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亞君



摘要 在石漠化區縣調研、分析整理資料的基礎上,提出了重慶巖溶地區分區石漠化治理的相應措施和階段性目標。
關鍵詞 巖溶;石漠化治理;規劃
中圖分類號 S18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8)06-0066-03
Study on Comprehensive Planning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Karst Area of Chongqing
ZANG Yajun (School of Tourism and Land Resources,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67)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data in the county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stage targets for the control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Karst Area in Chongqing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Karst;Rocky desertification control;Plan
重慶是全國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的重點地區,地處長江上游、三峽庫區腹心地帶,山高陡峻,土地瘠薄,水土流失嚴重,危巖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頻發,嚴重威脅著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生態安全和三峽工程的安全運營[1]。加強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對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維護三峽庫區生態安全,拓展巖溶石漠化地區群眾生存發展空間,改善區域生態條件,促進民族團結,建設生態文明及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研究區概況
重慶市面積8.24萬km2,其中巖溶區縣8.18萬km2。境內地質構造復雜,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屬亞熱帶濕潤氣候類型。重慶巖溶地區有37個區縣,轄888個鄉鎮101個街道辦事處1 787個居委會9 848個村委會。截至2006年末,巖溶地區總人口3 05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 328.8萬人,人口密度388人/km2,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 923.1億元,糧食總產量967.7萬t。
重慶市的地質構造和地形特點形成了重慶市巖溶區獨特的地貌形態[2-3],一是渝東北中山區,二是渝東南低中山區,三是渝中和渝西南部平行嶺谷低山丘陵區,其中渝東北和渝東南巖溶地區屬石漠化多發地區[4]。重慶喀斯特地貌分布情況見圖1。
圖1 重慶喀斯特地貌分布
Fig.1 The distribution of Karst geomorphology in Chongqing2 石漠化現狀及危害
石漠化是指在熱帶亞熱帶、濕潤半濕潤氣候條件和巖溶及其發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為活動干擾,地表植被遭受破壞,造成土壤侵蝕程度嚴重、生態惡化的表現形式,有“地球癌癥”之稱。
2.1 石漠化現狀 重慶巖溶面積327.2萬hm2,其中,石漠化面積92.6萬hm2,占巖溶面積的28.3%;潛在石漠化面積85.8萬hm2,占26.2%;非石漠化面積148.8萬hm2,占45.5%。石漠化土地中輕度、中度、重度、極重度石漠化的面積和占比情況見表1。石漠化土地中不同利用類型土地占比情況見表2。
2.2 石漠化成因 石漠化土地的形成是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人為因素起主導作用。自然因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地質構造。重慶巖溶地區碳酸鹽巖廣泛出露,抗風蝕能力強,成土過程緩慢,土層瘠薄, 這是重慶巖溶地區易石漠化的背景和基本原因之一。②地形地貌。重慶巖溶山區地表破碎,山高坡陡,獨特的地貌結構加劇了巖溶地區的土壤侵蝕。③氣候條件。溫暖濕潤的季風氣候為巖溶地貌的發育提供了條件,為石漠化的形成提供了侵蝕動力。④自然災害。重慶巖溶地區自然災害頻發,造成植被破壞和水土流失,加重了石漠化程度。
人為因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陡坡開墾。巖溶地區耕地資源匱乏,人地矛盾突出,導致毀林毀草、陡坡耕種、水土流失嚴重,是形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②過度砍伐。巖溶地區薪柴使用比重高,樵采使植物群落退化,生態系統脆弱,土壤侵蝕加快,植被恢復難度逐年增大,進一步加劇了石漠化。③過度放牧。載畜量過大,飼養方式粗放,加重了巖溶地區林草植被的破壞,導致石漠化加重。④不合理開發建設。巖溶地區盲目采石、采礦等生產活動,破壞林草植被,引起巖石裸露和強烈的水土流失,導致土地石漠化。
2.3 石漠化危害 石漠化造成土壤侵蝕程度嚴重,生態惡化,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①影響三峽庫區生態安全。渝東北三峽庫區是重慶市石漠化主要分布區域,水土流失嚴重,大量泥沙進入長江淤積河床,降低泄洪能力,嚴重威脅長江中下游地區生態安全和三峽水庫的正常營運。②限制人類生存發展空間。石漠化導致土壤養分流失,土層變薄,巖石逐漸裸露,使耕地資源逐年減少,加劇生態環境惡化趨勢,降低了土地人口承載能力。③導致自然災害頻發。石漠化引起更嚴重的水土流失,降低植被覆蓋率,成為洪災、泥石流、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頻繁的誘因之一。④制約經濟可持續發展。石漠化已成為巖溶地區貧困之源和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重慶市14個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和4個市級扶貧工作重點縣均處于石漠化地區,惡劣的生存條件,嚴重制約著經濟可持續發展。
