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娟,朱建祥
摘要 針對惠農區種植業生產中存在的中低產田面積大、土壤鹽漬化嚴重、種植結構單一、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生產經營者素質較低等問題,提出了建設高標準農田、優化水資源、調整種植結構、推廣節本增效等相應的對策,以提高惠農區種植業生產能力和競爭能力。
關鍵詞 種植業;生產問題;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 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8)06-0200-03
Primal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lanting Industry in Huinong District of Shizuishan City
CHEN Shujuan, ZHU Jianxia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ervice Center of Huinong District in Shizuishan City,Shizuishan, Ningxia 753200)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s in planting industry in Huinong District such as large area of middle and low yield farmland, serious soil salinization, single planting structure, low industrialization level and low quality of production operators, we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including construction of high standard farmland, optimizing water resources, adjusting planting structure, promoting cost saving and efficiency increasing, so as to improve the production ability and competition ability of planting industry in Huinong District.
Key words Planting industry;Production problems;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石嘴山市惠農區現有耕地面積2.13萬hm2,其中高產田面積為0.67萬hm2,占耕地總面積的31.3%;中低產田面積1.47萬hm2,占耕地總面積的68.7%[1]。中低產田普遍存在不同程度鹽漬化。近幾年通過農田水利建設項目、國土資源重大整治項目、農業綜合開發整治項目,特別是銀北百萬畝鹽堿地改良工程的實施,惠農區灌排條件得到很大改善,有效緩解了長期以來形成的灌排難問題,基本形成了以引黃水、揚黃水、回歸水、地下水相結合的較為完善的多元灌溉體系,同時形成了明溝、暗管排水相結合,自流、強排相配套的較為完善的排水體系,為鹽堿地改造創造良好的條件[2]。
目前,惠農區形成了以糧食生產為主導,飼草、瓜菜、枸杞為特色的產業發展格局。2015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2.06萬hm2,其中糧食作物1.3萬hm2,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64.7%,瓜菜0.32萬hm2,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5.56%,青飼草1 266.7 hm2,油葵及其他2 806.7 hm2[3]。
該研究分析了惠農區種植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旨在促進農村土地規模經營生產要素集聚,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業勞動者的素質。調動經營者種田的積極性,全面提升種植業的生產能力和競爭能力,使惠農區農業由傳統農業逐步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4]。
