇農機化,2013(6):40-41.
[6]王正文,楚德江.秸稈收貯利用體系建設的困境與政策建議[J].中國環保產業,2013(9):66-69.
[7]徐勇,勇強,余世袁.構建秸稈高效綜合利用體系的對策與措施:以江蘇省為例[J].生物質化學工程,2013,47(3):11-16.
[8]王朝才,劉金科.促進生物質能發展的財稅政策思考[J].經濟研究參考,2010(37):10-17.
[9]張晟義,張衛東.我國能源生物質供應物流面臨的運營、戰略與體制問題剖析[J].生態經濟,2012(5):1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