3 石漠化綜合治理現狀與存在問題
近幾年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重慶市在巖溶地區先后實施了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水土保持、庫周綠化帶、易地扶貧等重點工程,完成公益林建設41.53萬hm2,退耕還林98.80萬hm2,治理514條小流域,建設基本農田4.15萬hm2,易地扶貧搬遷5.3萬人。有效提高了林草植被覆蓋度,減少了水土流失,巖溶地區石漠化惡化趨勢得到了有效緩解,為促進區域經濟和社會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石漠化治理尚未被作為一項獨立、系統的工程開展,尚存在一定的問題,突出表現在:①投入不足,治理不成規模,難以發揮綜合效益;②缺乏整體規劃,治理措施單一;③行業部門缺乏溝通協調,難以形成合力,治理效果不明顯。
4 石漠化綜合治理規劃目標
巖溶地區石漠化治理應以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將石漠化綜合治理與巖溶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脫貧致富統籌考慮,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促進巖溶地區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4.1 總目標 通過實施林草植被保護和建設,調整草食畜牧業結構,完善蓄水保土工程設施,加強農村能源建設和生態移民、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等,新增林草植被面積57.8萬hm2,植被覆蓋度提高7.1百分點,治理巖溶面積249.4萬hm2,石漠化面積65.5萬hm2,確保巖溶地區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持續提高,促進社會經濟步入可持續發展軌道。
4.2 階段目標 將整個治理過程分為2個階段,試點階段和全面治理階段。前一階段,通過實施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改良草地、人工種草、發展草食畜牧業、加強基本農田建設和配套水利設施等項目,首先完成酉陽、巫溪、奉節、彭水、巫山5個試點縣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工作,治理巖溶面積7.5萬hm2,石漠化面積4.4萬hm2。摸索出石漠化治理模式和不同條件中的治理方式,為后期全面開展石漠化綜合治理工作積累經驗;后一階段,通過實施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治理巖溶面積241.9萬hm2,石漠化面積61.1萬hm2,新增林草植被面積53.4萬hm2,植被覆蓋度提高6.5百分點,使巖溶地區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持續提高,經濟社會步入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5 石漠化綜合治理規劃布局及分區治理措施
為提高綜合治理效果,根據重慶市巖溶地區的生態環境特征、自然條件、石漠化成因、社會經濟狀況、石漠化的可治理性及治理措施的差異性和生態功能定位,為科學確定工程布局,因地制宜安排治理模式和技術措施,有計劃、分步驟地推進石漠化綜合治理,按照同一區巖溶地質、地貌、水文地質結構條件和巖溶生態環境問題具有相似性[5-6];區劃界限與自然邊界保持一致,兼顧行政區域的完整性和地域的連續性[7-8];同一區的石漠化成因大致相同,石漠化綜合治理的技術措施基本相似的分區原則,將重慶市巖溶地區劃分為渝東北中山石漠化綜合治理區、渝東南低中山石漠化綜合治理區及渝中平行嶺谷石漠化綜合治理區(表3)。
通過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和草地建設的形式,重慶市巖溶地區實施林草植被的保護和建設577 700萬hm2(表4)。
通過畜種改良、棚圈建設、飼草機械配置等調整畜種結構,改良品種,加快草食畜牧業發展(表5)。
6 結論
重慶市以建設生態文明、構建和諧社會為指導,以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因地制宜,綜合治理,將石漠化綜合治理與巖溶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脫貧致富統籌考慮,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技術措施有機結合,著力解決生態建設與農民當前利益的矛盾,農民傳統習慣與生產生活方式轉變的矛盾,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與當地資源承載力有限的矛盾,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促進巖溶地區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龍健,李娟,黃昌勇.我國西南地區的喀斯特環境與土壤退化及其恢復[J].水土保持學報,2002, 16(5): 5-9.
[2] 張潤甲,謝世友,王嶠.重慶巖溶地區石漠化問題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8):3316-3318.
[3] 羅中康.貴州喀斯特地區荒漠化防治與生態環境建設淺議[J].貴州環??萍迹?000,6(1):7-10.
[4] 魏興萍,楊華.重慶巖溶地區石漠化分布與地理環境因素的關系[J]. 重慶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1(5):60-67.
[5] 龍明忠,楊潔,吳克華.喀斯特峽谷區不同等級石漠化土壤侵蝕對比研究:以貴州花江示范區為例[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4(1):25-30.
[6] 王堯.喀斯特地區土壤侵蝕模擬研究:以貴州省烏江流域為例[D].北京:北京大學,2011:69-74.
[7] MERRITT W S,LETCHER R A,JAKEMAN A J.A review of erosion and sediment transport models[J]. Environmental modelling & software,2003,18(8/9):761-799.
[8] 熊康寧,李晉,龍明忠.典型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區水土流失特征與關鍵問題[J].地理學報,2012,67(7):87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