1 惠農區種植業生產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中低產田面積大,土壤鹽漬化問題嚴重 惠農區地勢低洼,農業灌溉用水量不足,灌水保障程度低,灌排矛盾十分突出,現有農田條田化程度不高,條田方向不規范,部分斗溝、農溝清淤標準低,排水能力差,致使農區宜農荒地多,耕地鹽漬化程度高,中低產田面積大,障礙因素多,糧油單產低而不穩,特色產業蔬菜難以發揮土地潛能,制約著全區農業生產尤其是糧食單產和蔬菜效益的增加,嚴重困擾著惠農區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2 農作物種植結構單一,輪作倒茬困難 惠農區現有耕地2.13萬hm2,由于農業生產用水緊張,不能實行水旱輪作,連年旱作很難實行合理的壟作倒茬,在生產中,小麥-玉米-經濟作物等壟作模式逐漸被擱置,單一的產業種植呈上升態勢,連作造成作物產量下降,加劇了病蟲草害的發生為害,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種植效益。同時中低產田比重大,不適宜種植高效作物,一些土壤鹽堿重、肥力水平低的耕地只能用來種植油葵、飼草等,產量不高,種植效益極為低下,尤其是部分低洼鹽堿地,只能連年種植油葵。輪作倒茬困難,致使一些農作物連作障礙日益突出,不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 。
1.3 種植業結構還不夠優化 從種植業結構看,目前惠農區糧食作物種植比重過大,經濟作物尤其優勢特色產業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偏低,總體規模較小,農產品加工轉化能力弱,企業與基地、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不夠緊密,帶動能力弱,生產經營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組織化程度低,影響了蔬菜產業的發展;受勞動用工成本高、效益低等因素的影響,勞動密集型產業枸杞難以為繼;優質牧草種植面積小,不能滿足畜牧產業的發展;優質糧食、蔬菜的比重低,新技術、新品種普及率不高,耕作管理水平低,主要糧食作物品質差,影響了種植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1.4 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 各企業生產、經營、加工、銷售各行其事,缺乏統一的產品質量標準和銷售代言人。農產品流通體系不健全,在寧夏全區乃至全國有影響力的農業品牌少,大宗農產品存在季節性賣難問題。產業集中度不高,產加銷融合不夠,缺乏知名品牌、高端市場和強勢龍頭引領。農業企業融資困難,致使經營主體、企業對產業發展的資金投入明顯不足,設備更新慢,難以做大做強;農業龍頭企業管理人才匱乏,導致管理粗放,自主創新能力弱,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很難打入高端市場,經濟效益低下。
1.5 生產經營者素質較低 惠農區種植業生產呈現兩大特點,一是以農民分散經營的傳統生產方式占50%,這些農民以50歲以上的婦女和老人為主,習慣按照傳統方式進行生產,接受新觀念、新技術能力差;二是適度規模生產經營人員,主要是以前從事第二、三產業的人員和一些當地農民、下崗職工等,隨著產業發展雖然涌現出一些能人和優秀管理者,但多數人員由于自身素質的制約,在生產經營中管理粗放,依托家族式管理方式,缺乏長遠規劃和現代化的管理手段,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十分低下。
1.6 重視程度低,農業發展步履蹣跚 惠農區是寧夏重工業基地,農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很小,各級黨委政府對農業的關心不足,忽視了農業作為社會發展基礎地位的作用,在資金、人力資源、政策等方面對農業支持不夠,沒有充分利用惠農區工業發達、城鎮化率高、農業人口占比小、適度規模經營起步早等優勢,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力度不夠。
1.7 糧食作物市場價格走低 目前,惠農區糧食作物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64.7%,其中玉米生產占據主導位置,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然而,2015年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國家玉米收購價格由2014年的2.0元/kg下調到1.4元/kg,加上玉米單位面積減產777 kg/hm2,僅此2項致使玉米單位面積減收7 365元/hm2,造成惠農區糧食生產減收8 018萬元,農民人均減收2 004元。惠農區糧食作物中小麥所占比重不大,單位面積產量與上年基本持平,但市場價格比上年降低了0.4元/kg,小麥總減收436萬元,造成農民人均減收109元。從目前市場形勢看,我國國內市場玉米、小麥價格遠高于國際市場價格,近期沒有上漲的空間,農民依靠糧食生產增收形勢嚴峻。同時,玉米種植規模小、勞力投入多、生產成本高、機械化水平低、資源消耗大等突出問題。
2 對策與建議
經過多方調研和反復論證,針對上述問題,擬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決。
2.1 實施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 堅持規劃引導,統籌安排,規模整治基本要求,整合國土、水利、農發等部門項目,加快中低產田改造步伐。完善機井、暗管、強排泵站等設施,加強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加速土壤脫鹽。在不斷加強和完善水利工程措施改良鹽堿地的基礎上,重點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全面開展深翻深松平田整地等機械化作業,大力推廣秸稈還田、配方施肥技術,引導增施有機肥,不斷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減輕鹽堿危害,提高耕地地力,增強農業發展后勁。鼓勵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揮規模效益,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
2.2 優化水資源調配,保障有效灌溉 針對惠農區水量不足、灌溉保障程度差的現狀,要用足用好現有水資源指標,合理利用農田退水;推進高效節水技術與改進地面灌溉相結合,改善供水制度,根據作物布局和需水規律準確制定配水計劃,將玉米頭水的供水時間調整到6月中下旬,水稻頭水供水時間調整到4月下旬到5月初,停水時間調整到9月上旬,提高灌水的時效性,確保玉米、水稻等主要作物及時、有效灌溉;堅持科學的冬灌制度,依據氣象條件,適當推遲冬灌時間,合理灌溉,以水壓鹽。
2.3 調整種植結構,合理作物布局 針對惠農區鹽漬化耕地分布廣、面積大,地下水位高排水困難的現實和種植結構單一、輪作倒茬困難等問題,調整優化種植結構。一是建議對于重鹽漬化區域有灌水條件的地方,以種植水稻為主,以水洗鹽;在土壤鹽堿較重的無水源保證的地方,可選擇種植枸杞、油葵 、高粱、燕麥等耐鹽堿作物。在中度和輕度鹽漬化區域實施合理輪作,選擇適宜的作物和品種進行種植。二是穩步下調優質糧食種植面積,抓好以寧春4號、寧春19號、寧春40號為主的優質小麥生產,提高單產和總產;在全區建立10個以上單個規模超過333.33 hm2的玉米高產示范區,以先玉335、大豐30、正大12等優質高效品種為主,帶動全區玉米產業向優質高產高效方向發展。三是適當擴大瓜菜種植面積,圍繞脫水蔬菜、設施蔬菜、外銷蔬菜、自供蔬菜和包括戈壁瓜在內的瓜菜種植,依據市場擴大番茄、芹菜等脫水菜主導品種規模,注重“一村一品”產業發展,抓好簡泉西設施甜瓜、東永固甘藍、黃渠拐子大白菜、李崗西瓜種植,堅持供需與增收兼顧,大力開拓夏秋露地蔬菜外銷市場,力促農民增收。四是通過提高設施裝備水平,推行標準化生產技術,加強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構建全程產業鏈,加快提升瓜菜產業發展水平。五是發展草產業,堅持立草為業,引草入田,擴大苜蓿種植面積,著力發展優質高產苜蓿產業基地;大力推廣飼草料綜合調制技術和秸稈復合成型飼料開發技術,大力培育草畜一體化牛羊標準化養殖示范場,鼓勵引導規模牛羊養殖場流轉土地發展優質牧草基地,向“以農促牧,農牧互補”的良性循環模式發展。六是積極探索多種種植模式,不斷完善耕作制度,逐步建立水旱輪作、夏秋輪作、糧經輪作、糧草輪作等輪作制度,改變以玉米為主的單一種植模式。
2.4 提高新型經營主體素質 針對生產經營者素質較低,思想觀念落后的問題,一是加強宣傳培訓,通過實施陽光工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等項目,逐步提高農業生產經營者科學種植和經營管理水平;二是提高土地流轉準入門檻,建立土地流轉資質申報制度,真正讓懂經營、會管理的單位和個人投入到規模生產中。
2.5 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 針對蔬菜加工企業各行其事、產品質量不高、市場競爭力弱的問題,逐步引導企業走聯合經營之路,提高抗風險能力,研究制定行業生產標準,統一品牌,增強市場競爭力;積極爭取項目資金,支持企業開展技術攻關和技改擴建工作,推動企業提質增效,生產精品,提高市場檔次。
2.6 提高認識,加強政策扶持力度 針對各方面重視不夠,農業發展步履蹣跚的問題,要進一步提高認識,把農業農村工作作為全區工作的重點,經常性地開展調查研究,發現和找出影響和阻礙農業生產發展的問題,并及時加以改正,同時根據產業發展需要提供人力物力及配套政策支持,為農業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2.7 推廣節本增效、提質增收技術 針對玉米價格下調、效益下滑、種植規模小、勞力投入多、生產成本高、機械化水平低、資源消耗大等突出問題,今后將進行玉米生產節本增效、提質增收技術的研究和示范推廣,以深化玉米生產科學管理,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勞動效率,增加單位產出和產品質量,全面提升全區玉米生產能力和競爭能力,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
2.7.1 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是實現農民增收的現實保障,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5]。首先,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要求生產要素集聚,便于采用先進技術和優良品種,有利于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種糧農民收入。其次,農業適度規模化經營有利于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包括直接生產成本和間接生產成本,減少農民的生產支出,提高農民單位面積盈利水平。第三,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有助于提高農業勞動者的素質。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是生產要素集中后的綜合管理,要求從業者有更高的農業生產技藝、更高的管理水平和更強的市場意識,一批新型職業農民 會在農業規模經營中脫穎而出。
2.7.2 實施全程機械化作業。農業規模經營主要是由農業機械的大規模使用產生的[6]。目前惠農區玉米生產采取的機械深松整地、精量半精量播種、機械施藥施肥、機械收獲等生產裝備水平普遍不高,全程機械化作業率相對較低。為此將大力推廣玉米精量播種和機械整地,推廣農機農藝融合模式化作業,把發展玉米機收作為推進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的重點,發揮機械收獲搶農時、保季節、降損耗的作用,解決玉米收獲費工費時成本高的問題。積極推動玉米收獲社會化服務,加快發展農機合作社和農機大戶。
2.7.3 實行良種良法配套。品種是實現玉米高產優質的重要因素。目前惠農區種業最突出的問題不是品種數量不夠,而是太多太雜,多數品種不能適應高產、優質、多抗、廣適和機械化作業的要求,除此之外,良種良法配套能力低,一些種子經銷商夸大品種的優點,隱瞞缺點,農民不能根據品種特點和生產條件進行有效管理。針對這些問題,將開展玉米品種篩選、最適密度、配套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研究的試驗示范,制定出相應的技術規程和技術標準,促進新品種與栽培技術的示范與推廣。
2.7.4 推廣科學施肥技術。科學施肥是實現糧食增產的最有效的途徑,同時正確合理的施肥也能改善糧食品質[7]。施肥也是保持土壤肥力不斷提高,保持土壤永續利用的前提。根據玉米品種特性、土壤肥力、產量指標和玉米中后期需肥量大等特點,確定施肥量、施肥比例及施肥時期。提倡在增施優質農家肥基礎上,本著養分平衡的施肥原則,合理施用氮、磷、鉀及微肥,并采用底肥、種肥、追肥相結合的深層施肥方法,加大玉米中后期肥料供應。為此將結合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推廣,開展應用玉米緩控釋肥的一次性施肥技術、水肥一體化技術研究試驗示范,進一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減少施肥次數,降低施肥成本。
2.7.5 加強病蟲草害防治。病蟲草害防治是玉米生產的關鍵技術措施,同時也是節約成本的主攻目標。因此要加強新型耕作制度下玉米病蟲害的發生規律與防治技術研究,建立相應的玉米病蟲害預測預報與綜合防控技術體系。開展玉米病蟲草害農業防治技術、化學除草技術、“一噴多防”防治玉米蚜蟲、葉螨、大(小)斑病技術研究,重點防控地下害蟲、玉米葉螨、玉米蚜蟲、粘蟲,兼防莖基腐病和大(小)斑病,減輕病蟲危害,降低玉米產量損失。
2.7.6 結合實際適時收獲。適時收獲是一項無需增加任何成本的增產措施,只有在適期內收獲才能提高產量和品質[8]。玉米收獲有一個最佳的時期,稱完熟期,此時收獲,玉米的千粒重和產量最高。惠農區籽用玉米正常收獲期在9月底到10月初;籽粒青貯兼用玉米,可在蠟熟中、末期提前收獲,使籽粒后熟,既不影響產量,又可以利用仍帶綠色的莖葉青貯;青貯玉米根據需要適時收獲。
2.7.7 強化科技支撐和技術服務。繼續加大“沃土工程”“種子工程”“植保工程”“糧油高產創建”等科技項目實施力度,進一步提高耕地質量、良種統供率和病蟲防控能力,改善糧食生產條件。整合良種補貼、農機補貼、測土配方施肥、沃土工程、植保工程和科技入戶等多項資金,建立玉米節本增效財政投入長效機制,加大資金投入力度,調動農民種地積極性。
2.7.8 加大政策配套和資金支持。建議將良種補貼、化肥補貼、燃油補貼等政策扶持資金直接補助到規模經營種植戶,以利降低規模經營生產成本。同時,鑒于種植大戶和農民之間土地流轉資租金下調協商難度大,希望政府相關部門能夠作為第三方主動出面,根據農產品市場價格和種植效益適時協商下調地價,保證種植大戶能夠維持正常生產經營。
參考文獻
[1] 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業局綜合勘察隊.石嘴山灌區土壤普查報告[R].1981.
[2] 楊有賢.惠農區志[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8.
[3] 馬紹國,朱建祥.寧夏石嘴山市惠農區種植業結構調整方向研究[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9.
[4] 葉厚專,申琪鳳,張思文,等.江西農田種植結構特點及優化模式[J].耕作與栽培,2002(5):9-10.
[5] 趙海霞.玉米節本增效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09(4):146-147.
[6] 任淑芳.河南省夏玉米免耕機播高產栽培技術[J].中國農技推廣,2011,27(8):20-21.
[7] 楊繼承.玉米高產高效施肥技術要點[J].吉林農業,2017(24):78.
[8] 王玉堂.適時秋收 高產質優[J].農業知識(致富與農資),2008(9):8.